说起农民工,不少人心里都会浮现出一个刻板形象:穿着工衣或者迷彩服,浑身脏兮兮的不修边幅,长相朴实。
这是以前农民工经常给人的感觉。
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没什么学历,靠卖力气赚钱,又因为工作的原因,身上总是脏兮兮的,所以经常导致一些刻板印象和污名化。
现在出台了对农民工的新称呼,那么以后能不能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群体的地位,消除大众的刻板印象呢?
一、城市建设的基层载体农民工来源于农村。
从1978年开始,农村开始实行家庭承包制,就是自己只种自己家的土地,不需要去耕种集体的土地了。
这样一来产生了一个问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闲下来了。
又因为此时开始改革开放,城市中出现许多新的机会,于是大量农民工开始走进城市里。
打量着这个他们不熟悉的世界,承担一些卖力气的活聊以为生。
工地上,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甚至一些人才市场,只要花几百块就能雇到一个农民工给自己干活。
勤劳、朴实和能干是他们身上的标签。
这个时间段他们还称为为民工,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变为农民工。
他们生长在农村,却将自己的光和热贡献给了城市。
从农村走向繁华的大城市,农民工们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们没有技术没有知识,只能卖把子力气,用自己的劳动力换取低微的报酬。
他们的住所不确定,工作地点也不确定,经常是哪里有活干就去哪里,是城市里主要的流动人口,因此慢慢也被称为农民工。
亲爱的读者,您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广告,观看即可免费阅读文章啦(很短5秒)。可能会打扰您的阅读,但它能帮我增加些收入,让我能够继续坚持写作。请放心,我会努力创作出更多优质的内容带给您!
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维护,要价低,力气大的农民工成了城市建设最基础的细胞,他们建设了一座城市的繁荣。
前些年天桥下,道路旁都经常能看到挂着牌子写着雇佣150元一天的农民工,他们三三两两躺在地上,路过的人捂着鼻子避之唯恐不及。
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来源,又需要将挣的钱寄回老家,所以农民工经常是这种流离失所的群体,生活拮据。
更有一些农民工因为学历不高没有签订劳动协议,被用人单位欠薪或者骗薪,一些工地上有时候也经常聚集着一帮讨薪的农民工。
他们不懂法,也不知道有什么途径能为自己维权,只知道自己辛辛苦苦卖力气挣钱,却拿不到工资。
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都等着用钱,于是只能通过聚众讨薪的方式来为自己讨回公道。
有时候还会因为闹出纠纷被送进派出所。
他们是这个城市的边缘群体,服务于这片土地,却难以扎根在这片土地,却难以被这片土地认可。
这是农民工之痛,更是时代发展的痛。
随着法律的完善和社会观念的进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对农民工报以认可和理解,城市对他们的接纳程度也越来越高。
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怀措施也越来越多,大量农民工培养的后代都有学历技术,他们站在父辈的肩膀上,进一步融入了城市。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野蛮生长的时代也将成为过去。
他们终将越来越进步,直到以一种完美的方式融入城市,成为时代的一部分。
二、农民工的改名在之前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农民工这个称呼只是演变出来的一个叫法,给这群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群一个命名。
纵使在之后的日子里农民工这个称谓因为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慢慢变成一个带有歧视的称呼,也不能掩盖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不能掩盖这个群体的朴实勤劳。
社会一直进步,文明社会的标志就是会不断更新那些旧有的不好的地方,会以更新换代的方式逐渐自我修正。
因此有人大代表提出,“农民工”这个称呼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用一个新名词来代替。
那么人大代表想了哪一个词来代替农民工这个称呼呢?
新产业工人,这是人大代表提出的可以用来代替农民工的称谓。
对于人大代表的建议,人社局也是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作为经常和农民工群体打交道的部门,他们指出,在此前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媒体行文中,都使用的是“农民工”一词。
对于称呼,他们无法强制性干预或者直接禁止社会大众和媒体的使用。
只能够在今后的发文中,和对媒体的引导中,将农民工一词换成“建设者”以表达对农民工群体的尊重。
其实,新产业工人也好,建设者也好,都要比农民工这个称呼显得文明一些,尊重人一些。
这也体现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得到了规范和管理,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政策也出台了很多,他们也早就不是一开始进城的啥也不懂的农村人了。
现在普遍的农民工都懂一点劳动法,相比较前些年,现在农民工生存的环境,已经要好得多。
我们应该以此为基础,在引导社会大众改名的同时,转变对他们的固有观念。
推动农民工群体的培训化,多增加一些针对农民工群体的补贴,同时完善农民工群体的法律援助渠道。
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应该与改名一起进行。
让农民工群体在改名的同时改头换面。
三、修正刻板观念也有人指出,改掉农民工这个称呼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如果国人不改掉对农民工群体的偏见和刻板观念,那把名字改成什么都没用。
确实一开始农民工这个称呼诞生的时候也不含任何歧视和偏见,是这个群体在城市生存的过程中,慢慢才演化出来的刻板印象。
他们脏兮兮,讲话有口音,不修边幅,没有学历和技术,还有些农村人的固执和不讲理,所以一直以来在大众心里的印象都不怎么好。
可能这种刻板印象中还包含着同情和怜悯,但总体还是以歧视居多。
要想改变大众对这个群体的偏见,要从根本上下手,提高这个群体的素质。
可以从组织一些农民工培训,教会他们如何依法维权,组织一些职业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去更好的完成工作;
出台一些农民工群体的补贴措施,让他们租房更优惠,看病更有保障,出行更加方便。
更重要的是,逐渐消除农民工和城市人之间无形的隔膜。
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让城市变得更人性化,更温暖,更适合农民工居住工作,那么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偏见和歧视才会慢慢消失。
他们才能够真正安心在城市扎下根来。
这远比改一个称呼来的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城市的繁荣发展应该让更多人享受到,时代的发展成果也应该惠及到更多人,就像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理念一样:
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富裕,从而形成共同富裕。
现在是带动其他人富裕的时候了,社会的文明应该是让走得慢的人慢慢赶上来,应该是鼓励和带动后进的人越来越进步。
这才是文明的意义所在,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意义所在。
与其改名字这个面子,不如实打实给农民工群体一些里子。
让他们享受到更实惠,学习的更有素质,发展的更有希望,这样整个农村才能更有希望,整个国家才会更有希望。
“新产业工人”称谓的诞生,意思是在新兴产业行业中,从事具有专业技能的付出劳动的工人。
这个称呼显然更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更符合农民工群体,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一种证明。
我们希望出台这个新称谓之后,可以让社会慢慢引导大众熟悉和习惯这个更文明更尊重人的称呼,同时也能鼓励大众慢慢修正对农民工群体的固有偏见。
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出台更多符合农民工群体利益的政策,让他们的待遇和福利得到提升,让他们更能够在城市扎根。
时代在变迁,认知应该改变,农民工群体也应该进步。
城市发展需要农民工,农民工们也需要社会文明的关怀和接纳,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将农民工这个传统称呼改为新产业工人,既能够强调他们作为工人的属性,强调出他们也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体现了他们是城市主人这一概念。
结语我国是工农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产业工人的称呼既表现出今后农民工也能参与到新兴产业行业,也表明他们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我们也希望随着新产业工人的称呼落地,针对这个群体的关怀和培养也能随之落地。
让城市成为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的家,让农村人和城市人不分你我,一起享受文明发展的成果。
参考资料:
历史基地资讯合集 2024-07-21 《“农民工”改名了?新名字已被正式提出,体面又好听,是什么?》
小张戏曲推荐 2024-07-10 《“农民工”改名了?新名字被提出来了,有气势,还好听,叫什么呢》
老王财富观点 2023-05-08 《“农民工”改名了!新名称已被提出,有气势,还好听,那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