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熬会”这个词,现在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过时了?
告诉你,现在有个新词叫做“医保涨费”。
想象一下,你每个月辛辛苦苦挣的那点工资,一转眼就被医保涨费给刮走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真的。
01
从9月份开始,全国各地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征缴了。
2025年,居民医保个人最低缴费标准将升至400元,加上财政补助,总共要1070元。
就在26号,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
通知里说,2024年各级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居民医保参保缴费补助力度,同时居民个人缴费增幅适当降低。
这意味着,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分别较上年增加30元和2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70元和400元。
这可是自2016年以来,个人缴费新增标准首次低于财政补助标准。
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居民医保筹资涉及近10亿人的“钱包”,这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大问题。
政策制定者们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充分考虑了医疗费用上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群众收入增速放缓等因素。
在财政补助与去年持平的同时,降低了个人缴费增幅,尽可能回应参保人少涨一点的期盼。
02
但是,为什么居民医保费要年年涨呢?
这个问题,国家医保局在政策解读中给出了答案。
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医疗消费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合理提高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标准是巩固提升待遇水平和确保制度平稳运行的客观需要。
说白了,就是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和居民医保待遇提高较快,这两方面造成了近年来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支出压力不断加大。
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少涨”或是“停涨”呢?
答案是,这将进一步加剧基金的收支缺口。
近年来我国居民医保基金呈现出一种“紧平衡”状态。
2023年,居民医保基金收入10569.71亿元,支出10457.65亿元,当期结存112.06亿元,累计结存7663.7亿元。
这种状态最主要的原因是医疗费用上涨速度太快,远远超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03
那么,如何减少缴费“痛感”呢?
首先,要增加参保人的获得感。
今年的《通知》再次明确要求稳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增强大病保险精准保障能力、加强居民医保生育医疗费用保障。
具体措施包括:
继续巩固住院保障水平,政策范围内基金支付比例稳定在70%左右;
居民医保叠加大病保险的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达到当地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
将参保居民在门诊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产前检查相关医疗费用纳入门诊保障等。
此外,为了增加农村居民的参保获得感,《通知》还提出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确保2024年底前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及时纳入医保结算范围,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医购药。
还有一个减少缴费“痛感”的举措是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范围扩大到近亲属。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可用于支付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近亲属参加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近亲属,也可以在报销医疗费用时,使用关联的职工医保参保人的个人账户来结算。
在言叔看来,医保涨费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虽然我们不能让医保费用停止增长,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措施,让参保人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减轻他们的缴费压力。
这就像是在“熬会”中寻找到的那一点点乐趣,虽然不多,但至少能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至于太过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