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建造一座人民大会堂”的想法,毛主席在解放之前就有了,那还是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毛主席看到延安杨家岭的中央礼堂有些简陋,十分乐观地对同志们说:“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要建一个万人大会堂!”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被从大陆清除出去,然后又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个五年计划,暂时没精力考虑建设大礼堂的事情。
到了1958年初,兴建一座“万人大礼堂”的设想才重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这年7月,北京市规划局专门派人去莫斯科考察,研究建造大礼堂的经验和可行性。
这年8月,在北戴河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与会人员同意了在北京建一批重大建筑工程,迎接建国10周年的方案。
工程名单包括: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这十大公共建筑,后来被归纳为“十大建筑”或“十大工程”。
毛主席周总理亲自考察人民大会堂建设方案
实际负责这些重大工程建设的是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万里,而且建造时间很紧,要求在1959年国庆节之前全部竣工,堪称史诗级难度。
而且,人民大会堂的方案酝酿了很久,直到1958年10月,周总理才亲自审查了北京市规划局专家组、北京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系的3份设计方案,最终敲定了北京市规划局专家组提交的17万平方米方案。
这个方案已经相当接近我们今天看到的人民大会堂,特别是中间大顶上以红星五角大灯为中心,四周似花瓣放射,呈现出葵花向太阳、繁星满天拱月般的灯光效果,堪称绚丽夺目。
在施工之前,毛主席还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共同查看了根据设计方案建造的缩小版人民大会堂模型,对此表示满意。
为了配合人民大会堂的建造,一共拆迁了近4000间房屋,684户居民和67个单位,但人们的积极性很高,拆迁工作提前完成,使大会堂于1958年10月28日如期动工。
施工现场
在人民大会堂的建造过程中,涌现了多支著名的青年工人队伍,其中就包括全国闻名的“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和“李瑞环木工青年突击队”。
由于施工时间紧,任务重,而且质量要求极高,施工队伍接到的都是一些如同天方夜谭一样的任务,当时李瑞环带领的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木工青年突击队”就经常突破人们的想象创造奇迹。
比如他们为了保障其他装修队伍的工作不会因下雨而受到影响,曾经要在8天内制作一段200米长的屋顶外檐模板。
而要按时完成这段模板,按照当时的施工条件,要把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木材搬到工地对面的故宫大院去“放大样”。
所谓放大样就是在制作复杂物件时,先将图纸上的小样等比例放大,绘制到一张几平方米甚至更大的木板上,再依葫芦画瓢干活,据说,这是当年木工的祖师爷鲁班流传下来的方法,一代代木匠师傅照样画葫芦地沿用了几千年。
李瑞环木工突击队的著名照片
但这么一来时间肯定是少不了,如果想不放大样直接上马,掌握三角、几何、代数这些高中以上的数学知识,也有可能推算出来。
当时在北京业余建筑学院深造的李瑞环听了以后心底一凉,但还是咬咬牙,决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搞一次技术革新。
当然也有不少人劝告他,这是国家重点工程,若是出点差错非同小可,但李瑞环还是通过自己创制的9种简易计算表和“土公式”,一举解决了这个难题,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这一任务。
这段事迹后来被拍摄成一部叫做《青年鲁班》的电影,里面的主人公“李三辈”的原型就是李瑞环。
后来,他带领的木工队伍又承担了铺设大会堂宴会厅品花地板的任务,他们研究出新式“推车式”地板刨,使原来要45天工期完成的工作只用8天半时间就完成了。
木工施工
凭借着在业余进修中学习到的知识和实践中的积累,解放前连小学都没念完的李瑞环竟然还出了一本《木工简易计算法修订第二版》,一度成为全国木工界的畅销书。
除了李瑞环之外,还有一位青年钢筋工张百发的事迹更是轰动一时,他曾经带着自己班组300多人奋战9昼夜,完成了过去一个半月的工作,使得工地上掀起了“学百发、赶百发”竞赛活动,张百发也成为闻名全国的青年劳模。
不仅是人民大会堂工程,整个五十年代的后半期,张百发带领着工人们先后转战八大学院、友谊宾馆、工人体育场等地,在小半个北京城的建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再后来,李瑞环和张百万凭借着在人民大会堂施工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受知于万里,并陆续步入政界担任了中层干部,人称万里麾下的“哼哈二将”。
更巧的是,两个人一见面问起家乡,竟然还是隔壁村的,多年后,已经担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张百发回忆起自己在人民大会堂工地上和李瑞环“并肩作战”的经过时饶有兴致地说道:
“关系?我们的关系太长了,同一年进三建公司当学徒工,他是木匠,我是钢筋工,都是16岁,从一个家乡宝坻县出来的。我住的村,后来划给了香河县,与李瑞环住的村相隔十几里路。”
当年工地上的张百发
他俩的起点都不高,都是小学也没念完,完全靠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了上万名建筑工人中的佼佼者。
出名以后二人都没有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认识到了自己在知识上的短板,因此开始认真学习,并且还带动了其他一些工友们学习。
还在参加人民大会堂建设之前,张百发和李瑞环都去报名了北京建工学院的函授班,那时念函授是一阵风,报名的不少,真念下来的不多。
等到考上了才知道,干活不算苦,学习是真苦,对于连加减乘除也没学过的建筑工人来说,复杂的公式几乎是天书。
他们平时工作忙,白天加班加点干活,晚上还要补习文化知识,很多人因为吃不了苦后来放弃了,只有李瑞环坚持下来拿到了文凭。
李瑞环几十年一直学习不辍
李瑞环是劳模,还是木工突击队长,不能脱产,所谓劳模,那必须是干得多,拿得少,吃苦多,休息少,白天争创产量,晚上要从颐和园那边骑自行车去上课,学习的时间只能从休息时间里去挤。
有时候工友们都休息了他还在看书备考,为了不影响别人睡觉,李瑞环只好从宿舍里走出来,到路灯底下去学习。
在路灯下面看书,夏天还好办,除了蚊子比较烦人,其他不算什么,到了冬天,北京的大冬天那是天寒地冻,李瑞环只好穿上棉袄、大头鞋,戴上口罩继续看书,真正是寒暑不辍。
等看完书,李瑞环躺在床上也不敢太早睡着,他总是把书里比较难的知识点放在脑子里,翻来覆去地想,生怕自己早睡着了。
即使是后来做了领导,李瑞环有很多的讲话、文章的提纲也基本都是躺在床上想出来的,只不过,他的讲话一般都是深入浅出,简单生动,听起来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仔细一想却又蕴含着朴实无华的哲学道理。
如图
李瑞环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涯时说,自己连初中都没念过,因为文化底子太差,他从初中到大学的课程,所有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的,“补课”一连补了几十年。
不蒸馒头争口气,因为去建工学院深造学习是组织上选中他给的机会,李瑞环丝毫没有松懈。有的人嫉妒他,还拿他学习当着缺点来提,觉得念书会耽误了工作,他就是顶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硬是坚持下来了。
等李瑞环拿到了建工学院的函授大专文凭,本来并驾齐驱的张百发却落伍了,他直到70年代才拿下人民大学函授学院的文凭。
作为领路人和伯乐的万里虽然对二人都是非常欣赏,但也看出他们将来的成就毕竟有高下,他曾经故意拿此事批评张百发说:你学习不如李瑞环。
其实这话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激励,遇到困难从不服输的张百发意外地没有吭声,因为他打心底里服气。
多年后的张百发
张百发虽然傲气,但不是狂,遇到李瑞环这样肯吃苦又有天赋的全能选手,他没办法不服。
李瑞环记性非常好,凡是记到心里的东西都能过目不忘,到后来,甚至能够基本背诵60多万字的《简明哲学词典》,令旁人自愧不如。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李瑞环边实践边学习,在工友们中间自然而然地生出了领袖般的气质。
张百发总结说:“他同我一样,(从前)未念过书,但他学习比我好,是学毛著的积极分子,他总结,讲话都胜人一筹,谁不服气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