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还原医疗成本,将节约的医保资金补贴医院,推动医疗改革
——参加民盟第十届民生论坛作业
在民盟中央第四届“民生论坛”上,我曾提交了题为《建议以大幅度降药价为切入点,推进医疗改革》的论文。该文分析了“看病贵”形成的原因,包括药价畸高、医疗辅材太贵、过度医疗及医生“收红包”导致医疗成本过高等。同时,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包括彻底解决“一药多名”;核算药品及医疗辅材成本,确保合理的价格;让药品生产企业通过物流公司向医院和药店直接配送;全面落实“零差价”;大型设备检查收支与医院利益剥离;通过包括吊销医生职业资质等措施,防范医生“收红包”等。
应该说,我的这些建议已部分得到落实或正在得到落实。2016年4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明确表示,“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采取措施,攻克难关,要把‘药价’作为突破口。”李总理还强调,要推动药品价格信息公开,使药价“透明化”。“这个问题不能再只是‘研究研究’了,要加快推进!”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还十分具体地要求“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推行从生产到流通和从流通到医疗机构各开一次发票的‘两票制’,使中间环节加价透明化。”
国务院的一系列举措,目的就在于大力挤压目前医疗成本中的“水分”,尽量还原真实的医疗成本,不仅有利于解决“看病贵”的矛盾,还能有效预防涉医、涉药腐败。
为实现这一目标,推进医疗改革,我再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两票制”对遏制涉药腐败意义重大,有必要尽快全面推行效果更为有效的“一票制”
“两票制”在全国实施,主要是压缩药企一路行贿的空间。仅以医生所拿“回扣”为例,《央视调查6家大型医院:医生回扣占药价30%-40%》一文曾披露,药房工作人员称“最少要给30个点给她,没给30个点她不愿意给你搞,一般是给我们药店20个点”。也就是说,医生与药店拿走了药价的至少一半。
此前用于医生“回扣”或以学术推广费、参会劳务费等名目变相行贿专家、医生的资金,分散于各级经销商的销售费用当中。实现“两票制”后,仅有的一家分销商,用于医生“回扣”的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不能过大,这就逼得上市公司销售费用开始暴涨,占销售比大到惊人的地步。
媒体曾报道,2017年,有11家上市医药企业的销售费用超过10亿元人民币。有53家上市医药公司的销售费用占比超过了30%,有8家甚至超过了50%。其中,海特生物、舒泰神、龙津药业的销售费用占比超过了60%。
近期,花费650万美元将女儿买进斯坦福大学一事,令步长制药备受关注。媒体发现,步长制药2017年销售费82.87亿元,销售费用率59.77%,而研发费用仅5.52亿元,是销售费用的十五分之一。
因为很多药品不允许做广告,那么销售费用基本上是用于“行贿”了。而上市公司需要较为透明的信息披露,销售费用过大就有损于企业形象。那么,在不使“黑钱”就无法销售的药品市场,就只能将销售费用层层分解,此前由流通企业(医药公司)在账面上分摊大部分,生产企业销售费用不是很多。但实行“两票制”后,销售费用大增。以灵康药业为例,2018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了890%,令人瞠目结舌。
随着“两票制”的全面落实,反腐机构如果循着销售费用去向,在全国范围内搞一次涉及药品行贿受贿行为的专项整治,对于打击涉医、涉药腐败,进而遏制“高药价”,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此外,还应该尽快推行“一票制”。推行“一票制”后,因为不再需要经销商,流通成本大大降低;不再需要医药代表,腐败成本大大减少。在政府集中采购之后,由药品生产企业通过物流公司直接向医院供货,这就能将与腐败如影随形的巨量“销售费用”打回原形,药品及医疗辅材价格将大幅度下降,医疗成本将大幅度降低。
二、总结“4+7”带量采购经验,适时将范围推广至全国
药品集中采购“4+7模式”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去年年底,国内药企正大天晴通过降价96%,拿下了“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乙肝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分散片的中标权。阿斯利康公司的吉非替尼,肺癌靶向药,降价75%!而包括恩替卡韦在内竞标成功25个品种(3个原研药,其余均为国产仿制药),采购价同比平均降幅高达52%。
基于“4+7”带量采购模式的成功实践,建议近期将谈判信息供其它地区分享,随后可由国家医疗保障局通过价格谈判,或实施集中招标采购。如果全国集中带量采购,因为采购量更大,生产成本就会更低,即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挤压药品价格中的“水分”,降低药价的目的。
三、尽快开展药品成本价格调查,以杜绝胡乱定价行为
中国药品“虚价”不但吞噬了大量的医保资金,还腐蚀了广大干部和医务工作者,甚至带来抗菌素泛滥。中国药品“虚价”到什么程度?患者支付价格高于出厂价十倍属于正常范围,高出百倍的也不值得惊讶。
而特别影响政府形象的,是政府集中采购也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2016年底,央视曾报道“那些用于心脑血管、抗感染等疾病治疗的常用药品,上海市药品中标价一般是市场批发价的5倍左右,最高的超过了10倍”。
这种奇怪现象,无疑与“零差价”有关。药品作为特殊商品,采购、使用单位与费用最终承担者分离,价格再高也不需要采购者承担,因此漠不关心。而医院即使仅从单位利益出发,也更青睐“天价药”,因为药价越高,医院从药品销售中得到的利益就越大。
目前推行的所谓“零差价”,其实还是医院依照药品消费总金额的一定比例,得到政府相应的补贴。而政府用于补贴的资金,就来源于采购环节的“差价”。如上海市以5倍中标价采购,医药公司会在扣除加价新增的税费后,将余下部分的绝大部分返还给上海市政府某机构,再通过这个机构补贴医院。
中国因为没有《反暴利法》,药品定价已经乱了章法,一些“天价药”更是高到令人咋舌的地步。而治理“高药价”最为有效的办法,无疑是在取消“一药多名”之后,对药品生产成本进行调查。
正在征求意见的《药品管理法修订草案》也明确规定,国家对药品价格进行监测,必要时开展成本价格调查,加强药品价格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药品价格违法行为,维护药品价格秩序。
由于中国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且绝大多数都是仿制药,实施成本调查难度不大。因为药品必须严格按照《药典》规定的成分进行生产,所有生产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应该是大致相当,因此调查这些药品的成本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如果摸清了药品成本并能向社会公布,“天价药”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在群众的监督下,就能够制定出一个合乎情理的药品最高价格。
一旦对药品及医疗辅材的成本进行调查,并辅以“一票制”和国家医保局主导的集中采购,药品及医疗辅材总体价格降幅一定会大大高于此前“4+7”带量采购模式下的“平均降幅52%”,甚至能达到降幅八至九成的效果。这样就挤干了药品及医疗辅材中的水分,医生不再有“回扣”,药品使用量也会大大下降。两项合计,患者药品及辅材总体支出甚至会下降九成。
药品及医疗辅材总体支出大幅度下降,会让医疗成本相应下降,将节省下大量的医保资金,但医院的收益也会因此而大幅度下降,无疑会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
如何解决医院生存问题?政府可以以医院此前的收入为基础,因为药价及医疗辅材大幅度下跌而带来的损失,由节省下来的医保资金补偿。同时,对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也应该将医院的利益剥离出去,以有效避免“过度医疗”。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的费用,则由节省下来的医保资金来补偿。
还原医疗成本,让节约的医保资金补贴医院,以此推动医疗改革,其实是正本清源,将此前处于灰色地带的“医疗成本”砍掉,让节省下来的钱用于发展医疗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