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如何破明末的难题?

博览群书名字 2024-10-24 05:28:42



为什么要破?

01

崇祯初年,大臣们见新皇帝继位,都上书建言,为国家出谋划策。给事中黄承吴就上疏说:东南经常闹水灾,都是因为水利设施常年不维修的缘故,请求崇祯下令新建和维修水利设施。

崇祯把这个建议拿到内阁会议上讨论。

大学士周道登、钱龙锡说:修建水利当然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好事,但是修建需要大量的钱粮。

崇祯听说要花钱,沉默了片刻,说了一句:要修水利,可扰民否?

几个大学士一听崇祯这么说,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都顺口说道,新修水利,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那当然会扰民了,太扰民了!

就这样,东南修建水利的事就以“扰民”为借口,给否决了。

02

崇祯元年,陕西延安府发生灾荒,一年未下雨。到了八九月,无粮可吃的百姓只得上山挖野菜吃。到了十月,野菜都被吃光了,只能吃树皮,到年底,树皮都被吃光了。就只能挖掘山中的青叶石吃,吃下的人几日就死掉了。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相聚在一起,打家劫舍为盗,这种情况下家中仍然有粮食的,自然只能是大地主和官僚之家。官僚和地主自然不能容忍,派兵捉拿,这些人被抓了之后,说:死于饥与死于盗都是一回事,与其饿死,不如为盗而死,这样至少还是一个饱鬼。

而最可恨的是,在安塞城西有一粪场,因为没有粮食可吃,每天早上必定会有两三个婴儿被丢弃在这里。被丢弃的婴儿,有呼叫父母的,有嚎啕大哭的,有的婴儿饿得不行,直接食用粪土。

而到了第二天,所丢弃的婴儿全部死亡,而新丢弃的婴儿又来了。

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之者矣。

这是何等的人间惨剧。

03

有一段真实的对话,也可以看出当时百姓艰难的生活。

吴应箕是明末著名学者、抗清人士。

他在河南,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所到之处,田地的界限都还在,但是全部长满杂草,无一耕种,而田间的黄茅白草,一眼望不到边际。

吴应箕走了40多里,都是如此一番景象,终于到了一个驿站,看到了一位老人和一些驿站杂役。

吴应箕疑惑地问他们:我所过之处,全是一片荒芜,难道你们不差粮食吗?

众人回答:以前这些都是上好的良田,但现在都缺粮,没有任何的存粮。

吴应箕更加疑惑了:那为何不耕种啊?

众人答:没有牛啊!

吴:为何没牛?

众人答:牛都被卖了。牛也是要交地租的,没有牛,牛的那份地租就不用交了。而本县的徭役也逼迫得很急,很多人不能忍受沉重的徭役,就卖了牛,弃了地,然后逃亡了。有人逃亡了,但需要交税的总额并没有变,逃亡那户该交的税就分摊到其他户身上。富有之家都只有倾其家产来交税,贫困之家只能举家逃亡。这种情况之下,所有人都开始逃亡。所以就成了今日村庄沦为废墟,田地尽是荒芜的景象。

吴又问:那现在那些荒田,为何没人去耕种呢?

众人答:赋税和徭役太沉重,有田的都想着如何抛弃,哪里还有人主动去要田呢?

吴又问:你们为何不将情况报告给县里的官员呢?

众人答:本县的县令只求能够凑够粮食,好向上面交差,以避免遭受上司的谴责,哪里还有精力去管农民逃亡、田地荒芜的事情。即便有人去上报,也会遭受鞭笞,百姓怨恨,再也没有敢言者。

吴又问:此地是交通要道,司道会从这里过吧!

众人答:会的。

吴又问:巡抚会从这里过吧!

众人答:会的。

吴又问:这些官员都从这里过,他们看到这样的场景,曾有人过问吗?

众人回答:没有!

这段对话,有很多令人震惊的信息。我们一直以为,农民是没有自己的田。但在河南这一地,农民宁可逃亡,也不要土地,因为税赋太重,所收的粮食全部交上去都不够交税,所以大片的良田被荒芜。

一边是良田荒芜无人耕种,一边是百姓逃亡和大量饿死,如此匪夷所思的场景,让人不仅唏嘘和叹息,大明如此作为,烂到了骨子里了。

04

农民家庭靠种田养家,士兵家庭自然靠士兵的军饷度日。

卢象升在人宣大总督的时候,视察所辖军队。刚一到城门,见到士兵们都是毫无生气,士气极为低落,原因是士兵竟然长达数月没有领过军饷。士兵们看到卢象升,都纷纷下跪请求发饷银。

当时正寒冬,卢象升身上穿着裘衣,仍然觉得天寒,手脚僵硬,随从中有人被冻僵掉下马来。但跪在雪地里面的士兵们仍然穿着单衣,此等场景,让硬汉卢象升也不忍直视,眼角渗出泪花。

卢象升上书给崇祯,请求支付饷银,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05

陕西的农民军开始的时候,都只是想要抢劫,吃饱肚子。那是如何走上造反之路的呢?

这还是要从萨尔浒之战说起。

萨尔浒战败之后,杜松军的一些溃兵陆续逃回,有些就逃到了陕西,因为杜松原本就驻扎在榆林,是陕西兵。明政府对这些流寇进行了打击,并多有斩杀,这些士兵无所依靠,有许多加入了盗寇,原因很简单,加入盗寇之后就有口饭吃。这些溃兵原本为职业军人,加入盗寇之后,致使其实力大增。

陕西如此灾荒,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有官员上疏崇祯,请求免除当年的税赋,第二年减半征收,同时希望崇祯发帑币进行赈灾。

因为灾情十分严重,李应期在奏章中又说了一句:万一祸乱大作,天下动摇,勿谓臣今日缄口不言。

意思就是说,如果皇上不减税,不赈灾,到时候出了大乱,激起了民变,可不要怪臣没有提前说。

实话说,李应期这是为大明王朝考虑。

但这一要求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陕西如此大灾,国家不抚恤,那还可以花钱买粮食啊,周边的兄弟省份,虽然也不宽裕,但不至于饿死,多少卖一点粮食给陕西,解燃眉之急总是可以的。可是陕西出去买粮,却被拒绝了。因为陕西此时已经是民变纷起,周围省份把粮食卖给陕西,民变队伍买到了粮食,那岂不成了“资助敌人”。于是陕西此时等同于被国家抛弃,被临近的兄弟省份抛弃,独自默默承受着天灾人祸。

06

我们再来看看民变。

崇祯二年,崇祯下令裁减驿站经费,马夫李自成被裁。李自成失业,很多记载说他就此参加了农民军,其实不是,中间还发生了很多事情。

李自成在驿站里面养死了两匹马,这马是要李自成赔钱的。

祸不单行,李自成失业回到了老家,却发现老婆和其他人通奸的事。

而李自成吃不上饭,欠了地主艾家的钱,还不上,艾家逼债,将其殴打一顿,然后送官。县令给他戴上一个枷锁,放在烈日下暴晒,不给吃喝。这样下去,要不了几日,必定没了姓名。李自成的一些伙伴就求县令开恩,给李自成留条活路,县令不允。

伙伴们就乘看守不备,开了枷锁,把李自成救走了。

县尉就带着人在后面追。

李自成这些人就跑进了一片树林,县尉带人在外面守着。

到了晚上,李自成等人从乘夜从临终冲出来,县尉猝不及防,从马上摔下来,死了,剩下的差役都四散而逃。

这下整死了县里的官员,李自成等人也知道没了回头路,一不做二不休,拿上些家伙,就去找艾家报仇。一路上,加入的人很多,老百姓都被折磨惨了,自然拥护李自成。没想到李自成的队伍很快就有千多人,艾家也被李自成杀了。

就这样,李自成只能落草为寇了。

从李自成的经历其实可以看出,崇祯裁驿站并不是李自成起义的关键。失业之后,李自成并没有起义,而是回到了县里。

有多节点,其实都可以阻止李自成起义,比如驿站死了马不逼迫李自成赔钱;如果国家能赈灾,李自成也不用去借地主的高利贷;地主逼债不那么紧急;比如县里不将其往死里整;比如县尉不去追击等等。

这些地方上的大老爷们,其实稍微心软一点,都不会有后来的李自成,但这可能吗?

指望着权贵者放你一条生路,比登天还难。

1 阅读:88
评论列表
  • _呦 3
    2024-10-25 10:39

    必死局,只有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