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遗孀返台,74师老兵坐满20桌,陈毅当年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野史记录 2023-12-18 16:15:03

1960年,新中国已经成立十余年,解放战争也已经过去多年,张灵甫更是在新中国成立前2年多就已经死了。时间可以冲淡的东西太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是如此,甚至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痕迹都会被彻底抹除。

但在这一年,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返回台湾时,却发生一件非常令人意外的事情。她要回台湾的消息传到台湾以后,立刻就受到原74师的老兵们重视,他们迅速集结到一起,筹办一次宴席,要给王玉龄接风洗尘。

宴席当天,王玉龄盛装出席,她比谁都清楚,这些74师的老兵们之所以如此热情的对他,是因为张灵甫的原因,也是因为74师的原因。出席此次宴席的老兵们坐满了整整20桌,他们无不对王玉龄十分尊敬,纷纷起立敬酒,口中也一口一个“师娘”的叫着。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74师师长张灵甫已经死了,当年的74师也已经没了。74师的老兵们依然能够自发的聚集一处,热情宴请张灵甫遗孀,这样的凝聚力可谓惊人。这样的场面也从侧面反映出,陈毅当年的担忧绝非是杞人忧天啊!

陈毅的担忧

粟裕善于打“神仙仗”,所以华野以少胜多的案例很多,而且都是经典。但华野的战损比高也是不争的事实,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伤亡人数高达60余万,是东野伤亡数20余万的三倍之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国民党将山东等地视为重点进攻目标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国民党军大兵压境,兵锋直指华野,对华野的后方根据地破坏非常大。因此,华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又频繁与敌交战,导致战损大、补给难,补充兵源困难的问题愈发尖锐。

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兵源,部队越打越少,即便能打胜仗,队伍也迟早要被消耗光。在这种情况下,陈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华野危难之时站出来,将吸收敌军俘虏为解放战士当成解决兵源匮乏问题的重要手段。

华野开始了打胜仗抓俘虏,再对俘虏进行教育,吸收为解放战士。但解放军当时对待俘虏的政策是宽松的,愿意留下的留下当解放战士,立下战功可以升职,绝对不会受到歧视。不愿意留下的给路费回家,绝不强求。

但在孟良崮战役中,74师被全歼以后,陈毅却特事特办,下令凡是74师的俘虏一律不许放走(重伤员除外)。陈毅为什么要这么做?与孟良崮战役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有关,这也是导致陈毅当年对74师战俘忧虑颇深的重要原因。

这件事发生在孟良崮战役刚刚获胜的时间段,当时解放军打败74师以后,全军上下都为这次大胜而感到高兴时,打扫战场时却意外发现一个问题,敌军阵亡人数和俘虏人数不对劲儿,两个数字加在一起距离74师的兵力仍有很大差距,这意味着74师有大量官兵不知所踪了。

一场大胜以后,突然发现部分敌军失去踪迹,即便是身经百战的陈毅和粟裕,也有些不淡定了。如果这股敌军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机,突然发起奇袭,后果不堪设想。于是,粟裕立刻给各纵队下令,分别派人进山搜寻,务必要找到74师的残余力量!

陈毅和粟裕的担忧没有错,74师在孟良崮虽然战败,但当时确实没有全军覆没。他们仍然有7000余兵力尚存,藏身于孟良崮主峰与600高地间的一个巨大山洼之中。华野战士发现他们的时候,整整7000余人没有一人乱动乱发声,整个队伍寂静得仿佛不存在一般。

一支队伍的战斗力如何,只要看这支队伍的军纪和作战经验即可,而74师完全具备这两个要点。74师战后残余的7000人,无不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经过抗日战争的淬炼,又拥有极高的军事素养,即便在战败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令行禁止。

这支部队虽然没能逃过被俘的结局,但他们的表现却被陈毅和粟裕看在眼中,这样的军人绝对不能放走,否则这些人完全可以充当建军的骨干,只要给这些人足够的新兵和时间,一支全新的74师就会卷土重来。

最终,74师的这些战俘被分到各个华野纵队中接受教育改造,再融入解放军队伍成为解放战士。分配这些俘虏时,华野各个纵队对这些74师的战俘都很看好,希望能够多分到一些俘虏。

原因也很简单,解放军是一支拥有信仰的军队,更是人民的军队,将全军将士们凝聚在一起的是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他们围绕在毛主席这位伟大的战略家身边,组建成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但仅从战术层面来讲,解放军底层将士们的作战能力其实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

而国民党军队的官兵,在这方面就要好很多,他们的一个班长也懂得作战时应用合理的战术。许多国民党战俘接受改造以后,成为解放战士,在作战中将自己所知道的战术毫无保留的讲出来,解决了不少的困难。

也正因为如此,国民党军的俘虏在当时很“抢手”,华野凭借吸收战俘为解放战士的办法,确实极大的改善了华野因为战损过大和缺少兵源而造成的缺兵问题。

但在孟良崮战役以后,陈毅却对此产生了很大的担忧。因为解放战士的军事能力确实不弱,但意志远不如农民坚定,真正到了面对生死抉择之时,战斗力不如解放战士的农民兵永远冲锋在前,而那些平时表现不错的解放战士很可能会当逃兵,甚至临阵倒戈。

74师的老兵

陈毅的担忧不无道理,尤其是74师的俘虏,与其他部队的俘虏还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思想顽固,接受教育改造时不愿悔改,心中对74师的情感不断,老部队战友的凝聚力要远超其他部队。

未来在战场上,一旦战局陷入焦灼,或者战局处于不利的情况下,74师的俘虏们很有可能会重新聚集一处,登高一呼再举74师的大旗。这些情况在74师俘虏中属于普遍现象,若不是陈毅元帅慧眼如炬,一般人恐怕还难以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既反动又善于伪装。

称74师俘虏反动,是因为他们在接受改造时,难度比其他部队的俘虏要困难许多。最后,很可能还会改造失败。

其一,74师俘虏在原部队的待遇比较好,要远比其他部队的待遇优厚许多,因此国民党部队流传着一句话,宁可不当排长,也要去74师当大头兵;

其二,74师的凝聚力强。74师以前参加过抗日战争,官兵们一起上战场抵御过外敌。由于日军的战斗力也不弱,所以几乎每一战都要面对生死,活下来的人自然就成为可以托付生死的战友,所以他们的感情特殊;

其三,74师是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师之一,配备的是美式装备,单兵的军事素养又高。因此,他们这一次惨败于华野之手,心里一直不服气。

在这三个原因的作用下,74师俘虏面对改造时百般抵触,见到解放军吃的饭觉得难以下咽,口口声声宣称怀念原来的部队,不仅没接受改造,反而总是牢骚不断。而且,当解放军战士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他们总是顶撞,认为解放军趁夜偷袭才获胜,如果白天面对面打,他们根本不会输等言论。

从74师俘虏的表现,就能轻易看出他们的内心究竟有多么不甘心。即便是解放军中无往不利的“诉苦”教育方式,对他们也无效,因为74师的俘虏们在原来的部队待遇实在太好,对张灵甫也非常认可,不认为自己有苦可诉。

其实,74师官兵的这样表现不是个例,抗美援朝期间被俘发美国兵,在面对“诉苦”教育时也是如此,毕竟他们卷入战争期间,每天还是能够吃饱喝足,甚至在圣诞节还能在前线吃到烧鹅。

但也不是所有的74师俘虏都当面把内心的想法表现出来,很多74师俘虏选择伪装自己,将内心的不服气全部隐藏起来,假装自己已经接受改造。在这一群体之中,有一个排长颇具代表性,他叫王金友,建国后在部队中担任运输连排长。

从王金友的排长身份来看,他在我军已经站稳了脚跟,待遇也不会差,从没有人发现他有什么异常表现。但他后来突发心脏病去世,整理遗物时被人发现随身携带的一张证书,那是一张张灵甫曾经签发给他的证书,他将证书一直带在身上,可见对张灵甫和74师一直念念不忘。

这种思念在没有任何波澜的年代,自然可以视为是一种怀念方式,但若在战争年代,74师的大旗只要重新高举,谁都无法保证王金友不会马上思变。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早在当年“七月分兵”时,就曾经出现过解放战士趁机叛逃的情况。经过调查以后,当时带头叛逃的逃兵中,74师的老兵占据了大多数。后来这些逃兵聚集一处,以曾经的74师榴弹炮营为基础,还重建了74师。

尽管这支部队远没有当年的74师战斗力强,但这支部队的重建,也足可以证明74师的顽强。若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距离74师被歼灭的时间近,那么,金友的举动就可以证明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而张灵甫遗孀时隔多年后返台,依然能够自发聚集众多74师老兵,则完全可以证明,陈毅元帅当年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

78 阅读:32951
评论列表
  • 2023-12-19 10:41

    不要发这种无聊的话题了,七十四师己经全军覆没,那来的二十桌?要有也是张灵甫的故旧。

    笨笨 回复:
    孟良崮不是74师全部兵力,后方还有一个团。
    缶告我们 回复: 笨笨
    那一个团组成新74军,在官塘又跟我军打了一场
  • 玫瑰 15
    2023-12-19 11:17

    老将军的思维,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

  • 2023-12-19 14:23

    胡编乱造[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