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人始祖弃,传说是其母姜嫄履帝迹感应而生。这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帝喾之妃简狄吞玄鸟蛋而生商人始祖契,如出一辙。
姜,即羌;嫄,表女性;姜嫄是有邰氏女,有邰氏部族在今陕西武功县,与周原地区很近。由此可知,关中地区群居羌人,这与殷商甲骨卜辞记载是一致的。此传说表明人类经历过“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
弃之名,缘于其母向神明献祭,祈求婚后生儿子,然而姜嫄祭祀后,途中履上帝脚印却怀孕并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姜嫄以为上帝对祭品不满意,才导致这个结果;紧张而恐惧的姜嫄遂遗弃了这个儿子,但一系列神迹却保护了她的儿子。这表明姜嫄和弃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过渡阶段。
弃天生聪颖,善稼穑,有才能,曾为尧帝“农师”,教导百姓从事农耕,到舜帝时更受重用,获“后稷”称号。后,即王;稷,谷物。故后稷意为农业之王。
后稷从事农业种植工作,因为通晓农业技术管理,善于培育优农品种,加之勤于耕耘,故五谷丰登。后稷的最大功德是教民稼穑,由此世界东方迎来了农耕文明的曙光。
后稷靠虔诚和精致而味美的祭品,祭祀上帝,求得了上帝的保佑,一直没有发生灾祸,从此周人的祭祀持续不辍。
后稷为尧帝“农师”舜帝“后稷”,负责农业指导工作,一直供职到夏朝。
后稷属有邰氏部族,他还有个弟弟叫台玺,台玺的儿子叫叔均,叔均继承了后稷的农耕事业,在周原自然生息,建立了“西周之国”,属姜姓周族,即姜周。
2、商代中叶,商王朝出现了“比九世乱”,国家内忧外患,遂有盘庚迁殷。武丁时,殷道中兴。殷王武丁开始征伐扩张,其主攻方向是晋南和关中盆地,当时殷墟西部和西北部的土方、羌方、鬼方等敌对方国经常侵入商土,武丁也多次出兵讨伐这些敌对方国,并借机持续向关中西部推进。
关中西部有一个叫“周”的羌人部族,武丁时甲骨卜辞记载:“丙辰卜,宾贞,王惟周方征。”“己卯卜,允,贞:令多子族从犬侯寇周,叶王事。”已发现的武丁时与伐周相关的卜辞多达九条。
武丁讨伐的羌人周族(姜姓周族)与后来周文王的姬姓周族有血缘联系,但也有不同,武丁时周文王的先祖周族还生活在偏远的陕北山地,而非关中盆地。
商人军队消灭姜姓周族后,占据了岐山之南、渭水之北的周原地区。武丁册封了一名王族显贵统治周原,建立了周原侯国,并以此为根据地,屏障商土和向外扩张。
3、不窋是后稷的儿子,子承父业,后夏后氏政衰,丢掉了农师职位,只好带着一批族人离开周原以及关中盆地,迁徙到戎狄之间谋生、繁衍,从此,周人在陕北山地生活了十一代,直到文王的祖父亶父一代才从豳地迁回周原。
考古发现,这批周人迁徙到了陕北山地。不窋这支周人属姬姓周族,即姬周。
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会受到戎狄的侵袭和掠夺,生活在恐惧之中,但毕竟远离了战乱。两弊相权取其轻。这也是权衡弊之轻重后的无奈选择。
也有人认为叔均一支周人留在了周原,而不窋一支周人则奔戎狄之间,是因为两者关系不睦,导致不窑一支周人出走。或许有这方面的原因,更有可能的是多因一果,而避战乱是主因。但毕竟同宗同祖,“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后来两支周人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甚至姜姬通婚。由此也可知,为什么商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成为姬周灭商的大功臣。
商代夏后,直到殷王武乙前这支姬姓周人也不曾返回周原。因为商人尚鬼,一些氏族部落常被攻击,商人抓到的俘虏被作为人祭,献给天帝和王帝。商人用人牲的数量很大,商之侯国、归附于商的方国也要经常献俘,以为人牲。若周人离这些侯国、方国比较近,且居地平坦开阔,引人注目又无处掩藏,无疑会厄运连连,甚至有灭顶之灾。
4、到了公刘时周人开始迁徙。《诗经》中有一首公刘带领族人再次迁徙的史诗一一《公刘》,据此《翦商》说,这次迁徙的目的地是豳地,过程隆重而欢快。他们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把收获的粮食装进口袋和筐里,族人拿着弓箭、戈和盾戒备而行。一路时而翻过山梁,时而下降到低洼的平地,涉渡众多泉水,终于看到一片平坦的山间谷地。然后,他们在高地上安家,搭起草棚,在临水的平地上开荒,还杀猪备酒举行宴会。作为部族首领,公刘受到众人景仰。
其实周原地区或其附近地区始终有一支周人,即姜姓周人和一些陆续回归的姬姓周人。
公亶父在豳地时,姬姓周人常受狄人攻击,损失生命和财产,生活在恐惧之中,又有崇侯劝说亶父回周原为殷王保西垂,加之周原开阔,易于垦荒,适合农耕,姬姓周人遂迁徙到周原安家落户。殷王承认姬姓周人是其麾下并受其保护,这避免了商人攻伐周人,周人成为俘虏和人祭的情况出现,周人可以过着相对安定的生活,但周人也必须为商王朝征战,有向殷王献俘以为人祭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