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极圈内,有一群神奇的人类居民——因纽特人。
他们不仅能在零下40度的极寒环境中生存,还有着令人惊讶的生活习惯:住在冰雪搭建的屋子里,睡觉时还要脱光衣服。
这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难道他们真的不怕冷吗?更让人好奇的是,他们在冰屋里还会生火取暖,那冰屋不会融化吗?
北极圈的环境对人类来说是极其严酷的,在那里,冬季的气温可以低至零下50℃,寒风凛冽,冰雪覆盖一切。
除此以外,这里还有独特的极昼极夜现象,冬季长达数月的黑夜,夏季则是不分昼夜的白天。
就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却又一群默默适应极端环境的原住民——因纽特人。
大约4000年前,第一批因纽特人的祖先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旅,他们穿越白令海峡,来到了北美大陆。
这次大迁徙为他们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但在3000年以后,因纽特人又一次开启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迁徙。
那时,因纽特人向东扩散,最终到达了遥远的格陵兰岛,也就是现在居住的北极圈。
定居了以后,因纽特人便开始思考该以怎样的方式抵御这寒冷的气候。
在经过一辈辈人的研究后,他们发现了冰屋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为了建造冰屋,因纽特人会仔细的寻找经过风吹积的坚实雪块,因为这种雪块结构紧密,强度高,是理想的建筑材料。
在伊卡卢伊特地区,因纽特人常常利用当地特有的坚硬雪质来建造冰屋,他们会用特制的雪刀切割雪块,这种雪刀通常由鲸骨或驯鹿角制成,刀刃锋利,能够轻松切割坚硬的雪块。
而冰屋的建造过程同样充满了技巧,他们会先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挖出一个圆形的地基,然后,使用螺旋式的堆砌技术,将雪块一层层向上堆砌。
这种技术不仅能确保结构的稳定性,还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拱形顶,最后,他们在顶部留下一个小洞,再用一块特制的雪块将其封顶。
这个步骤也被认为是整个建造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
整个冰屋的建造过程通常需要两到三个小时,但一个熟练的建造者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一个标准大小的冰屋。
完成以后,冰屋便是众人所看到的“小地雷”,虽然样貌看上去憨厚可爱,但其实冰屋的结构设计也是很有讲究的。
半球形的设计不仅在力学上非常稳定,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量流失。
冰屋的内部通常会分为三层:最上层是睡眠区,中间是储物区,最下层是入口通道。
这种分层设计既实用又舒适,充分体现了因纽特人的智慧,入口通道通常设计成向下倾斜的形状,这样可以防止冷空气进入,同时也可以阻挡寒风。
看到这里,众人不免开始疑惑了,毕竟用冰雪建造的房子怎么可能保暖?
事实上,冰屋的保温效果非常出色,这主要得益于雪块的独特结构,雪是由大量细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冰晶之间存在着无数微小的空气隔层。
正是这些空气隔层,赋予了雪块优秀的保温性能,新鲜的雪块中约有90-95%的体积是空气,这使得雪成为了一种天然的绝缘材料。
为此,康奈尔大学还特地对冰屋内的温度分布进行过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即使外部温度低至零下45℃,冰屋内部仍能保持在零上温度,这充分证明了冰屋优秀的保温性能。
研究还发现,冰屋内部的温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顶部温度最高,可以达到10-20℃,而底部温度则接近0℃。
冰屋的拱形结构也在保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设计能够减少热量的流失,使热量更多地集中在居住空间内。
拱形结构还能有效地分散外部压力,使整个建筑更加稳固。入口处的门道设计也很巧妙,它能有效阻止冷空气直接进入居住区,起到了类似于现代建筑中门廊的作用。
此外,冰屋通常采用半地下的结构,这种设计利用了地热来维持基本温度,地下温度相对稳定,即使在极寒天气下也不会降到零度以下。
这种深挖浅筑的原理,在现代建筑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一些现代的地下建筑就借鉴了这一原理,利用地热来减少能源消耗。
了解了冰屋的建造以后,不少人是不是开始好奇因纽特人在冰屋中的生活了?
走进冰屋,你会发现内部的布置别有洞天,睡眠区通常设在高台上,这是因为热空气会上升,高处温度更高,这个高台通常用雪块堆砌而成,上面铺满了厚厚的动物皮毛,既舒适又保暖。
除此以外,因纽特人还会在墙壁上挂上兽皮,这些兽皮不仅能起到装饰作用,还能进一步提高保温效果,吸收多余的水分,保持室内干燥。
这种灯不仅提供了照明和热量,还被用来烹饪食物和烘干衣物,虽然这种灯的火焰不大,但在密闭的空间内却能提供足够的热量。
一盏库利克灯能够将冰屋内的温度提高到10-20℃,此外,多人共处一室时,体温的聚集效应也能显著提高室内温度。
因纽特人的睡眠习惯可能会让现代人感到惊讶——他们习惯裸睡,并使用特制的皮袋。
这种睡袋通常由动物皮毛制成,内部毛茸茸的一面朝内,能够有效保存体温,最常用的材料是驯鹿皮,因为它既轻便又保暖,裸睡看似不合常理,实际上却有科学依据。
衣服会吸收人体散发的水分,而在寒冷环境中,这些水分会迅速冷却,反而会让人感到寒冷,裸睡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保持身体干燥温暖。
说到这里,很多人也会好奇,毕竟因纽特人会在冰屋里生火,那他们不怕冰屋融化吗?
事实上,因纽特人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会严格控制火源的大小,通常使用的是小型油灯,而不是大火,这种小火虽然热量不大,但在封闭的空间内足以提供足够的温暖。
同时,小火也能避免冰屋内温度骤升,导致冰雪融化,库利克灯的设计非常巧妙,它可以精确控制火焰的大小,从而调节热量输出。
除此以外,冰屋的通风设计也很关键,因纽特人会在顶部开一个小通风孔,这个孔不仅能排出烟雾,还能形成一个热空气循环系统。
热空气上升从顶部排出,冷空气从底部进入,这样既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又能维持适宜的温度。
这个通风孔的大小也是经过精心计算的,既能保证足够的空气流通,又不会导致过多的热量损失。
当然,冰屋内外温差的平衡也很重要,通常,因纽特人会让冰屋内部的温度维持在0℃左右,这个温度既不会让人感到寒冷,又不会导致冰雪融化。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因纽特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因纽特人开始在定居点生活。
以伊卡卢伊特市为例,这个曾经的小渔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努纳武特地区的首府,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建筑。
传统的冰屋逐渐被现代房屋所取代,只在狩猎营地或特殊场合才会建造使用,不过,仍有一些因纽特社区保留着建造冰屋的传统,将其作为文化遗产来传承。
一些现代建筑设计师也从冰屋中汲取灵感,将其节能环保的理念应用到现代建筑中。
瑞典的冰酒店是一个典型例子,1989年,第一家冰酒店在瑞典尤卡斯耶尔维建成,每年冬季都会重新建造,吸引了全球的游客。
这家酒店完全由冰和雪建造,包括墙壁、家具甚至酒杯都是冰制成的,每年春天,随着气温升高,整个酒店会自然融化,成为一种独特的环保建筑形式。
加拿大魁北克的冰酒店也别具特色,融合了现代艺术与传统冰雕技艺,这里的冰雕艺术家每年都会创作出令人惊叹的冰雕作品,将冰屋变成了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品。
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住宿,还能参与冰雕课程,亲身体验冰屋文化。
通过这些现代演绎,冰屋文化不仅得到了传承,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性。
冰屋文化的现代演绎,不仅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可持续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参考资料
逃亡到北极圈的“难民”,睡冰屋还要脱衣服,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上海热线国际
加北部因纽特人平均寿命大大低于加拿大人 国际在线
因纽特人住在雪屋里面不冷吗? 中科院物理所
因纽特人的雪屋 北方网
“中国环球飞行第一人”张博:闯入因纽特人的童话世界 新京报
冰屋,因纽特的原始之家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