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益慰出生医学世家,在治疗肝胆、胃肠、甲状腺、小儿普外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曾参加过援藏医疗队、唐山抗震救灾等,是“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他手中的手术刀就像拥有魔法一样,能够精准地解决那些复杂的病症。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2005年的夏天,72岁的华益慰正准备从一场成功的手术中走出来,突然感到胃部一阵不适。
他的直觉告诉他,这绝不是普通的胃痛。
经过一系列检查,结果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他的心头——晚期胃癌。
这个消息把华益慰推到了手术台和病床之间的十字路口。
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将不再是从前那样掌控一切的感觉。
他开始接受一系列旨在阻止癌细胞扩散的治疗。
起初,做了全胃切除手术之后,手术很成功,但恢复过程却异常艰难。
没有了胃,食物无法正常消化,每一次进食都成了挑战。
食道与小肠直接相连,胆汁、肠液反流上来,喉咙像是被火烧过一般疼痛。
夜晚,华益慰只能半躺着才能稍微缓解一些痛苦,身体逐渐变得虚弱不堪。
曾经那个在手术室里指挥若定的身影,如今却被疾病折磨得皮包骨头。
之后,开始进行化疗,这是为了阻止癌细胞扩散的最后一搏。每次治疗后的副作用几乎让他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肚子像被棍子搅拌着疼,恶心呕吐接踵而至。每周两次,每月八次的化疗疗程,让华益慰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更糟糕的是,第二次手术失败了,肠吻合口漏导致腹腔内感染严重,生命垂危。
这些经历让华益慰深刻意识到癌症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过度治疗可能带来的后果。
即便如此,华益慰依旧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他把这次患病当作一次特殊的课程,不仅让自己学习到了更多关于癌症的知识,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案例为其他患者提供帮助。
他叮嘱医护人员记录下他的病情变化,为后来者积累宝贵的经验。
二、化疗之痛:过度治疗背后的反思即便他再怎么乐观,都让人无法忽视,化疗带来的副作用,身体里好像引爆了一颗炸弹,疼痛、恶心、呕吐接踵而至。
腹腔温度升高到41摄氏度,持续90分钟的加热疗法,等于是把他的内脏放在火上烤。
这种感觉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更别说每周两次,每月八次的频率了。
华益慰形容,每次化疗完都像是有一根棍子在肚子里搅动,这其中的痛苦让人难以想象。
一次次化疗,他的身体状况变得越来越差。
原本就因为全胃切除而变得脆弱的身体,现在更是雪上加霜。
华益慰发现,他的身体开始出现了回肠末段肠梗阻的症状,不得不再次进行手术。
手术之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可是手术的结果还是失败了,出现了肠吻合口漏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生命一度垂危。
他的妻子见他经历着频繁的化疗和手术,没有效果,做出猜想,如果当初不做那么多次的化疗,身体情况不必频繁经受考验,身体状况会不会好一些。
其实,华益慰也曾有过同样的想法。
这之后,他开始深刻反思自己过往的治病过程,是否存在着过度干预问题。
作为一名专业的外科医生,他深知医学进步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意识到,有时候过多的治疗反而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他开始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需要经历这样严酷的过程?
有没有更加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华益慰的反思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他还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即使是在病床上,他也坚持关心着医学的发展,叮嘱医护人员记录下自己身上发生的每一个细节。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案例,提醒同行们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更加人性化,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对于未来的医生和研究者来说,华益慰的经历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训——治疗癌症固然重要,但保护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尊严同样不容忽视。
三、捐赠遗体,支持医学研究2006年8月12日,当生命的烛光即将熄灭时,华益慰做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决定——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捐献遗体,不是一时冲动做出的决定,而是对医学事业最深沉的爱。
实际上,华益慰的家庭一直有着奉献社会的传统。
他的父母、岳父母四位老人都在去世后将遗体捐给了医院,成为“大体老师”。
这种家庭氛围深深地影响了华益慰,使他在生命的尽头也选择了同样的道路。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医学教育贡献最后一份力量,帮助年轻的医生们更快成长起来。
从得知自己患病的那一刻起,他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从手术台上的医生转变为病床上的病人,让他有机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患者的心理和身体需求。
他不仅将自己的病情详细记录下来,还特别叮嘱身边的医护人员,一定要把他的经历当作教训来学习。
另外,他还通过自己的治病过程,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治病一旦出现过度治疗,也有可能带来的危害,提倡面对疾病时采取人性化的治疗方法。
据他的同事回忆,华益慰在后来躺在病床上的日子里,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他会怎样面对癌症?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痛苦,保持生活质量。
于是,他开始与主任丁华野交流,分享自己对于治疗策略的看法。
他提到,有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彻底治愈”,反而会给病人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
在他看来,医疗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较量,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此外,他多次跟同事们讲,避免过度医疗的同时,一定要给予患者心理方面的支持。
在过往的工作过程中,他发现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关注的焦点是自己的病症,认为只要能够治好病,什么样的痛苦都可以接受,这其实是患者忽视自己的精神状态。
因此,他建议未来的医生们,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不仅要考虑病情本身,也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
在临终前,他曾特意把自己的学生们都喊过来,讲述了自己行医几十多年的感悟。
他直言不讳,当医生没有休息的机会,除非是身体顶不住了,才能停下来,否则要一直处于工作状态。
也是因为自己患病,华益慰还告诉大家,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自身健康。
总结华益慰的一生,是对“医者仁心”四个字最完美的诠释。
他不仅用精湛的技术挽救了无数生命,更以无私的精神为后来者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他的离去,让人们感到惋惜的同时,也激励着每一位从事医疗工作的人,继续前行,不断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
1.华益慰:值得患者托付生命的人——共产党员网
2.2006年8月31日——大众网——好军医华益慰——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