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24日,应东欧七国与蒙古国的邀请,彭老总率领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了上述国家。
历时一个半月,彭老总亲眼看到了东欧各国人民生活水平,心情颇为沉重。
事实上,在五六十年代,东欧国家政治上都出现了动荡,当时我们受邀出国访问,本来心里有一杆秤,下意识的认为他们国家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工作出现了问题。
可没想到的是,当彭老总率团亲自到东欧参观后,才发现真实情况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一五六十年代,东欧国家政治上动荡不安,苏联在这方面采取了强硬的姿态应对,虽然动荡暂时平息,但是东欧各国对苏联仍然很紧张。
苏联对这种情况其实也有心无力,无奈之下,他们通过东欧各国请中国出面斡旋,对外展现一下中国仍然同苏联“亲如兄弟”的关系。
当时,东欧各国欣然同意,他们也需要中国出面,希望中国能给予他们支持,顺便帮助他们稳定一下国内的民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苏联同中国的关系也很紧张,但还没有到后来关系破裂的程度。
毛主席那时仍然主张团结一致,同苏联搞好关系,所以在彭老总出国之前,毛主席还特意跟他强调:
“要团结还是得有一个“头”,这个“头”还得是苏联⋯⋯”
在毛主席的心目中,这项工作做得好的还得是彭老总出面才行。
也的确如毛主席所预料的那样,彭老总是最合适的人选。
因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缘故,东欧各国对彭老总的到来十分欢迎,几乎每到一地,彭老总都会受到当地百姓热烈的欢迎,众人争相目睹他的风采,并且还高喊:
“英雄!中国!英雄!彭德怀!”
彭老总历来一贯主张低调谦逊,对这一切显得很不适应,他对许多东欧国家的一些领导人说:
“不要喊我英雄,受欢迎的不应该是我,应该是那些在战场上献出生命和鲜血的我的同志们,应该是这些同志的母亲、妻子和他们的亲人。”
当时,彭老总虽然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了要团结,但也指出了中苏之间存在的分歧,尽管推诚置腹的谈话,也赢得了东欧国家的好感,但也有不少人劝彭老总:
“是不是多从正面谈?不要涉及苏联的是非,不然会火上加油。”
彭老总摇摇头:
“早晚也得说,我们不能叫兄弟国家感到中国人是傻帽,日后又奇怪我们怎么突然变了调!”
东欧各国在接待彭老总一行,也拿出了很高规格的标准,不过彭老总并不在意这些,他很注重参观东欧各国的农业、工业的建设发展。
诚然,东欧各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短板,可他们民众的生活水平却要好不少,这与大伙出国之前所设想的完全不同。
要知道此次彭老总出国时,正值国内困难时候,各方面物资供应都很困难,老百姓吃不饱饭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所以众人都很好奇,既然大家生活都这么好了,为什么社会还会动荡呢?
彭老总也陷入了深思。
二彭老总率领代表团在东欧各国,除了受邀参观军事基地外,最主要的就是当地考察工业、农业建设。
当时,代表团在东欧各地农村参观,发现那儿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住着连排的小别墅,有的村庄花草弥漫,活像是一个大花园,大部分的农家甚至还有汽车、摩托车甚至农用车。
彭老总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到当地村庄去,但那儿家家户户几乎都这样,也难免让人怀疑,是东道主故意布局,所以彭老总后来也学聪明了,他故意不按照计划随意去一些村庄,以察看当地居民的真实生活情况。
不仅如此,彭老总还会专门随机挑一两个农户,敲门进去,询问家里的情况,甚至不顾主人家怪异的目光,坚持要看看人家家里的粮仓里面有没有粮食,还要看人家的衣柜,看看人家穿什么衣服。
据当时随团的开国大校、时任国防部办公厅外事处处长朱开印回忆:
“彭德怀到每处都像查债的一样,了解得很仔细:人口、耕地、种籽、肥料、收入、床上、柜子、厨房、仓库……”
彭老总还会询问当地百姓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当地百姓告诉他,他们那儿家家户户不仅丰衣足食,甚至每年还有那么几天携妻带子去风景区游玩儿。
听到这里,彭老总也忍不住感慨:
“可以了!很可以了!”
彭老总甚至有好几次指着村庄激动地对大家说:
“共产主义在哪里呢?就在这里!”
也因为彭老总在国际上享有巨大的声望,当地百姓对他也是发自内心的爱戴,并且还自发的赠送了许多小礼物,比如茶壶、纽扣、小帽等等,后来搜拢起来一看,发现能装一辆大卡车。
虽然彭老总有言在先,要求把这些礼物都收好带回去,但因为代表团是坐飞机来的,光是茶壶就有一箩筐,实在没办法带,只好作罢。
再见东欧各国领导人时,彭老总曾深有感触的对他们说:
“我们来,看到你们取得的成就、革命和建设给你们的人民带来的幸福,比我们原来想象的大,大得多,你们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整个考察调研过程中,彭老总的心情始终很沉重,他想到了我们当时国内的情况,顿时愁容满面,随行的朱开印大校还关切的问彭老总:
“老总啊,您是不是生病了?”
彭老总回答说:
“是啊,我病了,病得不轻呢!朱开印,我得了大病,叫‘恐惧病’。我担心中国老百姓打我们扁担啊!”
不过,有一点让代表团最不能理解,既然当地的百姓生活已经这么好,为什么还会出现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大家到底是在闹什么呢?
代表团也是后来才知道,当时东欧各国民众生活上虽然还算不错,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之所以出现动荡局面,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挑唆加上政策上的失误以及历史上人们对俄国人的反感情绪所导致的。。
三彭老总率领代表团一行抵达东德,受到了时任主席的乌布利希的热烈欢迎,他带着代表团考察了东西柏林分界线。
当时,乌布利希跟代表团介绍了西德的情况:
“对面的西德在拼命搞福利社会,想以此炫耀他们制度的“优越”。最近,他们提出一个指标,要把每个西德人年均肉食消费量提高到80公斤,这对东德政府是个不小的挑战,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
“最近我感到很欣慰!”
乌布利希随即话锋一转,向彭老总提出了请求:
“我从报纸上知道,贵国在粮食和肉类的生产上取得特大丰收,有大量节余。亲爱的元帅同志,您能否向贵国政府转达我们的意见,就是希望你们能帮助我们在肉食品供应上也接近西德的这个水平?”
乌布利希一句话,令当时在场的中国人无不汗颜。
对于我们的情况,彭老总可以说是深有体会,他早在1958年12月底就曾在湖南考察过当地实际情况。,所见所闻让他触目惊心。
在平江县参观工农业生产展览馆时,彭老总惊奇的发现,上面的农业生产数字竟然是颠倒公布的,把生产较好的1957年的产量公布为1958年的,而把1958年产量稍次的,公布为1957年的。
时隔多年以后,彭老总回忆起当时场景还十分感慨:
“如此造假,真令人害怕!”
乌布利希也只是从报纸上看到了我们“大丰收”的情况,却并不知道其中的内情。
彭老总听到乌布利希的请求,也是好一阵沉默,片刻后他才缓慢地严肃地回答道:
“主席同志,因为我不分管国民经济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事情不太了解。但据我前不久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的调查,各地报纸宣传都有很多假话,我们的粮食和肉类不是很多,而是很缺。这是实话,绝没有拒绝帮助你们的意思。回去后我将向我们的中央反映您的要求,也希望您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尽管彭老总以极大的毅力压抑住内心的情绪波动,但在事后回到宾馆后,还是没有忍得住。他把朱开印叫来问他:
“老朱,我问你,你一年吃多少肉?”
朱开印楞了一下:
“我也没算过啊?”
“有没有80公斤?”
彭老总目光灼灼的望着朱开印。
朱开印也只是苦笑着摇摇头:
“天呀,80公斤?要撑死我呀!”
“唉!”
彭老总摇摇头,无奈的说:
“要是我们的老百姓知道人家要我们帮助他们每年吃上80公斤肉,不知道要作何感想!”
听到两人谈话,在一旁的王树声大将也十分感慨:
“唉,我们吹得太过分了!今天听乌布利希对我们的赞扬,我这心里真不是滋味!”
代表团中有一位随行的工作人员发表了一番自己的感慨:“我们中国人生活虽然艰苦,但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政治热情,冲天的革命干劲。这说明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有无比的威力。”
“啪!”
彭老总把上衣随手丢在一旁的沙发上,很不以为然的说道:
“是呀,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好啊,他们苦惯了,穷惯了!”
正摇头叹息着,彭老总突然话锋一转:
“什么政治思想工作好?应该想想了,我们的工作哪些方面不好,对不对得起中国的老百姓?”
在场的众人一瞬间都安静下来,静静地听彭老总说。
“现在这种竞争,不仅仅是东德和西德,东欧和西欧,而是东方和西方。人家吃80公斤的肉,你吃20公斤,吃10年、8年还可以,日久了,你什么政治思想工作也填不满他的肚子,拴不住他的心哟!何况,我们三个月不知肉味的老百姓还多得很哩!”
总而言之,东欧一行,带给彭老总的震撼还是非常大的,至少是在老百姓生活上,在当时我们同他们是有不小差距的,这让彭老总非常痛心。
时至今日,中国人均每年肉食摄入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标准,甚至还远远超过科学规定的膳食标准,再也不用为吃肉发愁,回想起当年彭老总痛心疾首,让人忍不住心生敬意。
参考资料:
一、《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滕叙兖/著;
二、揭秘:彭德怀曾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7次发言反映问题——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这本书写得很好,算比较敢说的了,有机会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