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常说,中国人是不爱读书的民族。但实际上,中国人并不缺乏阅读,尤其是不缺乏阅读的数量。古代人穷经皓首,以“读书人”自称,经书翻了一遍又一遍,现代人“一目十行”,网文小说一部接一部。
他们的问题只在于——阅读的内容与目的。古代阅读,大多只为做官,属于“功利化”阅读;今人阅读,要么只看与自己工作技能相关的书籍,这既是“专业化”阅读,又是“功利化”阅读;要么是看一些无关痛痒的“娱乐化”阅读。
然而,无论是“专业化”阅读,还是“功利化”和“娱乐化”阅读,都不是阅读的本初目的,这三种阅读都有一个共同的反义词:通识阅读。读书的初衷与本义,从来不是“功成名就”,也不是“娱乐消遣”,而是“让人更成为人”,这就是通识阅读的核心。
通识阅读是西方教育的一个核心,美国还曾掀起过一场全美通识教育改革。近些年来,通识阅读的理念传入中国,得到很多人的青睐与支持。但总的来说,大多数国人对“通识阅读”还知之甚少,更没有能力去践行“通识阅读”。因此,重新认识与理解通识阅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至关重要。总结下来,通识阅读之于现代人,有以下四个重要价值:
-1-
打破专业壁垒,以“常识”立身现代社会
我们的教育从高中开始文理分科,大学又进入更加专业化的分科体系,工作后更是无暇阅读更广泛的书籍,这种被“定型”的读书方式导致我们在很多领域“常识高度匮乏”。
梁启超说“书宜杂读”,他曾在一封家书中对儿子梁思成告诫道:“思成所学太专向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
常识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至关重要,它看起来普通,却极为稀缺。常识缺乏的社会,往往充斥着愚昧无知与低水平的争辩,往小了说,常识缺乏导致了网络舆论的鸡同鸭讲,同时“一言不合就戾气满屏”的现象也是由于大众缺乏共同的常识基础;往大了说,一个社会的常识观念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我们是否拥有法治、民主、自由的生活,都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法治、民主、自由的常识。
-2-
打破功利迷障,以“软实力”应对时代剧变
很多人往往有这样一个认知错误:“一技在手,终身不愁。”这在古代社会可能是现实,但在多元、多变的现代社会,则十分危险。
裁员潮、失业潮下,多少有技能的人也无安身之所,尤其是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时代剧变的当下,很多工作技能瞬间可能过时、淘汰,甚至一整个行业都会覆没消失。
这样的时代下,真正决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是他的底层能力,包括常识、逻辑、认知、思考力等等,而这种“软实力”,正是通识阅读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3-
打破思维黑洞,以“洞察力”理解复杂世界
当今社会,“思维”是一个热词,各种培养与训练高阶思维的书籍、课程层出不穷。逻辑与思维固然重要,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通识阅读的支撑,思维只会成为一个无底的黑洞。
通识阅读能够为各种思维模型提供最充足的养料,它就像一座仓库,只有以通识链接思维,我们才能真正提升思考力与洞察力,真正拥有综观视野,理解眼前复杂的社会与世界。
-4-
打破无知之洞,以“通识”成为更完整的人
柏拉图著名的“洞穴隐喻”,揭示了人在囚笼之下可怕的无知与恐惧。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又何尝不是一个更大的洞穴囚笼?人从来到社会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是一个完整、健全的人,他可能被权力所迷信、被谎言所蒙蔽,被形形色色不同的群体、利益、肤色、价值所扭曲了大脑。
人阅读的目的,就是打破这些无形的枷锁与迷障,使人重归于人,使人从残缺重归健全、完整,而通识阅读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此。
很多事物因重要而稀缺,也因稀缺而重要,通识阅读之于当下的我们就是如此。无论是孩子、还是正在学习的学生,抑或是成人、中年乃至老人,通识阅读都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必经选择。然而,通识阅读如此庞杂,社会上又缺少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这让通识阅读成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