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茹金
当看到电影里用戏剧冲突的手法表现希伊斯和容金珍的初见时,我是很反感的。我觉得这一段的改编把两个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和珍视变得很世俗功利。
原著讲他们刚认识的时候,容金珍的社恐属性很严重,是偷偷把答案塞到希伊斯的房间门缝下(不记得是办公室还是居所了)。
希伊斯看到解题的思路时,先是有些不屑,后才是震惊,后来才找到校长小黎黎,正式和容金珍建立了联系。
这个过程大概有三四次,原著里写下的解题是有三次,因为希伊斯在黑板上写下这些难题时的解答奖赏是:一次可以免一学期的课程,两次可以不用上课,第三次的题目就是毕业论文。
希伊斯本来也是个天才,小说里有专门的段落讲他的天才成名之路;可惜在他结婚以后,天才的光暗淡了,变得和普通的老师没什么两样,没什么建树。
所以我的理解,希伊斯在黑板上设置这样一道大多数人都解答不出来的题目,可能一是缅怀自己曾经的天才气息,另一种可能是期待有新的天才出现。
所以,当容金珍用有点自闭的方式递上答案的时候,希伊斯是从不信到看到光的转变。我理解为,一个天才发现另一个天才时那种无比珍贵的重视和培养之心油然而生。
电影里让容金珍直接变成了社牛,课都没上完就上去写答案,与人物的本色性格不符;希伊斯不看容金珍写下的答案,直接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打,也不符合希伊斯爱才的品性。
除此之外,电影里把希伊斯和容金珍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展现的很到位。
比如希伊斯去米国后,多次写信劝诫(阻碍)容金珍破译紫密、黑密,除了政治立场以外,也有私心。我相信希伊斯是真心觉得以容金珍的脑力更适合做学术研究工作,不是被战争卷成“工具”。
可是国与家之间总是相辅相成的。诚如容金珍的夫人所说:“我们无法选择命运,我们是被选择的。”
私以为,如果不是被动卷入,以容金珍的性格,他是不会主动加入这样的组织。希伊斯还是很了解这个学生的品性和才学。
所以,希伊斯对于容金珍的情感是爱和珍视更多一些。后面限于国家层面上的处境,希伊斯也属于被裹挟的天才。
第二次解开黑密以后,容金珍把功劳“让给”了严科长,应该是也发觉察出来老师希伊斯的困难处境。
从后面的表现上看,两人虽因很多客观因素不能经常沟通联络,但是曾经相处时的师徒情谊其实一直在延续,而且没有国界之分,也没有利益瓜葛。
如果非要有一个界定,我觉得可以用伯牙、子琪来形容。自然容金珍属于晚辈,但是相对于和希伊斯的同龄人而言,容金珍是更能懂他的思想、他的研究和他立于天地间的人生志向的存在。
只是战争是一个比较残酷的锚点,没有给他提供更多交流的空间。两人隔空遥望,想念中夹杂着比拼,担忧中有更多的理解,从容中有了然的安慰。
图/源于网络,侵删致歉
写于2024.8.8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