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您带来更好的互动体验,麻烦您在阅读此文后,点击"关 注、点 赞"互动!
您的"点 赞、关 注"是对小编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更多精彩内容将持续更新...
文| 王亦
编辑| 观山
早在1959年,玉麦乡的乡长桑杰曲巴便带着两个女儿驻守在玉麦。
当时玉麦乡刚刚成立,条件极其恶劣,还会有边境冲突,一家人时常受到骚扰。
不少人劝他们换地方住,但都被桑杰曲巴拒绝,他说:“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得守着。只有人在,家才能看好。”
“如果我们搬走的话,祖国的领土就没办法保证了,会被别人抢走的。”
自那以后,他便和两个女儿守在这里,守着这个中国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边境乡,一守便是60年。
桑杰曲巴用一生践行了自己身为乡长的职责和使命,在他死后,两个女儿继续守边,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他的遗命……
战乱来袭 坚定不移上个世纪50年代末国家尚未繁荣富强,新中国成立不久边境地区也是动乱不堪。
玉麦乡作为中国和印度的交界地带时常受到土匪的侵扰和一些印度士兵的追逐。
为此,党和政府的工作组不止一次的去到玉麦乡关切慰问。
1960年,政府决定为玉麦乡找到一名乡长,桑杰曲巴作为土生土长的玉麦人加上受过教育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玉麦乡的第一任乡长。
当时的他还并不明白乡长所要担负的职责。工作组的人便告诉他,乡长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因为玉麦乡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他还有一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守卫土地。
桑杰曲巴将这个任务牢牢地记在了心上,并用了他的一辈子完成这个使命。
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整个村子被两座海拔5千米以上的雪山紧紧的包围住,交通非常不便,要想走出去可真的应了那句翻山越岭了。
再加上受到印度洋暖湿气候的影响,那里一年四季只有两个季节,不是在下雪就是在下雨。
下雨的时候道路变得泥泞不堪,人一走腿都会被陷在土里,下雪的时候交通环境就更加艰难了,大雪封山时常发生。
每到雪季,玉麦乡的人完全就会被隔绝在内,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之下,粮食作物也很难成活,就算是生命力顽强的青稞也很难在玉麦乡的土地上结出种子来。
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衣食全部要靠每半年一次的采购,有的时候到了采购的时间路却走不了,他们就只能啃树皮吃野菜。
玉麦乡原本的常住人口也不过300余人,他们既要忍受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还要时刻警惕有外敌入侵,在双重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搬离村子。
村民们想要追求更好更方便的生活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桑杰曲巴从未阻拦过,在他们搬家的时候他还会亲自送他们出山。
一户接着一户……
直到1963年,玉麦乡只剩下了桑杰曲巴一家。
乡里的人都没了,他这个乡长也只是徒有空名。妻子不止一次的劝诫他早点离开,但桑杰曲巴始终都是一副强硬的态度。
“如果这片土地上连一个中国人都没有了,那这里还算是中国国土吗?”
几经噩耗 女儿承袭玉麦乡的条件清苦,桑杰曲巴一家还是驻守在那里。
一家人在那里生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女儿卓嘎、央宗都非常埋怨父亲。
1978年,桑杰曲巴的妻子生了一场重病,连续拉肚子拉了一个多月也不见好转。
在一天深夜,她陷入了昏迷状态,眼看着妻子呼吸的越来越微弱,桑杰曲巴也只能不顾大雪封山的危险将她放到牦牛背上外出求医。
遗憾的是,路程还未走过半,妻子就没了呼吸。
母亲的离世已经让卓嘎和央宗倍感哀痛,可就在这之后没几年她们的小妹妹在山上放牛时也遭受了意外。
天黑后妹妹还未归家,一家人出动去找她。
大雪纷飞,寒风瑟瑟,直到天明时分他们才在雪堆里发现了妹妹早已僵硬的尸体。
花一般的年纪走的是那么无声无息,她连玉麦乡都还没有出过呢。
妹妹死后卓嘎和央宗对父亲的怨恨到达了一个临界点,她们决定不再和父亲说话。
卓嘎、央宗原以为她们的态度会让父亲改变不再那么固执,谁知道桑杰曲巴不仅没说离开玉麦乡的这种话,还将唯一的儿子送出去学藏医,三令五申的要求他学成后回到家中。
这番对峙,桑杰曲巴赢了,而卓嘎和央宗也开始思考留在玉麦乡的意义。
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卓嘎和央宗总是能见到父亲风雨无阻的外出巡山。
他说,“只有坚持放牧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只有将中国红旗插到每一个角落才能让外国军队看到,他们只有看到了这里有国旗,这里有人生活,才不敢随意冒犯我国边境,在军队还没来这里驻扎之前,这就是我的任务。”
当时并没有人给桑杰曲巴发放国旗,他就只能自己做。
卓嘎、央宗在后来的采访中还说道,父亲第一次买布回家的时候,她们还以为是要给她们做衣服呢,盼了好多天见到的还是一块布,那也是她们第一次见到五星红旗。
父亲总是把它挂在最显眼的地方,红彤彤的随风飘扬好看极了,有的时候她们在山里迷路就靠着找国旗才能回家。
桑杰曲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深入玉麦乡的原始森林里面去。
在走之前,他总会十分严肃的和姐妹二人说:“如果三天过后我还没有回来那一定是出了什么意外,你们一定要沿着山的北边走,马上去跟政府报告边境有情况。”
桑杰曲巴的话无异于是遗嘱,卓嘎、央宗就在一次又一次的离别和等待中懂得了父亲坚定的信仰,她们很难不被这种无惧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染。
渐渐的,卓嘎、央宗接下了父亲身上的担子。
她们刚开始是和父亲一起放牧,后来也能独当一面的轮流工作了,玉麦乡的每一条小路,每一条河流甚至于每一片树林她们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
戍边队伍壮大 精神传承1987年,年迈体弱的桑杰曲巴彻底退休,大女儿卓嘎接替了他的职位正式成为乡长,二女儿央宗也当上了副乡长兼妇女主任。
1996年,有两户人家破天荒的又从外地迁回到了玉麦,玉麦乡再也不是曾经的“三人乡”了。
因为人口的增长,上级政府又为玉麦乡派遣了两名干部。
1997年,玉麦乡受到了媒体的关注,桑杰曲巴一家坚定不移的爱国之心和实际行动让无数人感动不已。
卓嘎、央宗为了戍边一直没有结婚,她们说“如果嫁出去了,还怎么每天放牧巡山呢,不会有人为了娶她们留在玉麦乡的。”
为民族利益牺牲小我幸福放眼当下也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么好的姑娘被人认识了解根本不愁嫁。
那一年单单是卓嘎一人就收到了七麻袋来自天南海北的情书。
一位名叫巴桑的青年甚至为了卓嘎去到玉麦生活,一副非她不娶的模样,最终巴桑还是抱得美人归。
这个时候的卓嘎已经35岁了,对于偏远地区的女性来说这可是晚婚中的晚婚。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稳步增长,政府对偏远农村地区的帮扶力度也越来越大。
国家决定在玉麦乡修建一条路便利出行,2001年9月,在几年的规划建设下玉麦乡修好了第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
在通路典礼上,桑杰曲巴给第一辆上路的汽车献上了哈达,那一刻,他激动的热泪盈眶,这么多年的坚持守望终于迎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或许是夙愿达成后了无牵挂,桑杰曲巴在这一年的冬天结束了他的生命,时年77岁。
这条公路彻底让玉麦人摆脱了与世隔绝的生存状态。
“要想富,先修路。”虽然一条公路还不足以让玉麦人过上富裕的生活,但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之后的时间里,玉麦乡的人口变得越来越多,那里也建成了学校,电站,卫生院等多个基础设施。
截止到2018年底,玉麦乡的村民们全部都搬进了政府为他们出资建设的“农家别墅”。
他们不仅每户都能领到国家给予边民的生活补贴,还做起了自己的生意,家家户户的小日子过得别提有多滋润了。
2018年,卓嘎、央宗两姐妹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的称号,2021年6月29日卓嘎又荣获了“七一勋章”。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在大学毕业之后也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玉麦乡为家乡做贡献,这就是一种传承。
结语“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桑杰曲巴临终之时对卓嘎、央宗说的话。
如果不是他们一家人誓要守卫祖国边疆的决心和不畏困苦的实际行动,玉麦乡哪里能有今天这样一片祥和欢乐的景象呢?
她们姐妹二人用自己的青春践行了守边人的职责,所以卓嘎、央宗不管获得什么荣誉都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