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家5代人住日军炮楼58年,因墙体太厚,耗费20年才通上暖气

秋春来看世界 2024-11-07 15:30:33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沧口街道的马路边,有一幢三层高的圆柱形房子。

如果没人告诉你的话,你绝对想不到,这竟然是一所日寇于1938年修建的炮楼。

让人更想不到的是,这座炮楼在解放后被改为民居,它见证了一家五代人长达半个多世纪酸甜苦辣的生活。

人丁兴旺:

1948年,孙从孝出生在李沧区的一个普通家庭。

孙父在电力部门上班,孙从孝是长子。

他出生之后,父母把爷爷奶奶也接来一起生活,一家五口人挤在单位分给他们家的一间仅有20平的职工宿舍里。

可是随着弟弟妹妹们的出生,家里的空间就变得更加狭小了,孙家虽然人丁兴旺,可是却苦于无立锥之地。

孙父向单位提出了自己的困难,但鉴于当时孙家已经有十多口人,单位里并没有现成的大面积宿舍,于是便把单位名下李沧区的一幢小楼分给了他们家。

这小楼在永安路39号,原是1938年日寇侵占山东的时候修建的炮楼,解放后一直都作为电力单位的食堂。

这炮楼的结构,想必看过抗战电影的人都知道,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是一个圆形的空间,墙壁四周有射击孔,仅此而已。

炮楼里没有隔开的房间,没有卫生间,也没有用铁栅栏围起来的窗户,四周的墙壁因为食堂的常年烟火气而被熏得漆黑一片。

楼梯更是十分狭窄,上下仅容一人通过,地板上也是到处塌陷。

通风环境倒是不错,可夏天虽然凉快,冬天必定寒冷难耐。

尽管炮楼有着不少的不尽人意之处,可是在上世纪60年代,对于一个城市里的普通大家庭来说,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1962年,14岁的孙从孝跟着家人一起搬进了炮楼。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一家先后五代人,竟然会在这里生活整整58年。

自力更生:

等一家人住进去之后,才发现了更大的问题。

因为这座炮楼并不是用砖头砌成的,而是用大石头垒成的,因此墙体最薄的地方,厚度竟然也超过了70公分。

这也就意味着,暖气管道无法穿墙而过,冬天取暖成了大问题。

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既然条件艰苦,孙家人就决定全家动手,自力更生了。

在孙父的带领下,孙从孝帮忙凿开了坚实的楼板,引进了下水通道,家里这才喝上了自来水。

一楼地板塌陷的地方,弟弟妹妹们就自己捡砖头慢慢地垫了起来。

孙父买来铁栅栏、窗框和玻璃,装在射击孔上做成了窗户,然后把墙壁也都刷白了。

在满足通风和采光的情况下,多余的射击孔也都被堵上了。

到了冬天,孙家全家人就挤在面积仅有8平方的3楼瞭望室里睡觉,

因为瞭望室的墙上有不少用来挂衣服的铁钩,他们所睡的床铺,就是用粗铁丝挂住铁钩支起来的吊铺。

在房间的中央生着一个小炉子,白天用来烧水做饭,晚上用来取暖,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全家人睡觉都是开着房门的。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两年过去,16岁的孙从孝初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去青岛国棉八厂做了一名保卫干事。

第一次领到工资,孙从孝的心别提有多激动了,但他并没有拿工资去买点好吃的,或是给自己买件新衣服。

身为家里的老大,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钱存起来,用来慢慢改善家里的住房环境。

苦尽甘来:

此后,他在3楼隔出了一房一厅。

这样到了冬天的时候,母亲带着妹妹们住在里屋,父亲则带着他和弟弟们住在外屋。

紧接着,他又找来工人帮忙,把一楼的公厕改造一新。

1975年,27岁的孙从孝和纺织厂女工魏爱琴结婚了,婚后便有了一子一女。

当时他们俩工资加起来也就70多块钱,除开家庭的日常开销,剩下的盈余也就不多了。

但一想到还要攒钱修房子,两口子过日子就特别节俭,整个冬天能吃400斤大白菜,衣服袜子破了也是反复缝补。

时间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孙从孝的弟弟妹妹们也都长大成人参加工作,搬离了炮楼。

根据孙从孝的工龄,国棉八厂也分了一套20平的小房子给他,但他和妻子却一直生活在炮楼里,留下来照顾父母。

不久,青岛开始实行“房改”政策。

因为孙家只有三代六口人了,所以孙父用3000块钱加上自己的工龄折算,购置了炮楼的一楼。

更令人高兴的是,在相关部门的关心下,工人师傅透过炮楼墙体上的枪眼,终于凿开了暖气孔。

孙家从此过上了暖冬,可谓苦尽甘来。

岁月变迁:

又过去了10多年,孙从孝的父母已经去世,子女也都已长大,成家立业。

到了2015年, 当年单位分给孙从孝的小房子拆迁,他分到了50万元拆迁款。

孙从孝和妻子一合计,用拆迁款在李沧区环湾大道买了一套带电梯的新房子。

交房的那天,魏爱琴走进新家,看着套房、厨房、卫生间错落有致,忍不住热泪盈眶。

突然之间离开居住了半个多世纪的炮楼,孙从孝心里不禁生起一股依依不舍的复杂情感。

搬进去时,他还是一个半大的孩子,离开之时,他却已经成了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

他的少年、青春、新婚等等所有的幸福时光,都是在那栋简陋的炮楼里度过的,这里记载了他人生岁月变迁的酸甜苦辣。

住进了新房之后,身为党员的老两口参加了街道组织的百姓惠民宣讲团。

于是,孙从孝把炮楼的家改造成自己的宣讲室,以及和老邻居们聚会的活动室。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孙从孝由衷地说道:

改革开放40年,全国老百姓的日子都越过越好了,他家在炮楼生活半个世纪的岁月变迁,就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缩影。

结语:

如今,孙从孝老两口都已经退休了,他们也有了更多的休闲时光。

为此,老两口趁身体还健康,便经常出门旅游,他们去过祖国很多的风景名胜区,也去过国外旅游胜地。

但当他们归来的时候,还是会第一时间回到炮楼,和街坊邻里讲讲见闻,拉拉家常,更是在炮楼里寻找那些无比温馨和快乐的往昔。

参考资料:

青岛新闻网:《他在炮楼住了50多年,如今搬进小洋房》

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青岛“特殊”居民楼,原系日本炮楼!男主人见证五代人生活点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