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揭秘:林徽因为什么没嫁给徐志摩

昕昕局 2023-04-01 14:52:21

晚年的林徽因很坦诚地对自己的儿子梁从诫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01 有着玻璃心的林徽因

林徽因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从来不做作。故她的话我们非常相信。这个可以通过一个具体事例来证实。

1931年,梁思成从宝坻调查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诚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

梁思成说:她和我谈话一点不像妻子和丈夫,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听到这事,我半天说不出话来,一种无法形容的痛楚紧紧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凝固了,连呼吸都困难。但是我也感激徽因对我的信任和坦白。她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傻丈夫。怎么办?我想了一夜,我问自己,林徽因到底和我生活幸福,还是和老金在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个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觉得自己尽管在文学、艺术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修养,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学家的头脑,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于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诉徽因。我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我们都哭了。

“过几天徽因告诉我说,她把我的话告诉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这是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亲口对第二任夫人林洙说的。所以不容我们质疑。

在这个插曲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玻璃样水晶心的林徽因,是那么纯真,那么真实,那么可爱。之所以这么说,那一定是她自己心底深处的感受。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有夫之妇爱上别的男人,是不可能也不敢告诉自己丈夫的,能瞒多少就瞒多少。其实即便在今天,又有多少女子,能把这样的心事告诉自己的丈夫呢。但林徽因做到了,很坦诚地面对,至真至诚,至情至善。

所以林徽因剖析自己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定位时:那是诗人用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个人。是极准确和精到的。

02 不嫁徐志摩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能够顺理成章地解释,林徽因当年为什么不嫁徐志摩了。

两人的认识先从林父开始。1920年,梁父林长民被任命为中国驻英国国际联盟的主任,为了排遣寂寞,他把16岁的女儿林徽因带去作伴。

林家为书香门第。祖父林孝恂,是光绪1889的进士。资助青年赴日留学,多次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其父林长民是长子,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攻政治法律,还是个书法家和诗人。

林母何氏为庶出。因为没为林家生过男孩,加之不识字,不会女红,脾气也不讨人喜欢,所以在林家受到冷落。

林徽因生于杭州。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在祖父的大院里,从童年时就开始接受良好教育。可能是母亲的缘故,林徽因从小就比童年的孩子早熟。从6岁开始,就成了家里的通信员。代祖父给在外地的父亲写信。等到祖父过世后,林家全部迁至天津,林徽因就此成了全家的主心骨,既要打点行李,又要照顾两位母亲和弟弟妹妹,那个时候,林徽因才十二三岁。

林徽因的好友费慰梅曾用深情地笔墨形容这个时候的林徽因:“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而骗走了她的童年”。

到了英国后,这位开明的父亲,带着林徽因漫游了欧洲大陆。法国、德国、瑞士、比利时,这一切都让林徽因感到惊奇。

在伦敦住下之后,林父又为林徽因请了两名家庭教师辅导她钢琴和英语。1920年八月下旬,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入爱丁堡的圣玛丽学院。在这所学校,林徽因的英语更加娴熟纯正,还练就了一笔流利优美的英文书写。

林父交友广泛,往来他住处的人包括小说家哈代、史学家威尔斯、女作家曼殊斐儿以及旅居欧洲的陈西滢、张奚若等。作为女主人的林徽因受到这些社会精英的光芒照耀,使得她的起步更高,也奠定了她不凡的思想和眼光,还有独特而迷人的气质。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林徽因认识了一辈子的标签——徐志摩。

有一天,在伦敦的家里,女主人迎来了一位称其为“叔叔”的帅男人。他就是徐志摩。

原来林父非常欣赏徐志摩,两人也是好朋友。徐志摩年长林徽因8岁。已经娶妻生子,夫人就是后来被人称之为《从小脚到西服》的张幼仪。

徐志摩本来是找林长民的,没想到一下子就被这个活泼个性、美貌外表、敏锐洞察力和非凡文学才能集一身的女孩林徽因吸引。从此对林徽因紧追不舍,开始了疯狂的诗人式浪漫追求。

林徽因坦诚,徐志摩写于1926年5月的诗《偶然》就是为她而作: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心讶异, 更无需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芒!

包括徐志摩去世前4个月所作的诗《你去》,都是送给林徽因的。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那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尘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前你归去……

……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甚至徐志摩在认识没多久,就写下了这样的情话: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诗人已经到了发狂发痴的地步。为了表明心迹,竟然不顾千里迢迢跨洋过海来追随他,且怀有身孕的妻子张幼仪的苦苦哀求和温情相劝,在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既没钱也言语不通且快要生产时,逼着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要不是张幼仪的哥哥在危难之时,伸出援手,把妹妹接到德国去,张幼仪客死他乡的可能都有。

徐志摩做得这么绝决和不顾一切,都是为了林徽因。

一个16岁少女,正情窦初开,在被这样一个外表英俊、谈吐儒雅、渊博知识,加上一大堆炽热的情书和诗歌的年轻男人围攻时,如何不晕头转向,迷失在他的丘比特神箭中?

两人感情迅速升温。林徽因真是爱上了。爱得既朦胧又热烈。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搅乱了少女心中那温柔的伊甸园。

不过很快,作为过来人的林长民觉察到情况不妙。他虽然和徐志摩是好朋友。但是作为父亲,他更要为女儿负责。

于是一声招呼也没打,就毅然决然地带着女儿回了国。

在出国前,林长民就和梁启超有过儿女亲家的口头协议。经徐志摩这么一搅和,林长民一回到国内,就和梁启超再次把事情进行落实。

当时正好突发了另外一件事,加速了两人的分离。或者说是帮助林徽因在最短时间内,斩断情丝,回归理性。尽管在得知林家父女回国后,徐志摩已然也追回国内。

1923年5月7日是“二十一条”国耻纪念日。梁思成和弟弟思永骑着摩托车追赶游行队伍时,被一辆汽车撞翻,导致梁思成浑身是血,左腿骨折,住院3个月。就是这3个月,林徽因顾不得忌讳,天天上医院陪伴照顾,随着了解的加深,两个年轻人陷入甜蜜的热恋中。如此由双方家长撮合,两人也彼此满意的婚事就此定了下来。

追到北京的徐志摩也在中间不时插入过,怎奈被两人贴在门上的一张英文纸条堵住了去路:恋人想单独在一起。

如果紧急回国就是为了避开徐志摩的话,那么林梁的热恋就是第二个原因了。

第三个原因,是林徽因母亲的不幸,令林徽因意识到潜在的不安和不幸。

第四个原因,是徐志摩的疯狂举动,休妻。应该说这个动作太吓人。在这件事上,林徽因对张幼仪给予了更多的同情和怜悯。

通过以上种种,聪慧的林徽因自然知道,自己应该怎么选择了。

林徽因在这一点上,也曾对儿子梁从诫认真地说过:“那时,像她那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人传说的那样去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也就是说,林徽因所受的旧式思想教育,也容不得她这么做。

但在思想最深处,还有一个致命点,梁从诫替母亲林徽因说了出来:“当徐志摩以西方式的诗人的热情突然对母亲表示倾心的时候,母亲无论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体验上都处在与他完全不能对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感情。”

这其实就是林徽因对自己的剖析:徐志摩爱的是诗人用意像叠加出来的林徽因,而不是这个生活中的林徽因。

鉴于此,不嫁徐志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我们甚至可以猜测到,即便当时没有梁思成,林徽因也不会嫁给徐志摩。

03 林徽因温情中的理性

纵观林徽因一生,她始终是理性占了大头。她学的专业是美术和建筑。尤其建筑,是一般男生的专利。当年她想报考时,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根本不招女生。后来是旁听完成的。

金岳霖是清华大学著名的哲学教授。哲学家是理性的,肯定不会像徐大诗人一样,脑子一发热,什么话都能说出口,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林徽因爱上金岳霖,应该是爱上了这个哲学家的大脑。

梁思成的一生都跟古建筑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个理工男。做什么事都很严谨。

再看林徽因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无不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林徽因在东北大学任副教授时,参加了由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并一举夺魁。拿到了“白山黑水”最高奖金。如今此校徽一直沿用。

东北大学校徽(白山黑水)

1949年9月,林徽因、梁思成等人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1年,两人又一起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修建工作。

林徽因对中国古建筑研究也作出了很多贡献:住在北京的7年间,随同梁思成及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一起调查了137个县市、1832座古建筑,对其中的206座古建筑进行了详细测绘,完成图稿1898张。1930年到1945年间,夫妇二人一起去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及至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和五台山佛光寺等。在她感染了肺结核,几乎不能下床,到了垂死的边缘时,卧床阅读中国古代史,协助梁思成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

她还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主讲中国建筑史,同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论等课程。1945年二战行将结束时,林徽因受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

正因为林徽因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梁思成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批研究成果轰动世界。

从中看出,林徽因性格还是偏向于理性更多。所以才能拨开云雾见天日。在徐志摩强烈的情感攻势下,认清真相。不为表面的缠绵或者诗人的率真而蒙蔽双眼。

大多数的女孩,在恋爱时,眼睛都是闭着的,或者说是瞎的。但是林徽因始终睁着。有着超越常人的眼光。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当然,林徽因也有感性的一面。她的文学才华也一样闪闪发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尤其她的诗歌,受了徐志摩的影响,多少还有点徐志摩的影子在里边。《你是人间四月天》就是代表。

但综合下来,正因为看清了本质,林徽因最终才选择了梁思成。从今天来看,依然是一个很理性的选择。

今人对她的评价是:此女子,并非只会风花雪月,她亦深谙民间百态,懂得人情冷暖,是食人间烟火的女神。

04 情感的升华

如果就此把林徽因定位为女神,似乎还有点牵强附会。

重点在后面。

自从选择了梁思成,她就把对徐志摩的情感上升到了另外一个高度:那就是欣赏,是尊重。

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徽因把梁思成从飞机失事现场带回的飞机残片一直挂在墙上。而且曾写过两篇悼文:

“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他站在雨中等虹,他甘冒社会的大不韪争他的恋爱自由……”

真情表露。这样发自肺腑的文字,无法让人再亵渎他们之间纯真干净的友情,发乎情止乎礼。一辈子是好朋友,那份境界超越了男女之情。

对待金岳霖,那种男女情感就变成了钦佩和敬爱。在他们相处的那些所谓爱的交流里,是一种神交。

金岳霖是一个非常高傲的人。但是自从认识林徽因后,一直跟着毗邻而居。在北京、在昆明一直和梁家住在一起。甚至有一年梁家搬到李庄,金岳霖那年的年休假就是赶到李庄度过的。甚至晚年,金岳霖一直跟随梁从诫一起生活。

所有的一切已超越狭窄的郞有情妾有意的低层和浅层,而拉升到最高境界的大爱。这才是真正的女神,是不容人们亵渎猜疑的。是人世间最广大无边的神圣之爱。

我也是一名女子,在阅看了她的种种之后,都倾心仰慕得不成。那是怎样一个出尘的白莲啊。美好到每一个人心里。

05 林徽因的美

在文末,我又查阅了林徽因的照片,想看看这个世间的女子,到底有多美。可惜,不知是她不上照,还是技术的原因,总觉得她的照片没有文字描述的美。

17岁的梁思成描述第一眼见到14岁的林徽因:只见林家大小姐,一袭仙子打扮,精致的五官有着雕琢之美,笑靥若花的一张脸上虽仍带着稚气,然那双眸里清亮间透露出来的迷人气息,是如出水芙蓉一般的女神魅惑着人的。

林徽因的学生说:她身着西服,脚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漂亮,而以朴素高雅。整个女校引起轰动。有人开玩笑地说,如果是男校,就听不成课了。此时林徽因已经30多岁了。

女作家赵清阁见过40多岁的林徽因,她说:她穿一件豆绿色的绸晨衣,衬托着苍白清癯的面色,更显出恹恹病容。她有一双充满智慧而妩媚的眼睛,她的气质才情外溢。

金岳霖描述病中的林徽因:仍然是那么迷人、活泼、富于表情和光彩照人——我简直想不出更多的话来形容她。

翻译家文洁若回忆道:俊秀端丽的面容,姣好苗条的身材,尤其是那双深邃明亮的大眼睛,依然充满了美感。至今我还是认为,林徽因是我生平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没想到已生了两个孩子、年过40的林徽因尚能如此打动同性的我……

06 感叹:

世间美貌又有才华的女子很多,但是能像林徽因一样两者相融,更重要的是,把那么多难以处理的爱照顾周全,非但不伤人不害人,而且温暖着人,愉悦着人,使每一个人都能更美好,更高贵,从古至今,未为有之。

无论岁月如何,无论流年如何,林徽因都像一株美丽的白莲,安然出尘在那处,始终苍翠如初。温暖着每一个经过的人们。

2 阅读: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