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就是那种明明约定俗成的事情,当真要有人质疑起来的时候,解答者却往往是张嘴难出一字。
比如最近,鲁Sir就遇到了一个。
恰逢小米MIX Fold 3发布,各厂商2022下半场-2023上半场的折叠屏迭代也基本接近了尾声。当发布会上一句句龙骨转轴、折叠耐用等关键词飘进耳朵的时候,鲁Sir突然一哆嗦,之前那个始终理不清的,有关折叠屏使用逻辑的BUG,终于击穿了我的大脑皮层。
(小米MIX Fold 3发布会图片)
为什么现在的折叠屏都喜欢在外屏上做文章?有了全功能外屏的存在,内屏的折叠不会显得多此一举吗?
这个问题最早是和一个朋友,在讨论横折手机外屏比例的时候,被忽然发掘出来的。而激发出这个问题的锚点,则是当年被群嘲的初代MIX Fold,以及三星Galaxy Fold系列延续了几代的“遥控器”比例。
(左:初代MIX Fold;右:初代三星Galaxy Fold)
雀食,这二位被吐槽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手机合上之后,修长的外屏比例不好用,视野窄。
巴特!折叠屏之所以叫折叠屏,不就是为了让你展开了来用吗?外屏不好使内屏好使不就行了?把外屏做的和常规直板机在比例、功能上无二,那我为啥不直接用直板机?折叠的特性不就不保值了吗?
逻辑这么一推,似乎就尬住了。如果折叠屏不需要折叠,还是否值得我们为它的折叠属性买单?
01从主副屏到内外屏,从不同功能,到不同选择
在折叠屏还没有降世的时代,智能机的直板造型,早早便耗尽了自己在外观上的原始积累,在造型固化、外形换汤不换药之类的吐槽声里,消费者们不断重演着“正脸认不出谁是谁,背影都是在公模上找不同”的,恐怖游轮式的遭遇。
也正因为长期积压的审美疲劳,所以当折叠屏正式落地,并正式成为智能机的新风口时,以三星Galaxy Fold一代正式发布的2019年2月为起点,折叠屏手机从成果走向成熟,仅仅用了4年。
(三星Galaxy Fold发布)
当折叠屏手机的“概念性”,从内部量产五六千到价格内卷五六千,走出玻璃展柜的它,所要面对的议论声也逐渐真实并清晰。
“是否需要折叠屏”、“折叠屏真的好用吗”、“折叠屏有用吗”之类的话题时不时就能翻红在热搜里,而在这些话题的下面,来自各方的评论喋喋不休。
(微博“折叠屏手机真的好用吗”话题讨论)
形态,既是折叠屏的起源,也是折叠屏的原罪。
其实在面对竖折屏以及早期的横折屏产品来说,咱们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那么无解。
竖折屏由于机身面积的限制,本身留给外屏的开发上限就不高,即使卷如今年的moto razr 40 Ultra、vivo X Flip,还有“痛改前非”的三星Z Flip5,它们的外屏即使在功能和面积上再怎么发展,所承担的功能都依然还是非常基础或者非常表层的定位,并不会干扰到“折叠”这一动作,在用户使用场景中的核心占比。
(市面上热门的竖折屏手机)
例如回信息、看通知、自拍副屏,有些甚至都不能呼出小键盘打字回复,更别提接打电话了,即使像moto这样真正做到了“全功能”,但是也会受制于比例、误触等问题,最终想要深度使用手机,依然要重新回到“折叠”的核心操作模式。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M属性大爆发,和自己过不去,何必呢?
所以说到底,竖折屏的外屏,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用户展开内屏的一种前置引导,逻辑遵循的是信息程度的由浅入深,所以比起内外之分,竖折屏更多的则是以“主副”来区分两块屏幕。
(moto razr 40 Ultra外屏打游戏)
而早期的横折屏,像柔宇、华为MATE X、Xs、Xs2这些外折向的折叠屏,它们的内外屏其实本质上都是由一块屏幕进行形态上的转变,内外屏的变形逻辑无非就是1和0.5的关系,所以外折产品在潜移默化中,依然在暗示用户,“展开”才能获得更好的体验。
(上:柔宇FlexPai,下:华为Mate X)
但是从OPPO Find N开始,之后的横折屏基本都采用了内折的方案,甚至纵观最近一年度的折叠屏产品,外折叠在这一个轮回里算是绝了迹。
内折方案在坐拥更成熟、更耐用等诸多优势的同时,也悄悄改变了内外屏之间的逻辑:1和0.5的转换关系,变成了1+1的组合关系。
当内折方案彻底将横折屏的“外屏”作为“个体”解放出来之后,厂商们自然而然的要将更多的独立意识赋予它,因为经过市场的包装,这些“独立意识”终将孵化为新的产品卖点。所以你看现如今的横折屏都讲究一个“正常比例”,这块小小的蓝海,很快就变红了。
(标准比例的外屏成为折叠屏新卖点)
全功能、正比例,再加上产品本身没有尺寸(注意不是厚度)的顾虑,横折屏的外屏,终究开始同化直板机,同时也在吞噬着“折叠”的必要性,以及内外屏的层级关系。
从本质上看,如今横折屏的内外屏,已经不是由浅入深的上下级从属关系,而是既可也可的平行选择关系,折叠与否,都可以完全接管整部手机的使用。读作“主副”和“内外”,写做“功能”和“选择”,“折叠”的意义,看上去真的正在被稀释。
但是为何消费者对于折叠屏的热情却不降反增,折叠屏对于他们真正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
02自由,从容,外加一点点的虚荣心和掌控欲
让梦想成为现实,这是镌刻在灵魂里浪漫。毫无疑问,折叠屏的诞生,是数码圈最大的浪漫。
如果你去翻一翻市面上在售的折叠屏们的购买评价,或者直接问一问身边正在使用折叠屏的朋友为什么会选择折叠屏,多半他们脱口而出的第一理由就是:卧槽,酷啊。
(一些折叠屏手机的评价)
诚然,作为智能手机在形态发展上的新分支,折叠屏不必再重新经历形态和硬件的演化,“折叠”形态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卖点,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折叠本身自带的科幻感,以及那种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的视觉刺激。
简单来说,就是它打破了目前绝大多数人的常规认知。
这和人们爱看科幻电影的原因不谋而合。科幻电影之所以会让观影者感到兴奋,很大一部分是源自于片中对于技术以及相关设定的新鲜感,而这些技术和设定,往往都会投射在电影世界观内的常用电子产品上。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抹去它们在电影世界观中的“稀缺性”,增加“真实感”。
但是对于荧幕之外的我们来说恰好相反,这些电影里唾手可得的产品,在现实世界中是“稀缺的”,是“不真实”的,所以由此才能调动大家的探索欲,才会让科幻电影看上去很酷。
就拿鲁Sir自己的经历来说,第一次让我觉得折叠屏真实到近在咫尺,还是16年追《西部世界》的时候。剧里园区的运营人员在对接待员进行检查时,掏出的折叠屏,外表看上去就是一个皮革笔记本,展开之后却大有乾坤。
(西部世界里的折叠屏)
所以回到现实,折叠屏造型本身的稀缺性和真实感的交织,才让它在外观上有与生俱来的竞争力,而稀缺性恰好又是人类社交属性中的突出因素,所以消费者对于折叠屏的热衷,其一就是因为外形。
也正因为折叠屏可以进行尺寸上的双向变化,继而延伸出了它在功能选择上的优势,总的来说就是——自由。
正如鲁Sir前文中说到的,折叠屏不必再重新经历形态和硬件的演化,只是“跳关”的代价,是让它更早的迎来从“工业革命”到“工业模板”的固化。简单来说,就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大方向上的博弈,反而过早的聚焦到了铰链、耐用、充电、指纹识别等这些细节的方面。
现在我们正在讨论的全功能外屏,个人觉得,就属于折叠屏扔在持续打磨的“细节”。好,那么新的问题应运而生:为什么厂商在不断内卷外屏设计的同时,不担心最终会出现,内屏只是服务于产品形态,外屏才是最常用的场景的情况呢?
问题的关键,就是“选择”,更多的选择。
(三星Galaxy Z Fold5官方演示动画)
让我们把视角再度聚焦到“折叠屏”本身,或者再深入一些,聚焦到“折叠”这个叫法上。“折叠”本身就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是一种在缩小占用的同时尽可能增加容量的集合,这也是为什么人类需要“折叠”特性的原因。
拓展到折叠屏手机的身上,屏幕的开合,实际上就是用大屏还是用小屏两种场景的选择,一台折叠屏手机与生俱来就整合了两种选择,而在这之上,包括全功能外屏、包括拍照、包括充电等等细节上的延展,无非就是为了扩充给予消费者的选择。
那把外屏这个概念,完全从折叠屏手机的身上拿掉是否可行?别说,还真有一款产品这么做了,那就是微软的Surface Duo,但是就产品目前的发展来看,Surface Duo正在面临的问题,反倒不是因为外屏,而是产品本身留给消费者选择的问题。
(Surface Duo)
Surface Duo无论从外观设计还是系统设计上,强调的是将两块屏幕组合使用,而非传统折叠屏在一块屏幕上进行变形。这也就导致了体验上非常明显的割裂,实际留给用户最好的选择是分屏使用,这无形中压缩了用户的选择范围,同时也压缩了产品的目标用户范围,所以Surface Duo沦为如今的“小众”折叠屏,也不无道理。
写到这儿,一条暗线逻辑正在逐渐清晰,这条暗线也在让今天所有的问题都不攻自破:外屏于折叠屏本身来说只是一种选择,并没有人或者厂商或者约定俗成的道理告诉你,折叠屏只能展开来用,展开用和合上用并不影响折叠屏本身“折叠”的形态。
提供更多的选择,并且提供选择的自由权,外加这种随意掌控事物大小形态的动作,也在无形之中满足了人性中最原始的掌控欲,这是折叠屏在造型之外,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地方。
同时也解释了,乃至在如今“内外双主屏”的定义下,折叠的意义为什么依然没有被稀释,以及为什么当初的一代MIX Fold、以及三星的Galaxy Z Fold系列会被人吐槽的原因。
03稀释的是场景,而非动作本身
既然问题已经不攻自破,那么咱们最后要做的,就是追溯一下问题本身的起源,也就是为什么会让我们产生,“那些买了横折屏手机的人反而不爱折叠”的错觉。
首先,最表层的原因,无非是害怕屏幕和铰链的折损。
虽然数码产品早已经归为快消品的行列,但是折叠屏手机动辄上七八千甚至上万的售价,在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眼里,依然是金贵货。而与其高昂的售价相对的,则是各种折叠屏屏幕断裂、铰链松弛、用了一两年就出现白色折痕等不耐用的质量负面新闻。所以有些人出于折损的原因,一般不轻易打开内屏。
(折叠屏不耐用的问题)
其次,鲁Sir认为也是更为深入一层的原因,是留给横折屏展开的公共场景并不够多。
首先,人们展开折叠屏的契机,无外乎是处理工作,或者是影音娱乐,只不过这些场景的属性都比较个人、比较私密;同时,受制于展开之后的尺寸,更多适用于横折屏的场景,是坐着、躺着这样相对舒适且静止的场景,当走路、或者挤公共交通,或者是车载导航这样的场景,展开的横折屏往往不利于单手握持或者稳定,合上只用外屏处理反而更舒服。
(折叠屏展开单手握持困难)
那么结合这两点就不难找出其中的矛盾:展开使用折叠屏的场景我们看不到,曝光量更多的公共场景,往往又不太适合把折叠屏展开使用。
就算是最需要大量娱乐项目来消磨时间的公共交通通勤,也要看有没有座位,才能决定折叠屏展不展得开。
最后就是老生常谈的生态问题。
折叠屏的展开与合并,不仅是屏幕尺寸的改变,同时还要经历16:9到4:3画面比例的重新适配,这对于手机UI本身的完成度来说也是一项考验。早期的折叠屏系统,处理这方面内容往往采用的就是简单粗暴的画面拉伸,这也就导致画面比例奇怪、大像素块马赛克以及各种相关的BUG,一直在或多或少影响着折叠屏展开之后的使用体验。
(折叠屏的适配依然存在不小的问题)
加之对大尺寸屏幕的开发率不高,内外屏内容流转不顺畅,最终不但导致内外屏之间毫无差异化体验,甚至有些场景内屏的体验还不如外屏,非常尴尬。
但好在这些问题随着折叠屏产业链的成熟也在被逐步解决,无论是铰链工艺、屏幕质量还是伴随着折叠屏相应的系统优化,都在成为每一次折叠屏新品发布会上被提及的重中之重。
(折叠屏铰链发展近况)
从早期的U型铰链,到现在兼具稳定性、厚度以及耐用性的龙骨铰链,柔性OLED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所以厂商们在逐步释放折叠屏功能的同时,也在逐步释放出更多便于折叠屏大展拳脚的场景。
(MIX Fold 3龙骨转轴)
那个我们所期待的,能够全方位包裹住日常需求的产品,折叠屏,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如此看来,又一个困扰自己的问题,终于被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