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7月4日紫禁城保和殿,光绪望着殿内参加殿试的众学子,心里百感交集,大厦将倾,连他这个皇帝都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人真的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吗?
光绪看了眼主考官呈递上来的殿试卷宗,又把卷宗呈到了慈禧太后面前,慈禧太后看着卷宗先是摇了摇头,接着眼前一亮,御笔一勾,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就此产生了,他就是刘春霖。
刘春霖
刘春霖的考状元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戏剧性,他原本不是殿试第一名,最后却阴差阳错成了状元。中状元之后,刘春霖尚未来得及大显身手,清朝就灭亡了,他顶着名存实亡的“状元”名号,在战乱不断的民国受到了怎样的待遇呢?
刘春霖,1872年出生于直隶省肃宁县(今河北肃宁),自幼家贫,父母忙于生计,只能将年幼的他寄养到乡下的伯父家。
伯父是私塾先生,整日将刘春霖带在身边亲自教诲,他生性聪慧,四五岁时就能认字读书,八岁时就能品评实事,成为了乡亲们眼中的“天才”。刘父得知此事,觉得不能埋没了儿子的才华,就把他送进了私塾。
刘春霖十分珍惜这珍贵的学习机会,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卷不离手,成绩也非常优异,经常考第一名,就连私塾里的先生都说他有“状元命”。从结果来看,先生可谓一语中的,但当时刘家所有人都认为刘春霖考状元简直是痴人说梦,因为发生了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情。
刘春霖带着全家人的希冀去报名考试,结果得知他根本没有考试资格。原来他的父亲曾担任皂隶(旧时衙门里的差役),母亲给富人家做奴仆,他们一家都属于当时最卑贱的“下九流”,根据科举制规定,这种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资格参加考试。
十年寒窗,满腹经纶,难道要就此埋没吗?纵然他万般不甘心,个人力量也无法与朝廷制度抗衡,心灰意冷之下,刘春霖甚至有了自杀的念头。
父母也是非常难过,因为自己的身份毁了儿子的前程,他们到处托人帮助,终于找到了弥补的办法。
刘春霖
有一位乡绅愿意做刘春霖的担保人,让他进入保定莲池书院学习。莲池书院又被称为"直隶书院",是由清朝名臣李卫创建的,曾经培养出多位名士大家,进入莲池书院,就等于一只脚踏上了仕途。
刘春霖在莲池书院埋头苦读,眨眼间过了十年,这时他已经32岁,如果放到现在那可算得上“高龄考生”了,但在当时,六七十岁考科举的都大有人在。
1904年,刘春霖在科举考试中过关斩将,顺利冲到了殿试环节,他偷偷望着高高在上的皇帝和太后心潮澎湃,能否扬名就在今日。殿试结束后并没有立即公布结果,刘春霖又焦灼地等了两日,终于等来了状元喜报。
慈禧
刘春霖喜极而泣,此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差点和“状元”失之交臂。原来他只是殿试第二名,第一名叫朱汝珍,慈禧太后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就非常不喜欢,“朱”是明朝国姓,“珍”字又让她联想到了极度讨厌的珍妃,这还不算,朱汝珍还和康有为、梁启超是同乡,真是条条都踩中了慈禧的雷区,所以慈禧在查看殿试卷宗时连连摇头。
当慈禧看到“刘春霖”这个名字时眼前忽然一亮,当时很多地方都遭遇了大旱灾,朝廷正为此头痛不已,春霖降临,万物复苏,意味着旱灾将会得到缓解,清王朝也将焕发出新生机,慈禧一时间心情大悦,朱笔一勾,就这样刘春霖成了状元。
状元及第后,刘春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感情生活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中状元没多久,刘春霖的原配夫人就去世了,为他说亲的人很快就踏破了门槛,其中不乏达官显贵,据说深得慈禧宠爱的容龄公主也相中了他,还托了他的老师杨士骧说媒。
如果娶了这位慈禧跟前的红人,刘春霖的仕途必然一帆风顺,况且容龄公主曾留学法国,德才兼备,配新科状元绰绰有余,可是没想到刘春霖竟然拒绝了,理由是“公主尊贵,生所不及”,说白了就是不敢高攀,容龄公主不死心又多次找人说和,可惜都没成功。
拒绝容龄公主后,刘春霖和一位出身官宦家的张姓小姐结了亲,这位张小姐还是他的崇拜者,原来刘春霖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当时有“大楷学真卿,小楷学春霖”的说法,可见其书法造诣多高,张小姐经常在家临摹刘春霖的字帖,昼夜不休,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刘春霖的书法
某日张府来了一个自称“刘春霖”的人,张父好吃好喝地款待,末了还替女儿求了一份墨宝,没想到张小姐看到字迹,立马断定这个人只是骗吃骗喝的冒牌货,张父派人一查果然如此。
不久后张父托人说亲,希望能把女儿嫁给刘春霖,刘春霖早就听说过这位张小姐的贤名,两人一见钟情,最后喜结连理,才子配佳人,一度传为佳话。
洋务运动以后,清朝经常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刘春霖中状元没多久,就被派遣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在那里他学习了很多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在认真了解了“民主共和”和“君主立宪”这两种政治制度后,刘春霖成了忠实的立宪派,这次留学经历也为他此后跌宕起伏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3年后留学归来,刘春霖被任命为资政院议员,资政院是光绪皇帝仿照西方体制建立的立法机构,作用是为立宪服务,刘春霖接触过西学,自觉担任这个职位再合适不过了。
可惜没多久现实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刘春霖发现资政院议员毫无实权,什么事都决定不了,但他依旧认认真真对待手中的权力。比如湖南巡抚想要发行国债,摄政王载沣都已经同意了,刘春霖却认为此举于国于民百害而无一利,坚定地投了反对票。
载沣没想到居然有人敢跟他唱反调,直接威胁刘春霖“不要多管闲事”,他却毫无惧意,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态度。
载沣
刘春霖此后又陆续担任过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等职务,就在他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颁发了一份退位诏书,清朝就此灭亡。
刘春霖是皇帝钦点的状元,立誓忠君报国,如今君也没了,国也没了,他又该何去何从?刘春霖陷入到迷茫中,每日赋闲在家,只能靠写字下棋排解心中的苦闷。
1914年刘府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位客人自称受袁世凯大总统的委托,来请刘春霖到新政府任职,两人在书房内密聊半日,不久后刘春霖就走马上任,成了总统府的一名内史,主要负责一些文字编纂工作。这虽然是个闲职,但刘春霖顶着“状元”名号,到底让袁世凯高看一眼,平日经常把他叫到身边问话。
袁世凯
有一天,袁世凯突然问刘春霖了不了解农事,刘家世代农耕,刘春霖立马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袁世凯问他:“想不想到农场试验场办公?”
原来袁世凯当政后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农场管理人才,他正为此发愁,没想到身边就有一位隐藏的农业人才,就这样刘春霖成了农业试验场场长。
刘春霖到了农场以后,立即着手建设农业学习所,面向全国招募致力于农业发展的学生,又聘请了专业的老师任教,这些举措也促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国内的传播,在刘春霖任职期间,国内的粮食产量有了显著提升。
刘春霖非常感念袁世凯的“知遇之恩”,以至于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面对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刘春霖毅然站到老袁的身后,还以“大清遗老”的身份四处奔走,争取更多支持。不过最后他还是认清了袁世凯的嘴脸,幡然醒悟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必然不会成功。
袁世凯倒台后,1917年6月又发生了张勋复辟事件,刘春霖再次联络了大批清朝旧寮,一起为复辟站台,他还翻出了压箱底的清廷旧官服,披挂上身跑到太和殿跪到溥仪脚下高呼“万岁”。
刘春霖拥护帝制,说到底还是放不下他的“状元”情结,他的“状元”是封建皇帝钦点的,帝制取消了,状元也就不复存在,他这一生最璀璨的荣耀也就成了虚无。
复辟闹剧结束后,刘春霖也冷静下来,他意识到历史的车轮已经把封建帝制碾得粉碎,一切试图恢复帝制的努力都是徒劳,他又陷入迷茫中,索性辞去官职归隐田园。
回乡归隐后,刘春霖发现家乡有很多贫苦人家的孩子,他们本该坐在学堂里读书,但是因为贫穷只能干杂活补贴家用。
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时刻,正需要知识青年力挽狂澜,如果孩子们都不读书,国家还有什么希望?想到此,刘春霖立即拿出半生积蓄设立学堂,亲自担任学堂先生,免费教授学生。
课堂上除了教授传统文化,刘春霖更重视西学教育,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也是他从自己的留学经历中悟出来的。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溥仪急需拉拢一批清王朝的忠实追随者给自己造势,他首先想到了当年的状元郎刘春霖,于是立即派人请他出山。此时刘春霖已经年近花甲,早已经没了年轻时的热情,他婉言谢绝了溥仪的邀请,表示自己年事已高,恐不能胜任。
溥仪想不明白,上一次复辟帝制时他还跪到自己脚边泪流满面,表示要为大清鞠躬尽瘁,怎么现在却要拒绝他。
溥仪又找到刘春霖的朝中旧友郑孝胥前去游说,郑孝胥自认为和刘春霖是至交,拍胸脯保证完成任务,上门拜访前,他还托人重金购买了刘春霖最爱喝的茶叶,见面后只字不提到伪满政府任职的事。
溥仪
两人从品茶聊到下棋,又从下棋聊到书法,聊到最后郑孝胥话锋一转:“刘兄满腹经纶,真的忍心就此埋没吗?你我同属朝廷旧臣,何不继续为大清效力?”
刘春霖脸色一变,严肃地回答说:“郑兄若是来叙旧,刘某扫榻相迎,若是替人当说客,恕刘某不奉陪了。”郑孝胥不死心继续游说,最后被刘春霖连人带礼物轰了出去。溥仪也没想到他态度这么坚决,只好作罢。
郑孝胥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占领北京,很多日本人都来北京开设店铺,其中有个车行商人,素来仰慕中国文化,听说刘春霖的小楷自成一绝,就备下重金上门求字。
刘春霖弄清对方来意后,断然拒绝了车行老板的要求。车行老板以为他嫌钱少,又拿出几根金条,得意洋洋地说:“一个字一根金条!我不信你能拒绝。”
没想到刘春霖冷笑一声:“刘某说了绝不给日本人题字,凭你多少金条我也不会答应。”他亲眼目睹了日军残害中国无辜百姓,作为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怎么能跟这些侵略者同流合污?
1940年,汪伪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这是个由日本控制的汉奸机构,“委员会”的头号汉奸王揖唐邀请刘春霖前来任职,刘春霖不但拒绝了,还大骂对方是大汉奸。
王揖唐恼羞成怒,在日本人面前添油加醋地哭诉刘春霖不识好歹,撺掇日军闯入刘家,抢走了府内珍藏的各种字画书籍文物。刘春霖视这些东西为生命,被洗劫一空后悲愤交加,大病了一场。
王揖唐
此后,刘春霖又多次拒绝了日本人的任职邀请,1944年自觉命不久矣,他把儿孙叫到床前,留下遗言说:“我去世后,字画可以留存、可以焚毁也可以送人,但是绝不可以落到日本人手里。”
说完就让儿孙出去了,等到第二日家人送饭来的时候,才发现床上的刘春霖早就没了呼吸。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科举状元,怀揣着“不辱国、不媚外”的民族气节,走完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此题材应改编为电视剧,让人们不要忘了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