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太原:历史的见证与纪念

正瑜河套 2024-02-12 09:08:18

导言:解放太原,前后一共六个多月时间,中间有一段休整期,后来调整作战力量,一举攻克。

进攻太原前敌方的情况

在抗战胜利后,阎锡山从晋西回到太原市,命令他的太原地区守备司令杨玉振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制定太原的防御方案。会议制定了“百里圈”计划,在太原城东起罕山,西至石千峰,北起黄寨、周家山,南至武宿、小店这方圆百里的范围内,构筑了5000—6000个防御碉堡。这些碉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设计巧妙,根据地形险要设置主碉、副碉的布置;根据武器火力配备炮碉、机枪碉;根据兵力布置安排半班碉、排碉和连碉;根据形状又可以分为高碉、低碉、人字碉、十字碉、方碉、圆碉、伏地碉、半径碉。许多碉堡内还设有粮、水和休息设施,既能独立作战,又能相互支援。城周还修建了环城铁路,装甲列车日夜环驰,使得太原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个具有坚固而又完整的防御体系的城市。

一位美国记者在参观这些碉堡后表示:“任何人来到太原都会被数不清的碉堡所震撼:高的、低的、方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力网。”

1948年7月晋中战役结束后,阎锡山的残余部队被压缩于太原孤城之内。为了继续抵抗,阎锡山集中了11个师、21个保安团,在太原城外组成了东、西、南、北四个防守区:

东防区由第19军军长温怀光负责指挥;

西防区由第61军军长赵恭指挥;

南防区由第43军军长高倬之指挥;

北防区则由第33军军长韩步洲指挥。

在城东南的双塔寺地区设立了要塞司令部,由第43军军长刘效曾兼任司令。城内则部署了特务团、宪兵团、装甲团作为中心防区。此外还留有7个师作为预备队。最后任命第10兵团司令王靖国为太原守备司令,统一指挥全局的防御作战。

太原战役前,我方的兵力情况及作战方案的拟定

在晋中战役后,阎锡山部队退回太原市。太原市外围的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南至王村、亲贤村,北至韩寨、西庄,东起盂家井,西至石千峰,构成了一个长约20公里、宽约20公里的防御圈。这个区域内,据点遍布,堡垒林立,而且大多由洋灰构成,非常坚固。

为了进攻太原市,我军主力已经接近太原郊外的主要防御地带。接下来的战役将进入阵地攻击阶段,需要逐个攻取外围的防御据点。然而,我军面临的问题是兵力不足。一些部队的士兵数量非常少,甚至有的团只剩下了几百人。此外,许多干部也在之前的战斗中伤亡,这对我军的战斗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

军决定在攻取太原市之前,先进行适当的休整。在这个阶段,我军需要完成多项任务,包括补充兵员(通过俘虏和伤员的归队)、整顿组织、调整装备、准备后方和弹药,以及进行攻城战术和技术训练。此外,还需要派出一部分部队去控制机场、攻取东山和西山的某些据点以及工矿设施。

在制定攻取太原市的作战方针和计划时,中央军委给予了明确的指示。首先,必须切实完成对太原市的包围和围困,控制南北机场和其他外围工矿设施,切断敌人的外援和粮弹、燃料补给。然后逐步攻取外围的据点,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瓦解敌人士气。这些步骤完成后,就可以开辟攻城的道路,完成攻城准备,最后发起总攻一举攻取太原市。

为了实施这一作战计划,中央军委命令第1兵团成立前敌委员会,由徐向前担任书记、周士第担任副书记,统一指挥攻城部队。这些部队包括第8纵队(辖第22、第23、第24旅)、第13纵队(辖第37、第38、第39旅)、第15纵队(辖第43、第44、第45旅),以及华北军区炮兵第1旅、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辖独立第10、第12旅)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警备第2旅。

9月28日,周士第和第1兵团前委向中央军委提交了详细的作战方案。方案中指出,要以围困和瓦解敌人的方式逐步削弱敌人,然后一举攻下太原市。这一战役预计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在具体的进攻步骤上,方案提出了三个阶段。首先是通过火力控制南北机场,切断敌人的外援;然后是攻占东南和东北方向攻城所必需的据点;最后是发起总攻占领太原市。在进攻方向上,主要选择东南和东北两个方向,其中东南为主要方向。在兵力部署上,两个纵队用于东南方向,一个纵队用于东北方向。

此外,方案还指出对于那些对攻城妨碍不大的据点,尽量不要攻击。在战术上要力求连续攻击敌人。

正在石家庄养病的徐向前在看了毛泽东批转的第1兵团攻打太原的作战方案后回复说:“首先争取一直连续地打下去,在最快时间内全歼敌人是上策;先打再围带打而下之即消耗较大是中策;下策即必须增加力量再攻下之只是最后之一途。”并同意兵团前委的决定于10月18日发起太原战役。

太原战役爆发

①阎军挑起战争,解放军调整作战方向

在1948年10月,解放军正准备对太原市发起攻击。阎锡山部队试图抢粮,以缓解城内的粮食短缺,并破坏解放军的战役准备。在确定攻打太原的时间上,前线总指挥徐向前采取了提前作战的策略,并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

在对太原的外围进行攻打时,解放军发现敌人防守严密,尤其在东南方向的马庄和双塔寺一线的工事非常坚固。之前设定的主攻方向因此变得不利,需要重新选择。根据军委连续作战的指示,徐向前决定调整战略,他回到前线,并在兵团前委会议中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

徐向前决定将主攻方向改为东山,特别是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和山头这四个重要据点。他指出,攻下这四个据点将切断敌人的防御线,奠定攻取太原的基础,并打通后方支援的路线。会议上,各位委员对徐向前的提议进行了热烈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

随后,第1兵团部署了具体的作战计划:第7纵队和晋中军区第1军分区部队从榆林坪切入东山纵深,袭击牛驼寨,并控制城北机场;第15纵队则攻击淖马和大窑头;第13纵队和晋中军区第2、第3军分区部队则夺取南坪头和马庄后向双塔寺发起攻击。此外,晋中军区部队在太原以南进行牵制性攻击。

在制定完作战计划后,第7纵队司令员彭绍辉和政委孙志远率领部队迅速向东山挺进。经过勘察地形,他们初步确定了作战方案:由第7旅担任主攻,其他两个旅助攻,同时第3旅攻击石柱沟,第12旅攻占榆林坪,以保障主攻方向的安全。

②攻占城东战略要地,时长一个月

我军在10月26日和27日两次进攻失利后,决定以第7纵队第3旅和第12旅强攻5、6、7号碉堡和10号碉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我军先后攻占了3、8、10号碉堡,但5、6号碉堡守军仍在抵抗。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决定调派警2旅接替第3旅继续进攻5、6号碉堡。警2旅经过20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11月2日攻占了5、6号碉堡。

在攻占4号碉堡的过程中,张玉山小组的5个队员背着炸药和手雷,利用敌人的火力间隙和弹坑,迂回前进到4号碉堡的侧后。他们首先炸掉了一个暗火力点,但在连续6次尝试炸开碉堡后,都没有成功。直到第7次,他们用了250公斤炸药,终于炸开了一个大洞,但碉堡还没有被完全炸透。

张玉山大怒,决定再试一次。他和兄弟部队的爆破组一起,将400多公斤的炸药运到碉堡前。当其他同志撤下去后,张玉山点燃了导火线,滚到沟底。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之后,4号碉堡终于被完全炸开。

经过28天、60多次的反复争夺,我军终于在11月13日占领了全部要塞。与此同时,兄弟部队也先后攻占了小窑头、淖马、山头等要塞。争夺四大要塞的战斗异常激烈,共歼敌1万余人,我军伤亡8500人。

③策反工作

第1兵团在坚持军事打击的同时,积极开展政治争取工作,其中争取黄樵松率部起义是重点。黄樵松是原西北军杨虎城部下,第30军空运太原后,第1兵团即把从平汉战役中起义的原西北军将领高树勋调到太原前线,专做争取黄的工作。在高树勋的劝说下,黄樵松决心起义,并计划在争夺四大要点战斗开始后举行。

10月31日,黄樵松派谍报队长王正中和谍报员王玉甲出城与第8纵队接洽,表示愿意交出东、北两城门,接应解放军入城。11月3日,王正中和王玉甲再次来到第8纵队司令部,要求解放军方面派代表进城,与黄樵松共商起义的具体行动方案。第1兵团经过研究,决定派参谋处长晋夫和侦察参谋许翟友随同进城联络。

然而,戴炳南向阎锡山告密,导致黄樵松、晋夫、王正中和王玉甲被捕。黄樵松、晋夫和王正中在南京被处死刑,许翟友被“另案处理”。虽然起义未成功,但黄樵松的起义计划在守军内部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外围作战中,共有5400余名守军起义或投诚。

④控制机场,围城休整

攻占四大要塞作战后,我军因伤亡较大需要休整补充。同时,国民党增援太原,阎锡山也在汾河西抢修了五个新机场,外援通道难以切断,迅速攻克太原已不可能。

11月8日,华北军区第1兵团致电中央军委提议增加两个纵队的兵力,以免在敌人弱点上形成僵持。但同时,平津战役即将开始,从全局出发,中央军委于11月16日致电徐向前、周士第,建议再打一二个星期后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部队固守已得阵地,就地休整。待明年一月上旬东北我军入关攻击平、津时,再攻太原。如果采取此项方针,杨罗耿部即住阜平休整,暂不西进。

11月17日,徐向前、周士第复电中央军委表示完全同意军委的指示。部署如下:以巩固东山之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四要点继续向前推进,再打下数要点,以利有力围困敌人与展开政治攻势。另以晋中军区三个分区部队攻占河西重要阵地,以炮火确实控制机场,我东山部队即准备在东山过冬,加做窑洞并开井修路、运粮克服困难。

11月19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部队开始转入围城休整。

⑤重新部署兵力,重新制定作战计划

平津战役后,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北军区第1、第2、第3兵团分别改称为第18、第19、第20兵团,归中央军委总部直接领导。

这三个兵团共23.8万人,其中:

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徐向前,下辖第60军、第61军、第62军;

第19兵团司令员为杨得志,政治委员为罗瑞卿,下辖第63军、第64军、第65军;

第20兵团司令员为杨成武,政治委员为李井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为唐延杰,副政治委员为李天焕,下辖第66军、第67军、第68军。

此外,北平解放后,中央军委决定调第19、第20兵团和第四野战军炮兵第1师西进,与第18兵团等部一起会攻太原。

3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太原前线司令部,以徐向前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周士第为副司令员,统一指挥第18、第19、第20兵团。同时成立太原战役总前委,以徐向前、罗瑞卿、周士第、杨得志、杨成武、陈漫远、胡耀邦、李天焕8人为委员,徐向前为书记。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解放军副总司令兼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彭德怀来到太原前线,与当时正在抱病工作的徐向前一同指挥太原战役。

1949年4月7日,太原前线总前委扩大会议正在进行中。第18兵团副司令兼参谋长陈漫远正在介绍敌情。他详细分析了阎锡山苦心经营的防御体系,指出其特点是各部分相互策应,严密坚固。

彭德怀副总司令员听到这里,插话说要先截断敌人的“双手”,砍掉“头”,挖去“眼”,再截下“腿”和“脚”,使太原的防御体系失去完整性,最后攻入“五脏”,进到其“命脉”之中。这一形象的比喻让与会众人感到幽默,引发了一阵笑声。

陈漫远接着报告了阎锡山部队的最新动态,包括将暂编第8、第9、第10总队的残部和保安团、民卫军等编入正规军,并在汾河以西红沟附近构筑临时机场,从陕西榆林空运第83师增援。同时重新划定了防守区域,拼凑了更多的兵力。

针对这些敌情,陈漫远提出了具体的作战部署。首先集中兵力,分割包围外围之敌,进行连续攻击,争取歼敌大部,占领攻城的有利地形。而后集中全力,一举攻城。具体部署是:以第20兵团和西北军区第7军由东北面和西北面突破敌人防御,歼灭北区守敌,而后由大北门和小北门攻城;以第19兵团和晋中军区3个独立旅由南面和西面突破敌人防御,歼灭南区和西区守敌,再由首义门、大南门和水西门攻城;以第18兵团和西北军区某部由东西攻击,首先在杨家峪、淖马、松庄等地区积极佯攻,并各以一部兵力策应南、北两面我军的作战,在第19、第20兵团攻击开始时,即攻占城东各点,然后由大东门的南、北地区攻城。为保证部队顺利攻击,要加强炮兵的指挥,充分发挥炮火的威力。

会议最后决定太原总攻时间为4月20日。此时阎锡山已经逃离山西。

⑥总攻开始

在1949年4月24日的黎明,太原城在解放军的猛烈炮火中颤抖。1300门大炮齐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红光闪烁,硝烟弥漫。太原的城墙和碉堡在炮火中一个个崩塌,敌人的残肢与断落的武器在空中飞舞。

城东、南、北三个方向的攻城部队同时发起总攻。第18兵团和第7军主力从大东门突入,第19兵团则从首义门破城,而第20兵团则从城北偏西方向展开攻击。

首义门,这座被誉为“铁门”的要塞,在解放军的猛攻下开始颤抖。第19兵团第188师的英勇战士们,携带着两个团的兵力,向这座坚固的城门发起冲击。第563团一营一连和第562团二营六连作为尖刀连队,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娴熟的战术实施连续爆破,为突击部队开辟出一条通向城头的道路。

在炮火的掩护下,梯子组迅速靠近城墙,将梯子稳稳地靠在城墙上。突击分队如离弦之箭,勇往直前,开始了他们的登城之旅。

南部的第562团二营六连和西部的第563团一营一连几乎同时成功登城,两面红旗在太原城头高高飘扬,象征着胜利与荣耀。这两支英勇的突击队在炮火与烟雾中展现了无畏的精神,他们的勇敢冲锋为整个战役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月24日上午9时,市中心、太原绥靖公署和省政府一带的残余守军被彻底包围。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守军纷纷缴械投降。

此时,太原绥靖公署已经乱作一团。太原守备总司令王靖国、市长白志沂,都像无家可归的狗一样焦急。军官们粗鲁的咒骂声、病态的狂笑声、太太小姐们的啼哭声,以及十几辆坦克来回穿梭的隆隆声,都为绥靖公署增添了一股恐怖、绝望的气氛。外面的枪声越来越近,解放军的喊杀声和国民党守军的哭叫声清晰可闻。

王靖国和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5兵团司令孙楚简短商议后,决定集体自杀。但那些口口声声“不成功便成仁”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此刻却都成了懦夫,没有一个人行动。

这时,被阎锡山任命为第10总队队长兼炮兵大队长的日本战犯今村给出了一个计策:一方面集中火力挡住共军,派出坦克拖延时间;另一方面将汽油、棉花、炸药堆在会议厅四周,准备引爆。

就在这些国民党的军政要员乱作一团,准备上演“集体自杀”闹剧的时候,人民解放军从四面八方向太原绥靖公署和山西省政府发起了最后的攻击。

在我军猛烈的炮火袭击和爆破之后,太原绥靖公署和山西省政府的防御工事被摧毁。敌人两次反扑,但很快被我军击退。当搭乘敌人坦克的一营三连和二营六连的指战员向太原绥靖公署南面冲击时,惊恐万分的敌人立刻将火力集中到了南面。

这时,从东面发起攻击的团第一梯队二营指战员立刻起身,高喊杀声,飞快地冲了上去。冲在最前面的是四连三班的战士,他们跨过倒塌的围墙,冲进院内,直扑太原绥靖公署办公大楼。

我军四连一排三班班长孙振江迅速冲入楼内,几个战士也紧随其后。“缴枪不杀!”楼内敌人乖乖举手投降。

会议厅内的敌人乱作一团,像被开水烫过的蜜蜂一样嗡嗡乱叫。王靖国、孙楚也惊得说不出话来。今村走到孙楚身边,在他耳边嘀咕了几句。孙楚忙拉上王靖国来到会议厅东南角阎锡山的棺材旁,叫士兵推开两个夹竹桃盆、掀开一块大地板,一个五尺见方的大洞露了出来。

这是一个很深的地下洞穴,里面有地下室,能容纳几百人。许多人知道这个地下工程的存在,但并不知道会议厅内有洞口。这个洞口只有孙楚、今村、王靖国知道,他们因刚刚受到惊吓而没有想起来。经今村提醒后,他们便一起躲进了地下室里。但没过多久,躲进地洞里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们便被人民解放军战士揪了出来。

最终,太原结束了阎锡山长达38年的反动统治。

总结

太原之战,是华北野战军在1948年10月5日至1949年4月24日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城市阵地攻坚战。经过六个多月的激战,我军成功攻克太原,歼灭大量敌军。此次战役中,我军歼灭敌军13.5万余人,其中毙伤3.3万余人,生俘9.7万余人,投降5300余人。同时,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包括各种炮6283门,各种机枪6943挺,长短枪3.7784万支,各种子弹236.5万发,各种炮弹5.4386万发,手榴弹20.5万枚,坦克9辆。然而,我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共有3.2万余人伤亡。

太原的解放标志着阎锡山对山西人民长达38年的残酷统治的终结。这一胜利为人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对经济恢复及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对拒绝用和平方法解决问题的国民党残余势力给予了应有的惩罚,对解放大同等地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在太原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包括围困、瓦解和攻击相结合的作战方针。在围城期间,针对不同的敌情,又在各方向分别采取“两翼突破、钳形突击”、“并肩突击、中间突破”、“正面多路突击、多方向合围”等多种战法。这些战术逐批消灭了守军的有生力量,攻占了战役战术要点,瓦解了守军士气,为后续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总攻发起时,人民解放军在力量对比上占据绝对优势。他们首先分割包围外围守军,争取歼灭其大部或全部,再占领攻城阵地、一举攻歼。这种战法使太原守军猝不及防,防线顷刻间崩溃。

根据太原的地理特点和守军的兵力部署,人民解放军采取了周密的部署。第1兵团首先攻占东山四大要点,扫除攻城的主要障碍,同时控制飞机场,断绝守军的空中外援和逃路,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总攻太原阶段,他们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四面围攻,多路突破,连续突击,从而一举攻克太原。

此外,太原战役中大量火炮支援前线,步兵炮兵协同作战,是战役的一大亮点。战前,华北野战军的第19、第20兵团和第四野战军的炮兵第1师携带了大量火炮参战。这些火炮有力地打击了敌炮兵,为后续部队发起冲击打开了通路。

在战役期间,解放军还大力开展政治瓦解工作。他们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除少数顽固分子外,大批守军纷纷弃暗投明,共俘敌9万余人,并争取了5000余人起义或投诚。这些政治瓦解工作的开展有力地加速了战役胜利的进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