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俘敌军官希望见张灵甫最后一面,皮定均同意:这种感情难能可贵

漫步史书 2023-10-09 17:36:52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以猛虎掏心的战术,将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从敌人整个兵团中切割出来,在孟良崮予以全歼。

整编七十四师也就此成为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中第一支覆灭的部队。

也因为这场战役过于经典,以至于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始终为人所津津乐道,甚至还有本专门的小说《红日》(小说首版于1957年,作者吴强本身就是华东野战军六纵宣传部长)。

甚至于师长张灵甫究竟是如何死的,还流传着多种版本的说法。

孟良崮战役从细节考究,打的并不容易,不仅仅是源于整编七十四师本身的强悍。更重要的是,粟裕在后来回忆录里曾强调过,当年整编七十四师并没有轻敌冒进,始终与侧翼的整编25师、整编83师靠的很近。

不管如何,整编七十四师的覆没,对于华野来讲,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孟良崮战役,歼灭整编七十四师32676人,毙伤敌13000余人,生俘敌19680人。

从一开始,我军就决定,对整编七十四师的俘虏一个不放,经过再教育改造后,补充进队伍中。

一次,华东野战军召开团级干部会议,陈老总在会上谈到了这件事,还批评了某部队未经请示,放走了被俘的整编七十四师一个团长、一个副团长:

“团级正精强力壮,反动有劲,最嚣张。一日纵敌,累及子孙。你怕一时疲劳、麻烦,更大的疲劳、麻烦还在后面等着你。”

华野后来制定了一个标准,在原有俘虏政策的原则上,采取两条特殊政策:

“一、所有被俘官兵提高一级待遇;二、俘虏不能自由地放,轻伤兵在内,一个不放。”

不管如何,改造整编七十四师的俘虏兵,从一开始就有很大问题。

张灵甫的遗体被抬下来以后,时任华野六纵副司令员的皮定均决定,拨出400大洋买一口棺材,安葬张灵甫,要知道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一方面是因为两个方面对立的情绪,电视剧《解放》中就有这样的情节体现;另外一方面,孟良崮战役并没有改变敌我双方态势,华东解放区依然面临严峻形势。

华野不仅仅是安葬了张灵甫,而且还在事后用广播播放了张灵甫的安葬地,希望他的家属来收尸。

当时,时任华野六纵政治部副主任的谢胜坤主持了张灵甫的葬礼仪式,张灵甫的尸身不仅被清洗干净,还给他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因为找不到国民党军的将官军服,所以给他换了一身解放军的军装。

可就在安葬张灵甫的时候,又出了意外的情况。

谢胜坤后来向上级报告:

“俘虏中的一个少将旅长和8个上校要求最后看一眼他们的师长张灵甫。”

皮定均听说情况后,在未经请示的情况下,同意了这一请求,还十分感慨的说了一句:

“这种感情难能可贵。”

就这种情况来看,张灵甫对下属显然很不错。

整编七十四师待遇好是出了名的,是从王耀武时期就立下的规矩。

王耀武为人八面玲珑,早年任补充一旅旅长师,就拿自己的钱给部队开支,这也是整编七十四师后来战斗力强悍的重要原因。

据给张灵甫当过准尉文书的胡立文回忆,张灵甫对士兵的训练很严格,要求每一个士兵都要严格掌握杀敌技巧,拼命学习战场生存本领,因为在战场上能力差一点就会送命,能力强一点也许就能保命。

胡立文早年是为了抗战参军,就是在74军(整编七十四师),那时张灵甫还只是51师153旅副旅长。刚参军的时候,因为写的一手好字,所以被调到了旅部,成了张灵甫的秘书。

刚参军那会儿,胡立文才16岁,人很瘦小,张灵甫很关心他,经常留一点好吃好喝的东西给他,后来还把他送到军校深造。

也不仅仅是胡立文,张灵甫在部队,经常拿自己的工资给大伙改善伙食,所以整编七十四师上下对张灵甫,都有一种盲目的崇敬和爱戴。

(备:胡立文在孟良崮战役期间,于5月16日被张灵甫派去临沂求援,因而未被俘,也就是在同一天,孟良崮战役落幕,张灵甫毙命孟良崮)

有意思的是,皮定均同意被俘的整编七十四师军官去见张灵甫最后一面后来还是被人报了上去。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后的一天,陈毅到六纵视察,他带着怒气直接喊来了皮定均:

“皮定均,我看你小子的副司令是干不成了,你能耐大了!”

皮定均一开始被骂的晕头转向,后来才知道,陈老总是故意逗他,聊到最后,陈老总“噗哧”一声直接笑出声来:

“皮定均,你做得太好了!我的意思,你的副司令别干了,干脆去做统战工作算了。”

应该说,皮定均仁义的举动,对华野做整编七十四师俘虏的工作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少被俘的军官士兵回去以后,还向周围人讲起了张灵甫下葬过程,把许多俘虏兵说的哭了起来。

总而言之,华野在对整编七十四师俘虏的政策上,可以说下了充足的功夫,不仅待遇提高了,而且还允许他们自由讨论。

1947年6月1日,被俘的十几名军官开会,他们讨论了整编七十四师失败的原因。

如果身在局中,他们自然是很难看得清楚失败的原因,但没想到跳出来以后,还提出了不少很新颖的观点,后来大家达成一致建议:

“起草通电、反对内战。”

陈老总后来看到了这些被俘军官起草的通电,心里十分高兴,还特意抽出时间去探望他们。后来大家坐在一起,热烈的讨论了孟良崮战役,座谈会一开就是几个小时,期间双方气氛都很融洽。

会开到最后,陈老总还勉励大家:

“对于各位此来,我应负责照料大家、爱护大家,各位留在解放区好好研究问题,重新认识问题,各位应视为最大幸事。我们能帮助你们的地方,一定尽量帮助你们,绝不为难。”

6月12日,山东的《大众日报》刊登了这些已放下武器的整编第74师高级军官们的反内战通电,据说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

可即便如此,对整编七十四师的俘虏工作,还一直持续进行。

孟良崮战役中,华野的伤亡也不小,战后我军必须补充兵员,整编七十四师的1.9万余俘虏兵,后来都被打散充实到了各个纵队中。

根据后来数据计算,华野每个团大致分到了180余人。

总的来看,华野在改造俘虏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1947年12月,陈老总到中央开会,在介绍华野作战成功的经验中,就详细说了俘虏改造的情况:

“昨天放下武器的蒋军士兵,今天就拿起枪打仗,且打得不错。每次战役后,每个团要补充一千多俘虏兵。他来后就发枪打仗。我们改造俘虏有一套经验:一是用老解放战士争取俘虏兵;二是用翻身农民战士教育俘虏;三是不搜俘虏的腰包,打仗时失掉东西给一定的赔偿;四是用民工教育俘虏。再经过评功论功,挂上红布条,升为班长,他们就高兴得很,说在蒋介石那里当兵,一辈子升不了,到解放军不几天就升了班长。我们补充兵员十分之三是翻身农民,十分之七是解放战士。自卫战争一年来,我们补充了20万解放战士,做到了以战养战。”

不过,整编七十四师的俘虏,细致划分也是有不同类别的。

这些俘虏中,绝大部分是出身贫苦的农民等人,还有少部分读过书的学生兵,对于这些人的思想改造,相比而言要容易。

受苦的老百姓吃尽了旧社会的苦,后来到了解放军以后,亲身感受到了我军政策的宽厚,思想观念是最容易改变的。

读过书的学生兵也比较容易,因为这部分人有知识有文化,思想上就很进步,他们参军本身就是怀揣着报国的热忱。

当然,特例也是有的。

据说孟良崮战役后很长一段时间,一个纵队连指导员收到下属一个整编七十四师的“解放战士”保存的一堆材料。

“国民党军的入伍证明、剿匪日记、乡甲籍贯以及自己被俘的经历”

指导员大感意外,就问了一句:

“你怎么还保存着这些东西?”

那名战士回答道:

“万一以后逃跑回到国军部队,我可以向长官证明自己没有主动叛变。”

指导员又问:

”那你现在为什么又交出来了?“

战士回答:

“共军长官不打骂我,不搜我的身,也不克扣我的粮食,不用我伺候他洗衣洗脚,我生病了有人照顾。我不想逃跑了。”

底层士兵以受苦受难的底层人居多,他们的思想改观也最大。

最难的是一部分军官和整编七十四师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特务组织。

比如一些年龄偏大的军官,他们谈政治较少,谈军事多,他们认为之所以失败,原因不在于下面的军官士兵,而是因为主帅无能,置身险地。

国民党军中历来就有传统,为了防止部队“赤化”,在军中安插各种各样的特务组织,以便于掌握部队思想动态,整编七十四师作为精锐,部队里的特务组织来自于各个方面,军统的、陈诚的都有。

这些特务也知道自己身份不光彩,被俘时多数隐瞒身份,生怕被我军追旧账。

对于这部分人,我军也积极开展了重点的思想教育。绝大部分经受教育改造的整编七十四师俘虏,在放下思想包袱后,能够很快扭转过来。

当然,对整编七十四师俘虏的教育改造工作,并不是一时一刻完成的,期间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事实上就在这批俘虏被分配到部队后,仍然出现了逃跑等的情况。

一直到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这种情况才基本杜绝。

1 阅读: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