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农村,粮食就是货币,能换很多东西,你经历过吗?

逸风吹三农 2024-11-17 04:21:13

“酱豆,咸菜,咸蒜瓣子,咸辣菜,豆腐乳,广椒酱,都拿薯片子换咸菜……。”

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卖咸菜小贩的吆喝声,这种吆喝声很好听,就像唱歌一样,内容也远不止这些,由于过去的时间长了,剩下的我也忘了。就像吆喝词里面表述的那样,那个时候的人吃咸菜大部分时候都是不用钱的,而是用薯片子(也就是红薯干)换的。

农村集市

那些年我们用粮食“货币”换过的东西

最早的粮食“货币”红薯干。 为什么是红薯干呢?因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产量最高的农作物就是红薯了,小麦和玉米由于品种不行和没化肥的原因产量比较低,交完公粮和提留后剩不下多少了。因此红薯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主粮,小麦和玉米反而只是补充。当时那句“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就是很好的证明。红薯虽然产量高,但是容易变质,为了能更好的保存红薯,当时的人们会把生红薯加工成薄片晒成红薯干保存,所以那时候人们家里粮食最多的就是红薯干,由于当时人们获得现金的途经并不多,很多人家里其实就没有现金,所以需要买东西的时候只能用粮食去换。用小麦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用红薯干了。当时用红薯干换咸菜、豆腐等东西,反正只要双方愿意,几乎什么都能换,但我记得换的最多的还是咸菜。

接替出现的是玉米。 后来随着农作物良种和化肥的出现,小米、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产量高了很多,为了能种出更多的小麦和玉米,于是红薯的种植面积少了很多,红薯干的产量也就不多了,于是换东西粮食就变成了玉米,我记得那时候人们用玉米换土豆,换苹果、桔子,当然也用它换咸菜。

后来小麦也加入了粮食“货币”的行列。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去打工成了主流,人们手里的钱多了起来,就算地里的粮食不够吃,人们也不怕了,他们可以用钱去买。因此小麦也不是什么“贵重”的粮食了。到了夏季西瓜上市的时候,小麦也正好刚收获,人们会用小麦换西瓜吃,一换十几个的场景至今还不时出现在回忆中。小麦除了换西瓜外,还换馒头,我记得三年前好像还换。

另外豆子在当时只用它换豆腐,芝麻只用它换香油。

以前开着这车换西瓜的很多

那时候粮食就是货币的原因

在货币没有出现时的上古时代,人们都是以物易物的,就算是货币出现后,以物易物也被保留到最近几年才消失。那么,如今几千年过去了,为什么以物易物的传统还能保留那么长时间呢?我想是下面2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个原因是没钱。就拿上世纪七十年代来说,那时候我们还没有进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不好,能挣到钱的机会不多,真有急需用钱的时候就把攒的鸡蛋,养的家畜卖掉才能换点钱,平时手里几乎是没钱的,这有限的钱是要放着用到刀刃上的。所以想吃咸菜就只能用红薯干去换了。

第二个原因是手里没钱,但粮食多。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化肥和粮种的使用,粮食产量高了起来,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但是想把粮食变成钱也不容易,因为那时候没下乡收粮食的,想卖粮食还得用架子车拉到城里的收购站才能卖掉,既麻烦又费劲,再加上大部分人也不舍得卖,怕碰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所以,为了省下手里有限的现钱,就只能用小麦、玉米、大豆去换西瓜、土豆、馒头、豆腐等食品了。

农村集市

超市多起来以后,粮食再也不是货币了

也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的,大概是2010年前后,我们这出现了第一家超市,里面各种水果、蔬菜、馒头都有,后来超市越开越多,就连农村的集市上开的都有,人们这个时候也有钱了,就算是不种地,光用钱买粮食也能生活,所以人们在想吃水果蔬菜的时候就直接去超市买了,那些下乡做用粮食换水果等生活物资的人,生意大不如前,慢慢的也就没人干了,于是粮食这种特殊的货币也就停止“流通”了。

总之,粮食之所以能成为特殊的货币,最大的原因是没钱,如果有足够的钱花,谁也不会用粮食这种花起来麻烦的货币,再加上后来去超市买东西方便了,“粮食货币”也就成了历史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