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军突然出现,炊事员急中生智,化解了一场灾难,我军大获全胜
春节的余音尚未消散,在西南边陲的一个小镇上,解放军114团的士兵们正沉浸在短暂的休息中。然而,一支装备简陋的国民党部队忽然出现在地平线上,带着急迫与混乱的步伐向他们靠近。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正是在这个时刻被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发现——炊事员刘金山。
他是团里的普通炊事员,身穿半套解放军制服和国民党的军裤,身份在此刻显得模糊不清。在这紧急关头,刘金山的心中却生出一计,他用尽全身解数,欲以己之身诱导敌军深入陷阱。他的动作虽然简单,却可能决定了数百人的命运。
初春的边疆小镇
1950年2月17日,在春节的气息中,西南边陲的小镇突然爆发了炮火。解放军114团与国民党278团在此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激战。经过长达40个小时的连续作战,解放军士兵们终于喘息了一会,因为他们刚刚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战斗结束后,尽管已是大年初一,但节日的欢乐氛围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几乎感受不到。疲惫的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临时搭建的营帐和土坑里,有的甚至没来得及脱掉沾满泥土和血迹的战斗服。他们的面孔上还残留着战斗的刚毅和疲倦,呼吸均匀而沉重,迅速进入了深度睡眠。这片刻的安宁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恢复时光。
小镇的战斗留下的痕迹无处不在,被炮火摧毁的建筑倒塌一地,街道上散落着弃用的武器和弹壳,浓烟仍旧在某些角落缭绕。在这样的环境下,114团的士兵们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战术,成功击溃了敌军,为解放更多的土地奠定了基础。
部分士兵在战斗后进行了简单的清理工作,他们检查并收集散落的装备,帮助受伤的战友进行急救处理。这些紧急的救护活动在没有任何医疗设施的条件下展开,仅凭借士兵们自发的互助和在战场上学到的基础医疗知识。随处可见的是他们相互扶持的情景,有的士兵用衣物为伤员制作临时的绷带,有的则帮助移动无法行动的伙伴到阴凉处避免日晒。
与此同时,部队的领导层没有休息。他们聚在指挥部,地图和电报机前,继续讨论接下来的行动计划。尽管他们也同样疲惫不堪,但责任和使命感让他们必须保持清醒,分析战场情况,预测可能的敌军动向,以及策划未来几天的作战行动。
炊事员刘金山的忙碌
虽然全团的士兵们在激战后纷纷进入休息状态,但刘金山作为唯一的炊事员,却没有这样的闲暇。他清楚地知道,当战友们从短暂的休息中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需要用水洗漱和饮用,因此他必须抓紧时间,去附近的小河挑水。
正值中午,太阳高挂,阳光照在破败的小镇上,显得格外刺眼。刘金山从帐篷中走出,背上那副用过无数次的老扁担,挑起两个空水桶,沿着被炮火翻腾过的泥土路,向小河的方向前进。尽管地面上还留有战斗的痕迹,烧焦的木材和碎石块散落一地,但刘金山的步伐却非常稳健。
到达河边后,刘金山迅速将两个大水桶放下,稳稳地插好扁担。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刘金山蹲下身子,开始用熟练的动作舀水。每次桶满后,他都会小心地将水桶提起,确保不让清水溢出。尽管是冬末春初,河水依旧寒冷刺骨,但刘金山的双手已经习惯了这种冷,他的动作没有丝毫迟疑。
不一会儿,两个水桶已经装满了清澈的河水。刘金山轻轻地吁了口气,他把水桶挑起,重新扛上扁担。
意外的邂逅
正当刘金山准备挑着满满两桶水回营时,他的视线突然被远处一阵尘土飞扬吸引。尘埃中,一队人马急匆匆地向他所在的方向靠近。这些人行进的速度极快,显然是在急行军。随着距离的逐渐拉近,刘金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人的衣物破烂不堪,似乎经历了长时间的跋涉和激烈的战斗。
刘金山站在河边,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逼近的队伍。他注意到,虽然他们的步伐匆忙,但组织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秩序。每个士兵的衣物上虽然沾满了灰尘和泥土,但仍能辨认出疲惫之下掩盖不住的军事纪律。
随着距离进一步缩短,刘金山清楚地看到了他们帽子上的徽章——那是国民党军队特有的青天白日标志。这一发现让他立刻意识到,这不是友军,而是可能对114团构成威胁的敌军。这些士兵的出现,很可能是为了对近期刚刚取得战果的114团发起反击或做最后的抵抗。
刘金山立刻放下手中的扁担,将水桶稳妥地放在地上。他知道,自己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将水挑回营地,而是要尽快通知114团的指挥部这一紧急情况。在这种时刻,每一分钟的延迟都可能导致战局的不利转变。
勇敢的应对
刘金山穿着的是普通上衣,却不得不配上一条旧的国民党军裤,这是因为物资紧张,新的制服尚未完全配齐。这种身着造成了他外表上的双重身份,正是这种模糊的形象,为刘金山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了可行性。
他站在河边,观察着快速逼近的国民党部队。这些士兵显然已经疲惫不堪,服装凌乱,步伐匆忙,急需找到一个可以暂时安顿的地方。刘金山深知,他们对于身份的判断可能会因为紧张和疲惫而出现疏漏,这正是他可以利用的机会。
就在这些士兵距离他还有一段距离时,刘金山做出了决定。他将挑满水的扁担稳稳放在地上,然后大步走到道路中央,表情自然,显得既亲切又官方。他挥手示意,同时大声喊道:“长官,我们这里正准备迎接你们,我这就去报告领导!”
国民党士兵们显然被刘金山的出现和行为所迷惑。他们放慢了脚步,相互交换了疑惑的眼神。刘金山的穿着使他们难以立刻判断出他的真实身份,而他口中的“报告领导”和似乎熟悉的军裤,又给了他们一种可能是同袍的错觉。
见到对方警惕性降低,刘金山没有停留,转身向营地的方向快速走去,一边走一边还不时回头挥手,给予敌人继续前进的信号。这种表现让国民党士兵们更加确信,他们可能真的找到了一个友军的暂时营地。
刘金山快步穿过灌木丛和矮树,每一步都显得非常急迫,但表面上保持着镇定,以免引起对方的怀疑。他知道,自己现在的行动非常关键,一旦被识破,不仅自己会处于危险之中,整个114团也可能遭到突袭。
走了几百米后,刘金山终于看到了前方的哨兵。他加快步伐,直接向哨兵报告了情况。哨兵立刻通知了营地内的指挥部,整个114团迅速被警报叫醒,开始紧急集结,准备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
紧张的战斗与胜利
在营地内部,114团的政委赵培宪正与几名军官一同审讯一个被捕获的国民党士兵。赵政委身穿军装,面前摆放着几份地图和文件,对面坐着的俘虏看起来疲惫而紧张。正当审讯进行到关键时刻,刘金山气喘吁吁地冲进了指挥帐篷,报告了外面的情况。
赵政委立刻站起身来,走到帐篷的窗口处,通过窗帘的缝隙向外观察。他看到一支装备简陋的国民党部队正在快速向他们的营地接近,显然对方并未意识到他们正走进一个潜在的陷阱。赵政委转身对身边的通信兵下达了命令,要求他立即向全团发出集结的号令。
哨声和急促的集结号在营地内迅速响起,疲惫的士兵们被叫醒,迅速从帐篷中涌出,每个人迅速拿起自己的武器和装备。在极短的时间内,整个114团就按照预定的应急计划进入了战斗准备状态。士兵们按照指挥官的部署迅速占据了周围的有利地形,一切行动有条不紊。
赵政委亲自站在指挥的前沿,他通过望远镜观察敌军的动向,同时指挥手下的通信员和炮兵准备。随着敌人逐渐逼近,他冷静地下达了开火的命令。解放军士兵们在他的指挥下,利用地形和已设好的伏击点,开始对毫无防备的国民党部队进行猛烈射击。
国民党士兵们显然没料到会在这里遭遇强大的抵抗,他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些士兵试图组织反击,但由于地形和火力的劣势,以及解放军严密的战术布局,他们的反击显得十分无力。在猛烈的交火中,许多敌军士兵选择投降,而其余的则被迫撤退,留下了大量的武器和装备。
随着最后一声枪响结束,赵政委从前线回到指挥部,指挥官和士兵们迅速整理战场,处理伤员,并且对战斗中获得的情报和装备进行了分类。
在这场战斗中,刘金山的行为被广泛认为是转折点。战斗结束后,他的故事在士兵们中传播开来,成为一段佳话。刘金山因这次行动被记以二等功。这种荣誉对于一名炊事员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但他在危机关头的表现充分证明了他的贡献与荣誉相符。
参考资料:[1]袁冬梅.论中共中央西南局群众工作在剿匪斗争中的实践[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5,17(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