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源于何时?

华舆 2024-09-11 16:01:22

  ▲(图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月饼象征着团圆,所以又称月团、团圆饼等。

月饼最早是古人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而成为一种节日食品,有人说始于唐代。唐初,大将军李靖率军征讨突厥,于八月十五凯旋,唐太宗为他设宴庆功。这时,有一个来唐朝朝拜的吐鲁番人向皇帝献上了他们家乡的特产——胡饼,以表示祝贺。唐太宗看着圆圆的胡饼,觉得跟夜空中明月有点相似,高兴地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并把胡饼赏赐给群臣分食,大家都说这饼好吃。从此以后,胡饼就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就边吃胡饼边赏月。又有传说云,天宝年间的一个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赏月饮酒,品尝着香甜可口的胡饼。唐玄宗说:“胡饼好吃,但名字不雅。”杨贵妃举头望着天空的圆月,若有所思地说:“这饼很像天上的月亮这么圆,称之为月饼如何?”唐玄宗说:“甚好。”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

到了宋朝,中秋节热闹非凡,民众甚至通宵赏月。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翫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然而,在节庆美食方面,当时的典籍中尚无“月饼”之称。除了吃螃蟹和时令水果外,皇家爱食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其品种已有“桂饼”和“五福饼”等。

“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荤素从食店”说:“且如蒸作面行卖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卖米薄皮春茧、生馅馒头、餣子、笑靥儿、金银炙焦牡丹饼、杂色煎花馒头、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开炉饼……”同一时期周密的《武林旧事》卷六“糕”类下也有“月饼”一词,只是未明言是否中秋应节之物,只说是一种“四时皆有”的市井点心,还与荷叶饼、大包子、羊肉馒头等一起被归为“蒸食”之列。

民间传说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末。元朝统治天下以后,采取种族歧视政策,官府没收了汉人的马匹和兵器,不允许百姓集会,甚至不许百姓夜行和夜间点火。元朝末年,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民众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腐朽残暴的统治,纷纷起义反元。朱元璋联合各路人马准备起义,但官兵管制太严,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刘伯温想出一计,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圆饼里面,在中秋节前走亲访友、馈赠礼品时传递消息,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各路义军一呼百应,呈星火燎原之势。明朝建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朱元璋下令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用以秘密传递消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目前能查到有关“中秋节吃月饼”的文字记载,是明朝及以后的史籍。1547年刊印的《西湖游览志余》(田汝成著)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成书于1593年的《宛署杂记》记载:“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刊行于1635年的《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月饼寓意团圆,也应始于明朝。

清代,中秋吃月饼成为宫廷和民间的普遍习俗,并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清末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云:“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清代道光间苏州文士顾禄所著《清嘉录》记载:“人家馈贻月饼为中秋节物。十五夜,则偕瓜果以供祭月筵前。祁启萼《月饼》诗云:‘中秋节物未为低,火熯罗罗出釜齐。一样饼师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题。’”

清乾清宫内供月御案陈列的“月饼山”,从下至上,案上的月饼由大渐小,垫底的直径达尺余,而顶上的小月饼则只有两寸许,名曰“桃顶月饼”。可见当时月饼花色品种之丰富,制作工艺各有特色,形成了具有各种不同风味的月饼。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说:“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围绕吃月饼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近现代,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互融合,形成不同风格的月饼品种,逐渐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被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近年来,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深入人心,人们在月饼的形态设计和制作的精细方面,仍保留浓郁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蕴含着许多神话色彩和诗情画意,所赋予的中秋主题更加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和神韵。(完)

作者/郑学富

来源:北京晚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