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没底线的吴起:母死不归、杀妻求将,为何还被后世誉为兵家亚圣?

律令9章 2024-04-08 13:58:30

开篇先说一句俗语“无毒不丈夫”,意思就不多解释了,总之不是什么好话。

有人觉得不对,古人的原话是“无度不丈夫”,本意是劝人大度。

这就出现对立了,“丈夫”究竟是怎样的?由此引出了一位“兵家亚圣”,吴起。

奈何,吴起虽有“武庙十哲”之名,今人却对他评价不好。

“吴起”是春秋卫国人,后世评价他“集兵、法、儒三家思想”,所著《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并称千古经典。

唐肃宗时,吴起被列为“武庙十哲”之一,同时也是七十二将之一。

乍一看,“吴起”可与“孙武”并齐,又是兵家圣人,他一定出身不俗吧?

某种角度看,这种说法也对,吴起生在一户“家累万金”的富足家庭里,这样的家世在春秋战国里也称得上“不俗”了。

奈何“吴起”爱折腾,少年无才却梦想做大事,为了当官四处找门路,结果弄得倾家荡产,最终也没争得一官半职。

由此,没钱没势的“吴起”沦为乡人笑柄,这位曾经的“富贵少年”哪受过这等委屈,一怒之下连杀三十多个曾经嘲笑他的人后外出逃难。

临走前,“吴起”与老母话别,说的不是恋恋不舍,也非知错悔过,竟然是“不当卿相,决不回卫。”

因笑弑杀、舍弃老母,到后来的告别还在想着当官,“吴起”称得上狠人了,这就是“无毒不丈夫”的真实写照?还没完。

出逃的“吴起”终于摆脱年少稚气:之所以一直没有门路,应该是自己没有才学!

想明白的“吴起”投入孔子的学生“曾子”门下,寄希望学习儒术能让他出人头地。

想法挺好,但目的性太强,做法更是令老师厌恶。

儒家最推崇“孝义治天下”,吴起缺的就是这些,连老母去世也不回家奔丧,甚至无动于衷地继续努力读书。

曾子一看学生这样,“心无忠孝”有悖儒学,读再多书又有何用?遂将“吴起”逐出师门,两人从此断绝师徒关系。

混到这一步,或许“吴起”压根不明白自己错哪了,仍一心想着“卿相”呢!

此后的“吴起”弃儒学兵,闲走于各诸侯国寻找出仕机会。

这里说明一下,那时正值东周,各诸侯国君都有一颗称霸之心,连年征战使得他们表面上挺“求贤若渴”的,吴起该有出头机会了吧?

理论上是这样,但“吴起”在鲁国蜗居许久却不招人注意。

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吴起终于等来了“强齐伐鲁”的机会。

简单说明一下,齐国的强大在历史书上已经介绍清楚了,这里单说那时的“鲁元公”。

从实力上讲,鲁国压根没办法与齐国硬抗,理论上必败无疑,鲁国国君“鲁元公”又生性胆小多疑,名义上以儒治天下。

突生战事,“鲁元公”慌了手脚,帐下全是文雅墨客,让他们填词歌赋很厉害,领兵打仗却成了酸儒庸才,鲁国真就找不出一位应敌大将。

恰在这时,有人推举吴起领兵,说他“好用兵”,有带兵打仗的潜质。

这不废话一样,什么叫“有潜质”,光靠“好用兵”能打退强大的齐国吗?

话虽如此,走投无路的“鲁元公”还是犹豫了,毕竟手下无大将,这就打算让没什么名气的“吴起”带兵试试看,万一创造奇迹呢?

得知这一消息后,“吴起”当然高兴,自己期盼几十年,终于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了,如果打退强大齐军,自己就能一朝成名,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机会是有了,但那时的“吴起”没什么名望,更何况他是卫国人,能有心思全力保护鲁国吗?

不仅如此,有人悄悄告诉“鲁元公”:吴起老婆是正在敌对的齐国人!

这就麻烦了:老婆是齐国人,“吴起”就是齐国的女婿,哪有女婿帮别人打自己老丈人的?

彼时,谁能相信“吴起”爱鲁国,比爱自己的老婆更甚?

今天看,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可是“带兵打仗”,万一选错了主将,鲁国就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也不怪“鲁元公”生疑。

就这样,“吴起”没能通过政审,“鲁元公”又不让他带兵了。

眼看翻身机会就要没了,“吴起”又着急又不甘心,一股邪火全怪罪在无辜的妻子头上“就是她妨碍我出头!”

夜里,“吴起”凝视着熟睡中的妻子,虽然安静美丽,可她却是妨碍晋升仕途的齐国人。

最终,“吴起”向妻子举起了冰冷的屠刀,这就是《史记》中“杀妻求将”的故事。

以妻子换机会,“吴起”这么做真的好吗?

当他捧着血淋淋的妻子头颅出现在鲁国朝堂上,吓得士大夫们乱作一团。

鲁元公更是惊出一身冷汗“我都没想要杀这个齐国女人,‘吴起’居然为仕途不惜诛杀陪伴他多年的爱妻,这个年轻人是有多狠?”

某种角度看,“吴起杀妻”也有自证清白、表忠心的意思,此时的鲁元公再没理由嫌弃,只得任命他为领军大将。

有了这次机会,“吴起”果然不辱使命,率领鲁军大破齐军,从此一举成名!

乍一看,这是天大的好事,鲁元公怎样也会重用“吴起”的吧?

现实却恰恰相反,吴起“杀妻求将”的手段过于狠毒丑陋,鲁国上下均对其人品嗤之以鼻。

为当官可以杀妻,如果鲁国重用“吴起”,未来有敌人给了他更多利益,他会不会再将鲁国双手送给敌人呢?

“鲁元公”只谢吴起,却不授其官职。

既然不能当官,“吴起”当然不在鲁国呆了,他又转投魏国,并立下了赫赫战功。

具体细节就不说了,这里单讲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要攻打魏国的阴晋。

以今天的眼光看,秦国可不是一般小诸侯,帐下军士号称“虎狼秦军”,更何况“五十万”,其势威震山河!

再看魏国一方,当时“吴起”可调动的只有5万军卒,还都是没有立过军功的新兵。

说“没立过军功的新兵”是好听的,试想,“5万对阵50万”是什么样的场景?这些魏军早吓得瑟瑟发抖,怕是吴起也没“必胜”的把握。

就在这种寡不敌众的严峻形势下,吴起率领5万新兵,外加五百辆战车、三千骑兵,硬是将五十万虎狼秦军打败了。

《吴子》中这样描述“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今天看,“吴起”的战绩不输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军事家,更是为魏国立下了不世之功,这下总该得到重用了吧?

只能说“战绩归战绩,人品归人品”,虽说立下旷世奇功,战后的吴起仍被魏人所不齿,猜忌之心更甚。

迫于压力,“吴起”又投靠了强大的楚国,那时的楚悼王似乎挺很看重他,这位“杀妻求将”的历史名人开始飘了,竟敢掀起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

为什么说“吴起飘了”,为什么用“竟敢”?

不妨先看看吴起变法的大概内容:一曰“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 二曰“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三曰“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

简单解释一下,“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的大意思是:取消楚国贵族三世以后子孙的“爵禄”,降低官吏的俸禄。

这不胡扯吗?吴起才到楚国几天呀,“竟敢”妄动本地贵族的利益!

“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的大意是:剥夺一些旧贵族的“有余之力”,去贴补新兴地主的“力亏不足”,且要逐步废除旧贵族的世禄制。

和第一条理由相近,楚悼王都不敢想的事情,吴起“竟敢”触动本地贵族利益,他这种行为不是一般的疯狂!

“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的大意是:加强军队训练,用一支强大军队争夺天下。

这条没啥好说的,理论上是正确的,但也明里暗里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

有了这三条“变法大纲”,已经注定了吴起的悲惨结局,终被乱箭穿体,车裂尸身。

该怎么评价“吴起”呢?

后世曹操曾高度赞誉他“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然论其人品,曹操又说“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

0 阅读:19
评论列表
  • 2024-04-08 19:49

    所以最后被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的赶出武庙了[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