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想和孩子较劲时,请想想“追蛇效应”

樊稠说育儿 2023-12-25 22:29:02

你硬,孩子才会和你刚;你软下来,孩子也会收起锋芒,向你敞开心门。

与其较劲,两败俱伤,不如理解、接纳孩子,让他在爱中恣意成长。

作者 | 夏天

大半夜的,闺蜜给我打电话说:

“我真是快被我们家这个榆木脑袋气死了。

一道简单的方程式,我教了他三个小时还没有学会。

气得我撕了他四个本子,血压也飙到了170,可他还是不开窍,我罚他晚上学不会,不准睡觉,他竟然掀翻了桌子,威胁我说:

‘你爱怎么着怎么着吧,反正我不学了’。”

闺蜜滔滔不绝的抱怨和气愤,让我突然想起了心理学上的“追蛇效应”。

说的是一个农夫去野外割草的时候被毒蛇咬伤了,农夫很愤怒。

他拿起镰刀奋力追赶蛇,结果在追赶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处理伤口,毒液扩散到全身,最终农夫中毒而亡,毒蛇寻无踪迹。

生活中,如果我们把孩子身上各种各样的问题看做那条毒蛇,那么很多父母的做法则像极了故事里的农夫。

我们不惜一切地去和这些问题较劲,千方百计地想要向孩子证明自己是对的,结果却在反复拉扯中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也将亲子关系推到了崩塌的边缘。

仔细想想,为了一道题跟孩子大动肝火的闺蜜,和为了解恨不顾伤口追蛇的农夫何其相似。

农夫因为跟蛇较劲而丢了性命。

闺蜜跟孩子较劲,既伤了孩子的心,也伤了自己的身体。

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

好的教育,是不跟孩子较劲。

CCTV有一档名叫《隔帘对话》的节目。

节目中有一对相爱相杀的母女。

女儿觉得妈妈什么都跟自己对着干,永远走不进自己的世界。

妈妈觉得女儿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叛逆得像外星的生物。

妈妈自作主张给女儿报了一个比赛,女儿果断拒绝:

“我就不去。”

妈妈被激怒,直接拿起刚给女儿买的新衣服,当着女儿的面就给剪了。

女儿气不过,当天晚上拿起剪刀把妈妈的衣服全给剪了。

妈妈等着女儿来道歉,威胁女儿说:

“这事你不跟我道歉,我就过不去。”

女儿愤愤不平:

“本来没多大的事,是她总是把小事化大。她越是这样,我就越是不想顺着她。”

就这样,母女俩一直保持着剑拔弩张的关系,谁都不理解谁,谁都觉得自己委屈,谁都想打败对方。

一位网友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母女成仇的真正原因:

“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门外徘徊,他们没有找到钥匙,却责怪孩子难以沟通。”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战火连绵,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父母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

父母一心只想要打败孩子,孩子只能竖起全身的刺“保护自己”。

父母一心只想着控制孩子,孩子只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反抗和逃离。

就像《凉子访谈录》里的鲲鹏。

考试没考好,父亲大揍他一顿。

他劝说父亲不要棍棒教育,父亲又给了他一耳光。

抗争无效的他只好向内攻击自己,在初中时患上了严重的躁狂症和抑郁症。

再比如一位网友的哥哥。

他为了反抗父亲长久以来的暴力镇压,把对父亲的恨意深埋在心,8年之久。

在这8年里,他每天像个机器人一样学习、生活。

直到大四毕业前一个月,他开始实施自己的“报复计划”:

纹身、打耳洞、申请退学,不顾父亲、亲戚的反对,去了一家网吧当网管。

他用一种极端的,以毁掉自己整个人生为代价的方式,让父亲痛苦不已。

所以,你看,父母千方百计地想要战胜孩子,孩子也千方百计地想要打败父母。

父母可以用身份权威轻而易举地镇压孩子,孩子也能用反抗让你一败涂地。

父母的硬,铸就了孩子的刚,也换来了两败俱伤的结局。

尹建莉曾经说过:

“如果你去找孩子的不是,只能让问题变得更差,让这个结打得更死。”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跟孩子硬刚,较劲,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与其如此,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

董宇辉曾经讲过自己和妈妈的故事。

他的妈妈很严厉,总是喜欢凶他。

他也总是竖起一身刺跟妈妈对抗。

妈妈说什么他都要顶嘴,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事儿跟妈妈吵架,妈妈经常被他气得拿着棍子追着他打。

高二那年夏天,他因为腿骨折休学在家。

妈妈为了让他的腿快点痊愈,每天想方设法地给他做滋补汤,补充营养。

他却总是故意找茬,一会儿嫌陈皮多了,一会儿说花椒多了,就是不肯喝汤。

意外的是,这一次,暴躁的妈妈并没有生气,而是默默地端走了汤,用纱布把所有的调料包裹起来,重新熬了一锅汤。

妈妈的这次忍让,让董宇辉很是意外,也让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妈妈一直深藏在心的温暖与爱。

于是,他决定收起浑身的刺,跟妈妈好好相处。

正如《解码青春期》的作者乔西·西普曾经说的那样:

“当一个孩子不断地推他的父母,挑衅他的父母,不断地做这个测试的时候,其实他就是想看看父母爱不爱自己。”

董宇辉从妈妈的柔软和退让里确认了自己被爱,收回了自己所有的顶撞和叛逆。

奥运冠军邓亚萍也曾分享过自己教育孩子的一段经历。

有段时间,儿子沉迷网络游戏,并立志将来走电竞这条路。

邓亚萍虽然有些忧心,却并没有强势制止,更没有否定儿子的选择。

她平静且温和地对儿子说:

“如果你真的对这个感兴趣,你可以走电竞这条路。”

为此,她还专门去了两家国内顶级的电竞俱乐部,了解他们是怎么训练的,作息是怎样的,并把这些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儿子,让儿子自己定夺。

结果,儿子认真思考后,果断放弃了电竞这条路。

所以,你看,真正厉害的父母,都懂得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乔西·西普曾经说过:

“每一个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持。”

每个孩子的据理力争,顶撞逆反,关上心门的无声抵抗,不过都是在彰显自我,掩盖自己的脆弱无助,寻求父母的关注和理解。

与其固执地把孩子逼成一个“随时备战”的刺猬,不如多给孩子一些接纳与理解,多给孩子一些体验的机会,用爱感化孩子,用“静水流深”的力量赢得孩子。

跟孩子针锋相对,只会两败俱伤。

跟孩子并肩而立,才能奔赴双赢。

有段话说得特别好:

“铁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水一样绵软无力。

柔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铁一样刚劲有力。”

父母在这4个时刻软下来,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一.孩子犯错时,不要用一时的情绪,伤害孩子的自尊

2020年的一则新闻,扎痛了无数父母的心。

14岁少年因为被叫家长,在教室外被妈妈扇了一巴掌后,跳楼身亡。

一位网友痛心地说道:

“这个妈妈没经历过青春期吗?觉得孩子的自尊不值一钱吗?”

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自我完善的基础和动力。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才能真正地教育好孩子。

一位网友讲过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他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别人弄坏了他的书,拒不道歉,还各种语言挑衅。

他气不过就跟对方打了起来,老师喊了双方家长过来。

父亲来到办公室后,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打他骂他,而是跟对方家长鞠了一躬后,带他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他忍不住问父亲,刚才为什么没骂他。

父亲叹了口气说道:

“我知道你这个年纪的孩子最好面子,我不想伤害你的自尊心。

可是孩子,你知道吗?真正的男子汉从来不用武力解决问题,而是做错了事,懂得担当。”

听完父亲的话,他羞愧地红了脸,从此以后,再也没跟别人打过架。

简·尼尔森曾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写道: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用情绪教育孩子,狂风骤雨地批评和训斥孩子,不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不理解自己。

但若父母怀着一颗有爱、理解和接纳的心教育孩子,反而会轻松赢得孩子的心。

心靠近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跟孩子发生冲突时,先听听孩子的声音

袁咏仪曾对自己的儿子非常严厉。

只要她觉得不好的,就直接对儿子说“不”。

只要儿子做错事,她就会不听任何解释地一通骂孩子。

结果,儿子变得越来越叛逆,和她的关系也越来越糟糕,几乎不和她说话。

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向心理医生求助。

医生告诉他: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先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于是,她开始改变自己的专横,不管做什么事,她都会先问儿子“喜欢不喜欢”、“有什么想法”。

儿子做错事,她也不再打骂,而是先听儿子解释,再分析对错。

慢慢的,儿子对她的敌意消失了,母子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

正如“霍桑效应”所说的那样: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真正被关注时,便会刻意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

每个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都有目的。

父母停下来听一听孩子的声音,才能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好孩子。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理解。

父母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才有动力朝着父母的期待成长。

三.跟孩子说不通时,收起责骂,让孩子吃点苦头

有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会对我们的建议“软硬不吃”。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放弃跟孩子纠缠,让孩子吃些苦头。

比如:

孩子不想吃早餐,就让他尝尝课间饥饿的滋味;

天冷,孩子不想穿秋裤,就让他尝尝感冒的滋味;

孩子赖床不想起床,放学不想写作业,就让他尝尝被老师批评的滋味;

孩子脾气大,不尊重人,就让他尝尝被人吼骂的滋味。

这也是卢梭所说的“自然后果法”。

只有让孩子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己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孩子才会从中汲取教训,从而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节奏。

山东一个女孩每天都要在父亲的催促下踩点到校。

父亲实在受不了了,就陪着女孩一起磨蹭,让女孩自己去承担迟到的惩罚。

结果,看着磨磨蹭蹭的爸爸,女孩反而着急起来。

她一路狂奔到学校,可还是迟到了,急得在校门口直掉眼泪。

第二天,女孩天不亮就起床了。

所以你看,父母说破了嘴,都不如一次教训来得深刻。

让孩子吃点苦头,孩子才能明白父母都是为她好。

四.发现自己做错时,学会给孩子道歉

关于跟孩子道歉这件事,很多父母会觉得:

“我是大人,即使做错了也没什么。

我要是给孩子道歉,以后可能就管不了他了。”

李雪琴的妈妈却不这样想。

李雪琴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跟男同学发信息被老师看到。

老师告诉了李雪琴的妈妈,并提醒她去翻看李雪琴的手机。

晚上,李雪琴回到家,妈妈忐忑又郑重地对她说:

“我要向你道个歉,我打开你的手机后,点开信息图标,非常有负罪感,我保证一条信息都没有看到。”

听到妈妈的道歉,李雪琴不仅没有炸毛,反而感动得热泪盈眶。

妈妈看似失去了面子和父母权威,实际上却收获了李雪琴的信任和尊重。

巴尔扎克也曾经说过:

“儿童对管教他们的人的错处,感觉像猫一样灵敏,他们非常清楚别人是爱他们还是勉强容忍他们。”

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父母。

父母敢于跟孩子道歉,才能真正地赢得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

“追蛇效应”告诉我们:

跟孩子较劲的父母,终会尝到自酿的苦果。

只有不跟孩子较劲,不压制孩子,才有机会融化孩子心里的冰与寒,成为那个“赢得”孩子的人。

家是未来一切的播种场。

家是孩子学会如何爱自己和爱他人的地方,学会如何解决争执,如何关心身边世界的地方。

家不是争输赢的战场。

与其两败俱伤,不如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和理解,接纳和柔软,让孩子在父母春风沐雨般的陪伴和引导下茁壮成长。

点个赞吧,愿你我都能成为“不较劲”的父母。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