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年英国在北美地区的13块殖民地爆发了谋求独立的战争,到了1776年7月4日,随着北美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正式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不过独立战争要到1783年才结束——这一年英国最终承认美国独立,自此美国独立战争正式宣告结束。
新生的美国最迫切的只有两件事:在海上发展贸易、在地上扩张领土。以领土为例,美国独立时只有13个州(也就是最早的13块殖民地),而且全部都集中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位置,对于美国而言,全新的土地宝藏并没有完全打开。
【独立十三州的西侧就是阿巴拉契亚山脉】
对领土无感是伪命题有些朋友会把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分成两种:一种是极端的,不仅热衷于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掠夺、商品倾销,而且对领土扩张和占有格外痴迷;另一种是温和的,比如美国,它们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领土不感兴趣,不会据为己有。
【1812-1815年战争中使用的四镑铁炮】
实事求是地说,不能因为一个人现在不尿床就否认或者忘记他曾经用过尿不湿,这也是一种历史常识。一起聊聊1812-1815年的时候,温和且对领土扩张不感兴趣的美国到底在进行一场什么样的战争,是不是真的温和、是不是真的对领土扩张不感兴趣。
在英语的语境里,美国国父一定是复数,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其中就有在1809-1817年期间(中间竞选连任成功)担任美国总统的詹姆斯·麦迪逊。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詹姆斯·麦迪逊对领土扩张的主要方向并不是后来的西面和南面,而是北面——加拿大地区;东面——海上通道和贸易份额。
【詹姆斯·麦迪逊画像】
尽管1783年英国被迫公开承认美国独立,但1812年北美大陆的形势是:
陆地上,英国继续盘踞在加拿大地区,尤其是加拿大与美国的边界区域,那里有丰富的农业、森林、矿产、动物皮毛等资源;海洋上,美国与英国在北美东海岸的贸易冲突愈演愈烈,而英国的海权仍处于上坡路,如果打开上帝视角——几十年后的英国将赢得日不落帝国的绰号。【1813年美国与英国展开的水上战斗】
区分白宫与国会山白宫,就是总统府或者叫总统大楼也行——美国总统及家属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具体地址是华盛顿特区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始建于1792年10月13日,是美国总统和第一家庭居住、办公、接待国内外宾客的官邸,当然也是美国的国家象征之一。
【白宫的一侧】
国会山,就是国会大楼或者国会大厦,因为坐落在一处海拔约80多英尺(20多米)高的小坡上,所以也叫国会山——像山不是山。国会大厦是在1793年9月18日由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亲自奠基,1800年投入使用。后来经过多次扩建,形成了现在的样子:整体上看就是中间一个带圆顶的圆形大楼、两侧各有一翼——北翼是参议院、南翼是众议院。
【国会山的一侧】
白宫与国会山有相同点,比如都始建于18世纪90年代;比如位于宾夕法尼亚大道,两者相隔3公里左右,步行速度如果够快的话,也就30分钟;比如现在都是白色建筑,而且涂成白色的原因也是一样的——曾经英国人的一把大火,把它们都烧成过残垣断壁,后来重建时为了遮住烟熏火燎的痕迹,便统一批白了。
这一切还要从1812年聊起。
【白宫目前的主人】
1812年的扩张进度条从1783年到1812年的近30年时间内,美国先是从英国手中获得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部分土地,对美国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大家可以看看地图,这等于彻底打开了美国西进的领土宝藏。
然后在1803年发生了一笔对美国来说极为重要的领土交易:法国将整个路易斯安那领地以每英亩平均4美分的低价卖给美国,史称 “路易斯安那购地案”。就这样,总面积约2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时的交易总价约为1500万美元(约合当时的8000万法国法郎)。
【被拆分之前的路易斯安那地区】
从此,庞大的路易斯安那领地陆续被划分一部分到其他州——美国从路易斯安那领地中先后共划分出15个州,到了1812年4月30日,剩余的路易斯安那领地以路易斯安那州为美国的第18个州。
现在的美国共有50个州和1个特区,所以看到1812年美国只有的18个州就知道领土扩张的进度条还远远没有结束,这一时间正是美国对领土、对自然资源最为渴望的时期,这种渴望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而进度条的阶段性完成(谁都不知道未来的某个时间是继续膨胀,还是不断萎缩),则要拖到20世纪中叶的第49个州阿拉斯加州、第50个州夏威夷州了。
【21世纪的美国版图示意】
1812年的确很特殊。詹姆斯·麦迪逊总统选择在这一年向北扩张、尽可能多地占领加拿大地区,这个算盘是有道理的:
那里几乎与原来的美国殖民地同步开发,基础条件肯定远远优于继续向西,挺进更加荒凉的西部地区;而英国此时还在欧洲大陆集中精锐力量应对法国,至少在1812年5月-9月期间,拿破仑率领57万大军远征俄罗斯的进程看起来依然很顺利。英国有些提心吊胆,大概率没有力量遏制美国的北向扩张。【1812年:英国的海洋霸权正慢慢走向巅峰】
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向国会发表演讲后,国会投票对英宣战,为了得到更多的加拿大领土、为了获取更多的海权,美国在海上和陆地主动对英国开战。
此时英国驻加拿大的军事力量是正规军只有约5000人,人数更多的是加拿大当地缺乏训练和装备的民兵们,而且这些英国驻军得到的命令是保持克制、抵御进攻即可。
所以,美国对领土扩张没有动力、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领土没有兴趣,这些注定只是伪命题。1812年的开战,是美国主动挑起和发动的,这让英国既愤怒——已经承认你独立了,现在得寸进尺;又无奈——拿破仑还在战场顺利驰骋,需要集中所有力量应对。
【1812-1813年的战场主要在美国与加拿大边境地区】
1814年形势逆转随着1812年底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1813年英国得以抽调兵力增援北美地区,英国一直被动防御的战场形势逐渐扭转,尽管此时的美国已经将正规军由约1.2万人扩充到3.5万,并招募了大约3万名志愿兵、各州一共准备约8万多名民兵。
但随着英军的不断增援,美国只能将4-5万名士兵集中在北部的加拿大边境地带防御,双方暂时陷入僵持阶段。
【1814年是这场战争的转折年】
北美战场的形势改变,却是因为欧洲战场的法国失败。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反法同盟军占领,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4月13日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了。
英国迅速加派援军前往北美地区,并且调整了指挥官,由皇家海军中将亚历山大·科克伦接任美洲舰队总司令。
科克伦有两个特点:一是他的哥哥战死于1781年约克镇战役,这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所以科克伦对美国充满敌意和仇恨;二是科克伦特别喜欢放火。在他下令进行全面战争后,英军所到之处,建筑一律烧毁、财产一概收缴。
【1814年拿破仑第一次退位,让英国得以抽出兵力增援北美】
随着增援部队的不断增加,到了1814年6月英军在北美地区的陆军增加到超过3万人、海军由40多艘战舰增加到约97艘各类战舰,科克伦制定的反攻计划是南北对进:北面从加拿大南下、南面由海军及陆战队实施登陆作战。
时任美国战争部长的约翰·阿姆斯特朗在给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的报告中,坚持自己的判断——英军不会通过海岸登陆并深入美国内陆地区,战争的胜负仍然是北方的加拿大边境地区。
所以,1814年8月17日英军在马里兰登陆以及随后几天在其他口岸登陆时,美军约4万多人的主力部队仍然在北方防御英军可能发起的反攻。
【1812-1815年北美英军的普遍着装】
白宫和国会都烧了喜欢并经常下令放火的是科克伦,攻入华盛顿以及在华盛顿放火的并不是科克伦,而是英军的另一位将领——罗伯特·罗斯少将。
考虑到直接下令在各地纵火是有损职业军人的形象,科克伦给罗伯特·罗斯少将等部下灌输的逻辑是:由于美军在攻占加拿大约克(就是现在的多伦多)时不仅放火烧毁了大量建筑物,而且还纵容军队进行了全城劫掠,所以必须予以对等报复。
【1814年8月英军登陆后进展顺利】
说回罗伯特·罗斯少将,他在登陆后的总兵力约为3500多陆军以及前来增援的1000多名水兵,重点是没有炮兵和骑兵,无法攻坚和野战。按照罗伯特·罗斯后来的说法是,他原本并无进攻华盛顿的计划,因为这点兵力太少了,也没有重炮攻坚,而且按照当时已经收到的情报,驻守华盛顿的美军规模大概会在6000-7000人以上。
直到罗伯特·罗斯行军至距离华盛顿不到25公里时,他才改变了主意:驻守华盛顿的美军确实很多,至少8000多人,但却以缺乏训练的民兵为主。而且听到英军距离不远的消息后,这些民兵已经开始陆续溃逃。于是罗伯特·罗斯留下一部分兵力在华盛顿外围警戒,他自己带领约2000多名英军开始进攻,结果很顺利就进了城。
有多顺利呢?1814年8月24日中午,英军发起了一波试探性的冲锋,结果剩余的大部分美国民兵就溃逃了,罗伯特·罗斯以阵亡1名士兵、受伤6名士兵的代价就攻入了华盛顿。
【1814年8月24日:英军开进华盛顿】
至于放火烧毁白宫(当时不叫白宫,而叫总统大楼或者总统大厦)、国会大楼(就是现在的国会山),事后罗伯特·罗斯也进行了辩解:他的计划是有秩序地接受美军投降,但在英军打着停战旗入城时,少数坚持抵抗的美国民兵突然向英军开枪,罗伯特·罗斯倒没有中弹,但是他的马和两名随从却被打死了,于是罗伯特·罗斯下了两道命令——放火烧毁部分政府建筑、但禁止士兵掳掠民居。
英军放火是从国会山开始的,由于当时的国会山建筑以石料为主,所以英军颇费了一番周折才把大火烧起来——借助了旁边的图书馆,那里有3000多卷的图书。然后英军沿着现在的宾夕法尼亚大道来到不远处的白宫时,这次很快就顺利放火烧了起来。至于财政部等地方的大火,是因为英军原本想在那里得到一些财物,没想到一无所获,所以心生懊恼后也放了一把火。
放火这种事情只有不开这个头,否则所谓的只烧政府建筑、不抢民居注定会是一句空话。英军进入华盛顿后仅数个小时,全城的大火都烧了起来;英军走后,全城只有邮局没有被烧。
【1814年8月24日当晚:英军焚烧国会和白宫,那时这些建筑并不是白色】
美国版神秘风暴英军对华盛顿的摧残和占领只持续了大约26个小时,因为他们遇到了神秘风暴。
从8月25日即英军占领华盛顿的第二天开始,华盛顿特区和周边地区就突然刮起了风暴,城内的英军因为风暴有了伤亡;港口的一些英舰也开始受到损害。
接到撤退命令后,罗伯特·罗斯少将立即带领英军向港口方向退去——在不久后的9月11日,这位英军少将在攻打巴尔的摩的战斗中阵亡了,当时他在骑马巡视战场时,被一名美军狙击手射中,最后重伤不治而亡。
【在整个1814年的多场战斗中,英美双方互有得失】
神秘风暴这种事情原本只有亚洲的日本版,即元朝在两次攻打日本的战役中,舰队都遭遇了飓风:第一次是公元1274年,元军仅有一半兵力撤回,伤亡惨重;第二次是公元1281年,元军再次遭遇飓风,而且这次飓风一直持续了4天,元军几乎全军覆没。
【发生1814年8月25日的飓风风暴】
而1814年华盛顿及周边这场突如其来的飓风,不仅浇灭了大部分建筑物的大火,而且随之而起的还有一股龙卷风暴,这次风暴可以同时轻松卷起2座大炮,然将它们抛出数米远,英军与美国民众均有死伤。所以从此以后,美国民间也有了风暴拯救美国的说法。
不过此战英军的胜利是非常明显的,在整个行动的11天里,能够以少量兵力深入美国内陆80多公里,击溃了数倍于己的美军,成功袭击和焚烧了美国的首都。而在前后的所有行动中,英军仅阵亡64人、受伤185人,对此英军总司令科克伦中将非常满意。
【从陆地到港口,英军受损严重】
战争后的心里话对于英国来说,只要能够破坏美国占领加拿大的企图,英国并不想跟美国继续纠缠下去——要纠缠就不会在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
在整个19世纪里,英国的战略重心永远在欧洲。为了早在18世纪就一直实践的离岸平衡策略,英国主要军事力量只能集中在欧洲,时刻警惕着法国、俄国以及当时的普鲁士;而英国的殖民及掠夺重心也不在北美,一直是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地区。
【影视剧对1814年英军放火焚烧美国白宫和国会的描述】
分别发生在1775年和1812年的两次战火,反而让英国和美国各自明白了一个经过战争充分检验的道理:英国不可能再继续殖民统治美国;美国也不可能在加拿大实现自己领土扩张的野心。
1814年12月24日,美国和英国外交官在比利时的根特签署和约,正式停战。在《根特条约》上签字的分别是英国时任海军元帅甘比尔、美国时任驻俄罗斯大使约翰·昆西·亚当斯,他们相互握手后的共同心声应该是:终于结束了这场索然无味、毫无收益的战争。
【美英双方签署《根特条约》】
由于那场神奇的飓风和暴雨,英军在1814年8月24日放得火、8月26日就全部熄灭了。返回华盛顿的议员们惊讶地发现,无论是白宫还是国会山,烧毁程度并不严重,经过评估后认为,修复会比新建要便宜得多。
所以在麦迪逊总统1814年末返回华盛顿后,一边在没有被焚烧的邮局办公,一边陆续做了两件事:1815年2月正式签署美英结束战争的《根特条约》;与国会达成重建华盛顿的共识,拨款50万美元,维修国会大厦(国会山)和总统大厦(白宫)等建筑。为了既好看,又能掩盖被火焚烧的痕迹,国会大厦和总统大厦等众多建筑,最终调整成了白色。
【现在白宫的另一侧】
结语美国领土扩张的进度条并不会因为这场战争平淡收场而结束,它唯一的收获是:既然向北面扩张不行,那就继续向西和向南吧。尽管美国从一诞生就是一个拥有海权理念的国家,却仍然坚持陆权先行,实现了从东海岸一直打通到西海岸、成为既是太平洋国家又是大西洋国家。
【阿拉斯加州】
前面聊到的阿拉斯加、夏威夷群岛都是在1959年分别成为美国的第49和50个州,但实际上阿拉斯加地区是在1867年从俄国手中购买、夏威夷群岛则是在1898年直接武力吞并,1959年这两个地区的建州,只是给它们一个迟来的名分而已。
【夏威夷州】
从来都没有所谓的温和型殖民主义或者帝国主义,这一点根本无法洗白甚至美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有的观点认为1812-1815年美国与英国的战争是美国的第二次独立战争,其实很无聊。
战争的起因是美国向北边的英国另一片殖民地(加拿大地区)扩张,战争的结束以美国向北扩张的企图失败,这跟美国独立有什么关系?而且也没听说哪个国家在30多年内连续独立两次的。
这场以华盛顿被占领、白宫和国会山被放火焚烧为结局的战争,中性的叫法可以是1812年战争,但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美英战争。
【1815年开始美国加快了西进扩张,那是印第安原住民的噩梦】
如果你是英国,通过这场战争反而会嫌弃美国,认为它还是一个停留在荒蛮时代的国家:1816年美国要求英国归还战争中俘虏的美国奴隶,英国方面的回应是1807年英国就出台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所以不承认奴隶是私有财产,他们已经被就地释放了。
在40多年后爆发的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4月-1865年4月)中,英国的这种嫌弃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成为英国没有趁火打劫、落井下石的重要理由之一。
【美国西部的印第安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