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不得不佩服,今年问界的节奏一波接一波,感觉根本没停过,势头实在是太猛了。
刚开年先是一份 月交付突破3万台、问界M9大定突破5万台的成绩单,让所有人都见识到了华为强大的号召力;
随后4月份新M5上市、5月份问界M7 Ultra全方位升级、7月份第40万辆新车下线,还有这个月上市的问界M7 Pro……摆明了是要铆足劲冲。
这台新车最大的亮点,一是24.98万元的起售价比问界M7 Ultra便宜了4万块之多;二是不依赖激光雷达的HUAWEI ADS基础版视觉融合智驾方案。
余承东一句“全民智驾时代来了”,可见要给友商上多大的压力。
那么,问界M7 Pro究竟为什么要采用这套智驾系统,真的只是因为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吗?不到25万的问界M7,又会对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先从智驾这个话题开始,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01. 智驾,新能源的金字招牌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个话题很火,说是近7成用户表示买车先看智驾能力。
公社的哔哔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面向新能源用户发起了一场小规模的投票。结果支持智驾的用户比例,甚至超过了70%……
根据调研结果,用户对智驾的三大核心诉求分别是减轻驾驶疲劳,占比高达82.01%;解放双手,占比50.62%;技术含量高,占比30.91%。
这也就意味着,大家对智驾的需求几乎仅次于三电。智驾俨然成了衡量新能源品牌技术能力的重要标准,某些时候甚至比智舱的需求还要靠前!
这也让那些智驾不够好用的新能源车,很容易被人打上“技术落后”的标签。
而华为,正是把智驾这块金字招牌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那个——
截止目前,华为智驾的总里程已经超过4.6亿公里,在云端用于学习训练的算力突破了5EFLOPS(每秒执行5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人工平均接管里程270km+,行业领先。
去年年底问界新M7上市的时候,余承东就给出了“智驾版占比60%、城区智驾选装率高达75%”的结论,可见用户对华为技术实力的认可。
那么,在取消激光雷达之后,问界M7 Pro的智驾水平究竟如何?
02. 华为视觉智驾,遥遥领先?
鉴于问界M7 Pro还没发布、信息没有完全公布,社长先叠个甲:文章里的观点都是根据工信部申报信息、官方宣传等等进行的合理猜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问界M7 Pro应该和智界S7 Pro一样,都是3颗毫米波雷达+10个高清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算法则是华为自研的视觉+雷达融合感知方案。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华为早在2013年左右就开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了,团队规模也迅速从一两百人膨胀到几千人,其中不乏名校相关专业的博士人才。
而从余承东微博的3张预热海报、以及隔壁智界S7 Pro的实测表现来看,这套不依赖激光雷达、也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智驾系统,很有可能会带来新的惊喜。
就比如在功能上,它的高速NCA在全国99.5%的高速、高架、快速路都能用,而且提供3挡“驾驶风格的激进程度”。
包括高速领航辅助里难度最高的场景——主动上下匝道,4月份智界S7发布会上给出的通过率还是96%,但目前华为已经通过每天3500万公里的云端学习训练提升到了99.2%,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华为智驾的博弈能力和“预判能力”。
再比如全网视频传遍了的华为主动安全能力,弹幕上全是“遥遥领先”。
这一点,能试到各家车企首发版本的汽车媒体,可能会更有发言权。
这套ADS基础版,在识别道路施工、锥桶等等还是很有一套的。面对施工2车道变1车道的路况,它会根据旁边车道后车的距离来决定是加速变道还是减速让行,而不是博弈失败就降级成ACC,或是提醒驾驶员接管。
再比如遇到强行加塞的车辆,它的刹车介入也比较早(但力度并不一定急),和老司机的操作很像。据说最新的版本已经能够规避“鬼探头”、黑夜场景等更高难度的操作,甚至连躲避小动物都不在话下。
再放一波智界S7的AEB生效范围,盲猜和问界M7 Pro也相差无几,供大家参考:
另外对于这种5米长、接近2米宽的大车来讲非常实用的自动泊车,华为的视觉融合方案也能识别包括未划线车位、草坪砖车位等非常规车位,能够支持160多种泊车场景。
除了比较常见的选择泊出方向、车头或车尾泊出、以及智驾泊入人驾泊出之外,面对比较复杂的断头路车位和窄车位,只要不是特别特别极限的,应该都能从容应对。
从整体的智驾能力来看,华为在视觉融合领域确实能称得上是“遥遥领先”。
而它和Ultra版本搭载的激光雷达方案相比,也只有两个区别:一是因为缺乏地图建模能力、没有MPA记忆泊车功能,只有AVP代客泊车;二是出于安全考虑,只提供高速NCA,没有城市NCA。
总结起来,就是Ultra版本更适合城市通勤,而视觉智驾主打长途出行。
从预售价格来看,两者之间有着4万元的差价,而且之前Ultra升级的配置很可能会在Pro上出现(CDC已经确认搭载了,不过不清楚是否需要选装)。
大胆猜测一下,问界M7 Pro很可能会借助华为的技术优势,填满智能、安全、科技、舒适、设计、驾控的“六边形”;也会凭借独一档的性价比,再次成为“爆款预定”。
03. 做大蛋糕,比分蛋糕更重要
24.98万元起的预售价格一出,很多人都下意识地认为:问界M7这次瞄准的对手,是同样24.98万元起售的理想L6。
确实,两台车同为中大型增程SUV,都主打舒适、安全、智能。更不用说面向家庭用户的品牌定位,以及你来我往争夺销量榜第一名的竞争关系了。
而且现在的新问界M7其实只有Ultra版在售,28.98万元的起售价要比L6高出不少。更低的起售价,确实有助于降低用户购车的门槛。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算了一笔账:
“理想L6上市后,保守估计抢走了问界M7一万台的市场。问界M7 Pro上市之后,肯定要找回这部分场子。到时候周榜花落谁家,还真不好说。”
但事实,却很有可能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去年年底问界M7销量疯狂上涨,但理想的月销量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而是呈现了和问界(尤其是问界M7)同增同降的趋势。
而且据我所知,理想和问界的用户需求虽然比较接近,但用户画像却大有不同。不严谨地类比一下,其实有点像苹果和华为手机用户之间的区别。
这也就意味着,并不是理想和问界拼了个“你死我活”,而是后发制人的问界把家用SUV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才分到了更多的蛋糕!
这种现象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里,其实已经屡见不鲜了。
特斯拉Model 3刚刚进入国内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它会抢走34C的市场,实则不然:特斯拉吸引到的很多都是增购用户,而不是34C这类“准刚需用户”。
今年爆火的小米SU7,也凭借一己之力再次带火了纯电轿跑市场。溢出的流量,也有不少转化给了极氪、智己这些同样追求驾控的品牌。
而无论是特斯拉、小米还是华为,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质:品牌号召力和粉丝购买力都非常强大。只要产品力足够强、或者特点足够鲜明,就永远不缺用户买单。
让更多的用户更早地体验到更好的产品,也成了这些品牌对新能源行业所作出的最大贡献。
04. 写在最后
从汽车媒体的视角来看,问界M7 Pro上市的时间点其实选得很有意思:
8月26日之前几乎没有太重磅的新车,也成功避开了8月30日的成都车展的流量稀释。
如果只是更换智驾方案、降价4万元这么简单,大概是不需要错峰发布的(毕竟要额外花一场发布会的钱,几千万就这么没了),现场很可能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总结问界M7 Pro,我可能不会选择“价格屠夫”、“性价比之王”这类的标签,而是选择余承东那句“开启全民智驾时代”——
特斯拉告诉大家“新能源车也可以这么玩”,小米告诉大家“专注可以把车造得这么好”,那华为就想告诉大家,“这就是科技改变生活的魅力”。
当初吹华为激光雷达,说特斯拉因为激光雷达贵才不用的那波华为吹子咋又吹上视觉智驾了?脸抽肿了吗?哦,华为没脸
华为发明了盘古,盘古开天了辟地,你说华为不强[得瑟]
我记得大嘴发布会上还内涵特斯拉智驾没有下限,原来没下限的是华为
整天把抄作业吹牛逼成谣谣领先,不要脸
智驾版相对普通版太贵了,差2万左右还可以
说实话,M7外观太老气,有点丑,如果不是贯穿灯带能给车子带来一点时尚感,真的没法看
恶心
这个PRO就是ADS2.0的阉割版ADSSE。 也就是华为的智障版了[鼓掌] 如苹果手机的MAX版与SE版,自品
先把外观做好
宗教家忽悠碰瓷破产早没人信,吹牛族工业垃圾穿帮难以卖出!
山寨车,模仿谁,某为自己心里清楚
手机销量去年第四季度第一名,后面突然断崖式垮了,是什么原因?
人的认识是基于技术的进步,打脸也不能阻挡华为的技术突破[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