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诚意中原还——原团政委、河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王伟访谈录

广西边关看历史 2024-03-23 01:40:49

正心诚意中原还

——原团政委、河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王伟访谈录

冯志斌

访问王政委成了我一桩“心事”。

《情系庭毫山》丛书的样书已集体审读两遍,可《他们从庭毫山走来》的书稿中尚无撰写“丛书编委会主任”的文字。晏安祥参谋长“透露”:王政委为人行事很低调,不愿过多宣传自己;戴胜国主任“打包票”:你放心采写, 王政委的情况我了解比较多;邓诗新团长“命令”:采写王政委的任务你必须完成;邓子坚执行主编“急电”:机票已定好,速去速回。各路信息着实汇成了我的“心事”:王伟政委“从庭毫山走来”二十多年还好吗?

2012年8月30日深夜 11点,我辗转颠簸飞抵郑州,见面就把与宁林老战友合作的《梦回边疆》军歌视频打开,唱得“十三团班子”集体无眠!我的访问便在无眠的泪水中悄然展开……

俺一个农村娃,在部队二十四年干了八年团政委,在地方做了二十多年处厅级领导。回想起来还是故乡和广西边防培育了俺,俺不能有丝毫懈怠!

——王伟访谈录音

不知什么缘故,三十年后的访问,感受与当年截然不同,心里一直长绕不开“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圣训,总感觉王政委是沿着“儒家八部曲”在实践他一生的修炼。我甚至琢磨这与他的中原出生地有关。

于是我几次提起他的家乡,想确定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到底有没有携七十二贤人到过他家乡游学,是否给他家乡的土地植入了儒家文化基因,要不王政委怎会给人很深的儒雅感觉。其实,十三团也没几人具体知道他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人。王政委再三向我们“外省人”纠正“泌”不读“密”而读“辈”。他家乡有条古老的泌水河,也叫南河,一条奇特的自东向西流淌的“逆流河”。自古因这条“逆流河”而使泌阳县成了膏腴之地和礼仪之乡。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春夏之际泌水两岸一派劳作的场面,秋天更是芦获花开,稻香扑鼻,人民勤劳,民风纯朴,尚有古诗为赞:“堪羡年年资灌溉,惠泽还流泌水馨”。“南河”便在王政委的心里成了一条乳汁不绝的“母亲河”!

更让我汗颜的是,从前不知神圣的盘古山也在泌阳县——“中国盘古圣地”。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当年就在这里开天辟地,奠定华夏人的文明智慧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肃然起敬的同时,我似乎释怀了许多。“本立而道生”的古理告诉我,这些遥远的文明传说对我理解王政委的经历和心迹,会生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归属感。

王政委的人文归属不仅仅缘于中原故乡厚重的文化发端,更为直接的还有广西边防的战火亲历。因为厚重的中原华夏文化构成了他最原始的血液成份,边防前线的生死历练铸就了他正心诚意的人格特征。

王政委从泌阳县应征入伍到广西柳州的时候是“大69兵”,那时他还不满十七周岁。但128师通信连的这位“儒雅娃娃兵”很快成了军中明星,凭着他的“俊秀文笔”和“训练标兵”的特质,他当兵第一个月入团,第三个月破格入党,随即又从师军务科借调到广州军区政治部机关当打字员,住进了当年中南区第一书记陶铸的“陶公馆”。继而派往湖南“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第二年从战士保密员直接提干,成了众人羡慕的机关最年轻军官。这些偶然中的必然机遇,伴随那样的火热年代,着实点燃了年轻王伟的青春热血,点亮了他生命的亮色。

对于年轻时候的王伟来说,生命的真正亮色还是在追求军人核心价值中体现的。“生命不息,正心诚意”注定是他的人生哲学,一种军人的正统哲学。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多少都具这样的情怀,有别于“现代人”崇尚“非正统”,时尚以小资情调和个性张扬取代“建功立德”的主流价值观。中原文化的血脉和军人价值的追求,让那时的王伟能够决定该如何选择人生路。

到广西边防去,到国境前线去践行男儿的担当,王政委理所当然地有了这样的决定。一番“谋划”后的1973年年初,他毅然告别内地部队机关,背起背包跟着广西军区边防二团副政委到了广西靖西防区。起初的团政治处书记岗位显然不是他“上前线”的初衷,直到团党委任命他去孟麻八连担任副指导员后才算“消停”。

训练、潜伏、巡逻,火热而险恶的前线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品德和组织指挥能力。为此他放弃过调回机关和保送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机会,直至率部参加那场对越自卫反击第一阶段作战。

1979年2月17日凌晨, 调任平孟四连指导员的王伟率部先遣插入敌境纵深。在近一个月的战斗中,他独特的政治思想工作处处彰显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指挥智慧, 甚至连他命令韦翻译在越南百姓财物上张贴“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拿越南群众一针一线”的字条,也都起到了动摇敌人军心的作用。参战第二天,王指导员冲在进攻队伍的前边,敌人一枚弹片击穿了他的左手腕,“上海牌”手表带一断两截,鲜血直淌,战地医生给他缝了十六针后又归了队:“我没事,继续战斗”……

出境作战的日子里,让王政委今天想起来后怕的事情不是发生在冲锋路上。那晚在存放有一百多箱反坦克地雷的阵地坑道里,宿营着包括百色军分区司令员和团首长在内的三十多名官兵。官兵们将装满反坦克地雷的木箱摞在一起当桌子,并在“地雷桌”上燃起一根白色蜡烛照明。半夜蜡烛燃尽点着了地雷木箱吱吱响,一阵浓烈的烟雾把睡在“里间”的王伟率先熏醒,他跃起冲上前去用中过弹片的手把燃烧着的“地雷箱”扒灭了火。官兵们看着新提拔的王伟副教导员满是水泡的双手,无不一脸诧异!因为这满坑道的反坦克地雷要是被引爆,别说三十多条官兵人命,就连整个山头也将从军用地图上抹掉……

对于这一阶段战争,王伟把左手腕被击穿和扑救“地雷桌”的事情没怎么放在心上,以致作战结束后升任了营教导员的王伟还弄了一出“闹功”的事儿。老边防二团孟庆龄政委主持团党委会,决定上报广西军区党委给王伟记个人二等战功,王伟得知后就缠着孟政委“犟”:“给我们伤亡的战士多记功吧,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功臣,我接受这个二等功于心不安呐!如果团党委硬要上报军区给我这个二等功,我就上军区找司令员政委闹去!”一席软硬兼施的“大白话”,说得孟政委等团首长只好撤报王伟二等功,改记个人三等功。王伟政委直到1981年从南京高级陆军学院毕业任十三团一营教导员,继而担任团政治处主任和团政委的近十年时间里,也是对越炮火反击和防御作战的关键十年,王政委让功的事情也不止一次两次。因为他认定当年自己在十三团担任政委期间,对“边防精神”的总结和提倡是准确的——“只讲奉献,不讲获取!”

对“边防精神”的诠释,王政委是基于诞生在本团官兵集体的《吃亏诗》开始思索的。他认为这首诗最鲜明地揭示了“边防精神”的核心价值;“吃亏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体现的是一种军人终极哲学思想:不奉献就没有获取,不讲获取不是不获取,而是小奉献小获取,大奉献大获取,不奉献就不获取。边防军人奉献的是个人青春和生命,获取的却不是个人荣华富贵和家庭安逸,而是国家疆土完整和人民生活安宁,获取的是大义大德。因为这是边防军人的大职责、大造化,也是奉献了边防军人的“小我”,获取了国家和民族的“大我”。

杜斌英大姐在谈及丈夫诠释“边防精神”时也感触颇深:“江恒游队长等战友牺牲后的那些天,团机关大院的家属们都哭得不行,但不丧气。因为我们十三团男人们敢于为国奉献生命的劲儿,撑起了国家的一片天,让我们军嫂们的腰杆子硬朗得起来。我们军嫂们都自发地组织起来日夜宽慰照顾烈士们的家属,眼泪里含着的是敬仰和自豪。这样的精神情绪都传染到了我们十三团的儿孙辈,这也是因果福报,是国家和人民赐给了我们一份带血的人生获取,几代人都忘不了的!”

三十多年以来,这样一份“边防精神”着实成了“十三团人”的“集体品德”,无数十三团的战友在各个岗位上建功立业、成就非凡就是例证。2010年9月,时任河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的王伟,结合地方政法工作实际,更觉“边防精神”的可贵。于是, 他又重新修正发表了“靖西战地新八景”文。在他看来,“靖西战地新八景”正是万千战友践行“边防精神”的缩影,也是当今社会亟需弘扬的人文价值观,更是他担任团政委五年的“心路碑铭”:“庭毫山‘剑麻诗’,717高地空中篮球场,860哨所高山花园,清代古堡十二道门,金鸡山迷人吉他队,巴恩山育才学校,那岭炮台边寨财神和葛麻炮台听电视。”王政委列举出“靖西战地新八景”后,借桂林大学生贺祖斌在《广西文学》刊发的“十三团慰问感评”来抒发“边防精神之美”:“朋友,我们的战士就是那样一些既平凡又伟大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父母之爱、有朋友之亲。但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献出一切,甚至生命!他们甘愿吃亏、无私奉献,却不图报答而又默默无闻!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和刚毅,他们的胸襟是那样的宽广和美丽⋯⋯”

回望当年这些边防前线的人和事,也许会有人说那是“很遥远的故事”,也许当代一些年轻人对此无动于衷。但王政委一生都是在这些故事里,自然凝炼着那份“正心”和“诚意”,坚守着他的“慎其独”,他总觉得从边防线上走下来的领导干部就应该有这份“正能量”。他也在心里感激给予他这份“正能量”的广西边防对敌作战历史。因为那是一段谁也抹不掉的历史,是一段与“抗美援越、抗美援朝和中印反击战”具同等地位的保家卫国战争,更是一场打出新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功勋之战,它应该得到国人的尊重。我们的参战战友在三十年后“重回战地”,就不是去“干坏事”的,他们是思念烈士,怀念战友,去升华灵魂的!

31日上午,我们与王政委同车去睢县参观“富士康河南生产基地”和“睢县育才中学”。细雨轻雾中的中原大地显得神秘而辽阔,我一路听着王政委叙述一路陷入沉思:一时一事的“正心诚意”是不难做到的,可一生一世的“慎其独”就显得弥足珍贵。特别是在当下物欲横流,很多人都在纠结地参演某种虚伪自私“游戏”的时候,很少有人“内窥”自己的灵魂去看清“我是谁”!迷茫得疏于自律,更无法监督和影响他人,还会有多少人具勇气大胆坚守道德底线?而王政委怎就可以在一生中“慎其独”呢?

车内,王政委递给我和戴主任一人一支芒果牌香烟,望着车外零星细雨,用略带河南口音的语调“感慨”说:“俺们这些人说到底都是党的既得利益者,几十年奉献在边防那是军人的职责所在。想想那些在对敌斗争中献出了生命的战友们,俺们就没有理由懈怠和放纵,只有诚心诚意地为社会和百姓做点事情才对得起他们。那些个危害国家、伤害人心的事情,我们边防军人不能做,特别是担任地方实职领导者后就更加需要全方位修身。因为领导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自己未必是‘真自己’,只有在宽松、自由、监督监察不及的环境里,甚至是在所谓的外界准则和道德规范很难约束自己的时候, 你还能谨慎规范自身行为, 这才可以称得上是从前线堂堂正正走下来的‘老边防军人’!”

俺一生做人做事的标准只有三句话:尽心尽责工作对得起组织;诚心诚意待人对得起同志;清清白白做人对得起良心!

——王伟访谈录音

淡而致远,静以修身,定可拒浮。

边关二十年的烽火岁月,对于王政委来说是一种缘分,更像“人生车站”的一次告别。但缘分终生延续,而且衍生出了一种自豪而神秘的心灵力量。这种力量能让人珍惜生命、珍惜当下,能让人生出尊重别人、

摒弃势利的快乐情绪,从而孕育自己一颗温馨善良和平淡平静平定的心,

王政委把心里的这份缘延伸到了他的“第二春”,也把这份人生感悟在中原故乡归到了“根”。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政委因十三团即将撤编而接令调入总后第一基地河南某油库担任三年政委后,于1992年6月转业到河南省委政法委任业务处副处长。当时在中央决定恢复设立中央政法委不久的河南省委政法委,也正处在组织体系和机关建设的完善加强时期,人们对政法委的性质和职能还不甚了解,而业务处是省委政法委的“大处”,担负的工作任务也格外繁重。尽管王政委在边防部队是多年“政工主官”,但对地方工作岗位的适应和胜任还须付出相当努力。于是,王政委采取的“突破策略”便是“诚心诚意重新当战士”!

四十岁的王伟副处长上任后首先找到的“教官”便是政法委机关当年那批五六十岁的科处长们。业务上他虚心请教当学生,生活上积极主动当“勤务兵”,扫地、擦桌子和打开水的事情也都抢着干,逢年过节替外地干部值班成了常态,遇到不好意思让王处长“大年夜”替班的同事时,他轻松一笑:“我在边防二十多年也没有回家过一个春节,习惯了!”直到1997年升至“副厅官”后,他的这种“学习精神”和“战士风格”也未曾改变。当初的几件“小事”让现在的政法委机关同志还交口称赞:一次,机关党委书记刘里和驾驶摩托车傍晚下班回家, 被一辆大货车撞伤。得到消息后,王伟主任立即放下碗筷电话招呼有关人员赶赴事故现场亲自处理,并火速将刘里和送往医院检查治疗,一连多日安排机关干部轮班看护,这种把部属当亲人的行为一直在机关干部中传为美谈;当年委里决定给王伟主任新配一部新款“三菱吉普”工作用车,他却头也没抬就让给了另一位新到任的副主任;委行政处按常规准备给王主任的办公室改加个“里间”,摆上一张小床便于午间休息被拒绝后,连多加一面“洗脸镜”也不行。王伟主任对行政处的同事说:“我的办公室设施与所有处长都一样,如果处长室都装‘洗脸镜’那就给我装。”其实,诸如“让车”和“洗脸镜”之类的“小事”并不是他刻意“作秀”,而是王政委一贯的“军人做派”,甚至当初省委给予他“正处升副厅”机会,以及稍后分给他的一套“厅级福利房”也都被他“一贯地”让给了另外的同级干部。这一切都是王伟“责随人走,人随心走”的自然结果。

河南省委政法委督查处现任处长董鲁豫,是一位曾在兰州空军部队服役过的转业干部,谈起眼中的王伟时他表现出军人简洁干练的特点:“我转业在省公安厅工作期间,长期被借调到省政法委机关帮助工作,在与王书记工作接触多年再回头看,我认为他就是一位合格的‘政工首长’。军人的政治立场根深蒂固,政工干部的品德情操为人表率,指挥员的思路清晰位置摆得正当,边防战士的执行能力雷厉风行, 老大哥的宽厚容人风范让众人服气。所以,在每年的机关票决测评中他都是高票评为优秀,并多次被推评为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是我们河南省有‘好口碑’的 ‘魅力厅长’之一。”

王政委的“领导魅力”最早是在“闯雷区”的政法队伍整改建设中体现的。“河南省委政法委队伍建设指导室”也是“省政法委政治部”的前身,王伟由“指导室主任”升任“政治部主任”后,河南省委的领导班子给予这位“边防团政委”出生的“首任主任”及“新政治部机关”以厚望。20世纪90年代中期,拥有十八万“公检法司”干警队伍的河南省政法系统正处在队伍建设的“转型期”,干警“吃拿卡要”、“涉枪涉车涉酒”等“三涉”违法违纪现象相对普遍,警车载人强闯旅游景点和歌舞厅饭店,夜间闹市鸣笛扰民,甚至酒后“砸场子”等事件都经常发生,干警被立案判刑、处分开除比例高达千分之七,这在周边省份甚至全国都出了名,也对“河南人形象”伤害极大,群众对此敢怒不敢言,“大檐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的“调侃民谣”甚嚣尘上。河南省委省政府和省政法委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展一场“全省政法队伍整顿建设战役”,并分工由省委政法委政治部具体牵头协调。

面对这盘全省范围政法队伍整顿建设的“总棋盘”到底该怎么摆?王伟主任向省委省政府和省政法委主要领导及时献计献策并立下“两手抓”的“军令状”:一手抓队伍扼制整顿建设,一手抓优秀领导干部提拔交流使用。王政委在谈起当年具体协调主管这项工作的时候,一席意味深长的话道出了他的心声:我当时想,边防转业干部回到地方工作不易,但只要“有为”就会“有位”。既然组织上把我放在了这样的岗位,给予了如此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打好这场“正人战役”事关组织信任、队伍纯洁、人民期望和边防军人的名誉。其实,当年我们在十三团倡导的“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教人、以智育人”依然适应这项工作,只要摒弃“滥下指示、滥下命令”的做法,能站在全局高度思考处理问题就能把工作做好。确实做到正人先正己,正己先正心,正心就必须以中立平和的心态进入领导角色,以责任和理智来驾驭情感,以一颗平常心来与别人画等号,对违法违纪现象坚决扼制整顿,对优秀干部该提拔重用就公正公开。尽心尽责工作对得起组织,诚心诚意待人对得起同志,清清白白做人对得起良心!

1995年至2001年间,这场联合省纪委下文发起,跨越“两个世纪”的“全省政法队伍集中整顿战役”取得了实际成效。全省范围内干警“吃拿卡要”和“三涉现象”基本杜绝,“公检法司”公平执法与自身建设水平上了台阶,分三批大规模的全省政法系统主要领导交流和主官职位升级工作也在全国占了先,全省政法队伍的精神面貌和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干警被立案判刑和开除处分等违法违纪比例快速从千分之七下降到了千分之一点八,中央政法委几任领导同志对此都给予了很高评价,并认为河南省的政法队伍整顿建设工作要领先其他省份五年时间。

至2002年,王政委已是河南省委政法委具十年“委龄”的“军转干部明星”,人们普遍期待这位“明星”走上“政法口”的更高领导岗位,省委常委却决定将王伟调离政法委任省水利厅纪检组长。面对突然的“平级调任”,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甚至都说“弄错了”。但王政委在与时任省委书记陈奎元和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全国汇报谈话时“表态”:“党员干部服从省委常委会决定天经地义。请组织放心,到哪里我都将维护省委常委威信,尽心尽责把工作做好!”在省水利厅分管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纪检组长岗位上,王伟只任职了六个月,但王组长在六个月时间里没在机关办公室待,而是把全省一百五十八个县的百分之八十都实地调研了个遍,在涉及民生大事的新农村饮水用水领域,通过多方调研论证,现场拨发省财政扶持资金共一亿四千万元,实质性地解决了河南大面积的“用水难”问题。任职时间不长,却赢得水利厅上下一片信任。省委书记陈奎元在全省厅以上干部大会上,倡导领导干部都应该学习王伟同志这种“重民生、转作风、下一线去、到农村去”的实干精神,广大农民群众也把王伟誉为“中原水神”。

同年7月,王政委回到了“政法口”被任命为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常务副厅长,一干就是五年整。这个司法厅常务副厅长是集“人、财、权、责”于一身的重要实职岗位,并且辖管“监狱、劳教、警校”等六十多个下属单位,警察干部过万,在押人犯过十万,责任重于泰山。上任伊始,王厅长给自己“约法五章”确定了“工作路线图”:一、战略眼光、大局观念、广阔胸怀;二、良心至尊,真诚无价,同事都是朋友;三、信任下属,成绩归人,责任归己;四、打铁必须自身硬,当制度执行带头人;五、克己自律,阳光廉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新官上任”的王厅长首先给处长们的“下马威”就是“材料难过关”,每次送到王厅长手上的文件材料都被改动“一大半”,三次能“过关”就该“烧高香”。但处长们发现自己在下班后总愿意在他办公室门前排队等候“夜谈交心”,渐渐地这种“工作上高标准,心理上无压力”的感觉让人敬佩不已。

面对司法厅工作的重要性和繁杂性,王厅长在“司法机关职能转变、社会风气好转、群众安居乐业和系统作风效率改进提高”等一系列“大是大非”中,他首先突破的工作是在全国率先成立“司法厅督察处”,实现司法系统的“统一督察制”,督察人员能直接突击督察到监狱值班民警室,授权公安厅督察全省警用车辆,从制度和机制层面, 彻底解决司法系统,特别是监狱、劳教等部门业已存在的“工作漏洞”,大幅降低了全系统渎职事故发生率,并以此带动了系统的全面作风建设……

省司法厅督察处现任处长曹武举,自觉是王伟政委任本厅常务副厅长五年间最贴身的“督察官”和“见证人”。谈话中,我能真切感受到他对王厅长的“心服口服”:十年前, 王厅长调入司法厅后, 大家既怕他又希望接近他,在国家司法部和省委组织的民意测评中,全系统他的得票率超过百分之八十;五年前,王厅长调离司法厅的时候, 处长们都掉了眼泪,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五年后,厅里的干部再提起他时还是伸出大拇指!十年以来,因文字材料“三遍难过王厅关”而锻炼了全厅一批“写作能手”;因他的“涮羊肉厅长”绰号净化了全系统干部“接待吃喝风”;因他的“不桑拿、不足浴、不进歌舞厅”习惯引领了干部洁身自好的清廉潮流;因他推动的“统一督察制”形成了全省司法系统的“老品牌”;因他的“不怒自威”特点树立了一股“榜样的力量”;因他的“淡薄官念”升华了干部们的“奉献精神”;因他的“与人为友”性格化解了无数“心灵疙瘩”……

2008年初至2012年上半年,对于王政委来说更是一个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他年满退休前的“关键五年”。升任河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的这五年里,王政委更觉肩上的政治责任重于以往。这五年中,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在我国密集举行。同时,5·12汶川大地震、南方冰冻、玉树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也相继发生,国内外一些“反华仇华势力”暗流汹涌, 伺机破坏捣乱。在这种严峻政治形势下,作为全国最大“亿人口省”的平安河南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作为分管平安建设的省委政法委领导,他深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高政法队伍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他一面专门到国家行政学院参加“社会管理与创新”研讨班学习,开阔视野,明确思路,一面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各处室借鉴学习外省先进经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相关工作细化、量化和具体化,并纳入全省精神

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范围,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严格领导责任制、地区协作制和防控机制等有效制度建设。使他分管的这条专线工作每年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多次受到党中央、中央政法委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表扬,确保了中原大省的一方平安!

……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当我结束对王政委这次“迟来的采访”时,心里难免有些不舍和遗憾,以至我在数月之后才匆成本文。不舍的是对昔日“老政委”的烽火情谊,遗憾的是各自天涯、离多聚少,失去许多被熏陶教化的机会。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必将还会选择“庭毫山岁月”与君相随;如果人生可以相伴永远,我必将选择与“十三团人”一起同生赴死。因为选择边防军人对“崇高、忠诚和无私奉献”的信仰是那么的正心诚意且终生难改!只要再有机会让我亲近“我的庭毫山”,哪怕是又一次把血与火、苦与累打进背包,哪怕是把所有的思念都埋在心底、压在枕下, 哪怕是把我一生的信念和追求全部折成永恒的绿军装而别无他途,因为我愿意重新成为“一个兵”!

短短的两天访问,我感受了王政委没能挽留住老父亲垂危生命的遗憾;我理解了王政委“在人之上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把自己当人”的深意;我分享了他为战士代写情书直到鸳鸯双成的喜悦;我折服了“他从庭毫山走来”二十余年后,在中原故乡的“华丽转身”,带走一片褒扬, 留下了一片绿荫……

夜深了,仿佛我又见到了去年8月31日上午,王政委首次以河南省政协政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身份,站在了“睢县育才中学”的操场上;仿佛又见到邓团长、晏参谋长和戴主任等“十三团班子成员”都在看望中原大地的孩子们;仿佛听见王政委那天在对孩子们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未来,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

作者:冯志斌

2013年1月 23 日深夜于广州金沙洲悟斋

来自《情系庭毫山》丛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