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难度有多大?行军速度为什么能这么快?

长江有大中 2024-04-14 01:44:10

行军并不是体育运动。

红军一天也没有走30公里路这么回事,怎么算都算不出来“30公里”这个数字来。

以红一方面军为例,行军总长是1.25万公里,耗时接近两年730天,平均每天行进17公里左右,这个在超长途行军中已经是天花板一样的记录了,一般人干不出这样的猛事儿。

真正让长征成为“人类军事史奇迹”的,是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超越人类当时最高水平的组织度。

这个组织度远超当时世界最先进军队的水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更是所向披靡、震古烁今,可以说长征结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这支军队一定会取得最终胜利。

这种组织度不要说当时的蒋军,地球上就没有第二个,包括苏联红军也不行。你让大清洗之前的苏军跑去徒步走二万五千里,一样会崩溃、逃散,即使是今天的解放军恐怕都很难办到这种事情,更不要说当时的工农红军还得面对围追堵截,还得一边作战一边行军。

所以说,红军长征恐怕就是人类历史唯一的一次了:人类社会刚好到了一个十分微妙的时代,既有可能出现这么高的组织度,又还没有懒病入骨,还有不少人有着绝境逼出来的潜力。于是才有了大规模军队成建制徒步行军两万多公里而不崩溃的奇迹,这些条件以后都很难凑齐了。以后要么高组织度机械化行军,要么也不用搞这么大纵深的战略转移。

随后,八路军、新四军时期,以红军完成长征的骨干为基础,建立了大面积的敌后根据地。这些根据地都是远离中央的,有些甚至与中央彻底失去了联系,然而在面对日军强大军事压力和各种拉拢诱惑的现实下,这些甚至好几个月跟中央失去联系、没有人员往来的根据地,没有一个成建制叛变投敌的,也没有一个自立山头的,保持了与中央的高度一致,这是红军时期就打下的组织度基础;

紧接着,解放战争中,以红军为基础、在抗战中得到了国际化视野的解放军,在战略战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依靠着强大的组织度,才能使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而不必像国民党军那么呆板。国民党军战术说到底不过是一句“结硬寨、打呆仗”,另一面是高层领导直接插手基层战术指挥,“机枪往西边挪一挪”这种笑话式指挥,这是组织度过低的表现,部队撒不出去、收不回来。而解放军凭借着从红军开始打下基础的高组织度,则可以随时把部队撒出去,要用的时候才能收回来,这样才敢采用“围点打援”、“迂回穿插”这种大胆的战术;

后来在建国以后立刻就能同时展开“四场战争”,即抗美援朝、与蒋军残部在东南沿海对峙、全国性剿匪作战、进军西藏。一边出国跟世界最强大军事大国开打,一边国内三个方向出击,这没有一大群红军时期就打下基础、抗战中具备了国际视野、解放战争中精炼纯熟的中、高级指挥官,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

因此,长征带给中国军队的最大财富就是高组织度,这种超高组织度本身是一笔丰厚的遗产。1955年授衔中有一个说法叫“红军不下校”,意思是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指挥员最低军衔不得低于少校,就是对这种宝贵财富的尊重和继承。

所以,长征跟体育运动“更高、更快、更强”不是一码事,不是撒腿跑就完了的,而是更多在心理和智力上的比拼,体力要猛这个不算啥,组织度超高才是正事儿。

这个是夹金山口,就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中的那个雪山。

这是翻越山口的路,红圈内就是红军当年走的骡马道,蓝色标记是按照机枪、步枪射界特点布置的阻截阵地和射击路线,可见要想封锁这条骡马道其实是很容易的事情,要想翻过夹金山,首先就是要出动先头部队夺取占领山口,排除可能的堵截。

如果没有超高的组织度,这个事情是办不了的。至少在四个方向可以形成交叉火力封锁,在3~5个地方可以埋伏反冲击部队,而且这个地方最高海拔高达4200米,上、下山路途总共高达数十公里,必然有大量人员出现急性高原反应,途中必须要安排收容和食宿。要想突破夹金山口,势必要按照先头部队——后勤先遣队——作战部队——辎重部队——指挥机关——后勤主力——殿后部队的序列依次通过,等待殿后部队上山以后,最后撤离先头部队。

哪怕组织过一次春游,就知道这么一场指挥意味着什么:如果是一群小学生,那就是一场灾难;如果是高组织度的军队,那才有可能完成。

夹金山这个地方风景特别的壮观,建议去看一看。

长跑运动员一般是有庞大的保障团队的,在看不见的地方有后勤、教练、助教、队医等等人员保障他一个人去取得优异成绩。而军队是一个组织,是没办法比较谁“更辛苦”的。

打个比方,是你一个打工人更辛苦,还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更辛苦?这个没法说,公司老板可能很轻松,他名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却有可能马上倒闭了,公司的打工人跟公司本身没办法比谁更辛苦。

至于你说红军士兵个人,那肯定是比长跑运动员辛苦多了。

他除了每天得走十几公里路,还得打仗,还必须要具有高度自觉性,必须要动脑子,必须要完成战术动作,要负重持枪,这不是长跑运动员能比的。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