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成荫
这几天,浏览今日头条,平台推了两篇文章给我,一篇是写的泰兴的土菜,一篇是写的靖江人“高傲”。一篇是泰兴人写的,一篇是靖江人写的。
在土菜一文中,评论激烈,靖江人赤膊上阵,把泰兴土菜这篇文章里的老汁肝、大肉圆、蟹黄汤包等统统评论成靖江菜,说泰兴人剽窃,甚至责问“泰兴还有什么菜”,言下之意,唯靖江独尊。
另一篇靖江人“高傲”的文章则傲气十足,翻出老底子来,说靖江不属于江北,属于江南,说吴语的,血统尊贵,泰兴则是“河北”,穷地方,靖江人一直看不起泰兴人,姑娘是不肯嫁泰兴人的。
我想说一句,靖江历史上属于泰兴管辖。翻开历史,不难发现。早在宋朝,靖江易名阴沙,整个靖江隶泰兴县。靖江的前身马驮沙,在南宋中期以前一直属于泰兴县管辖。
到了南宋中后期,由于江阴县在马驮沙南端设立马驮沙巡检司,其管理权限逐渐过渡为两县共管,即靖江有两个家长,一是泰兴,二是江阴。
到了元朝,大半隶泰兴、小半隶江阴。也就是说有一大半的人是泰兴人,即靖江人所说的“河北人”;只有少部分人才有资格属于江阴人,即所谓的“江南人”。
至于靖江人沾沾自喜的说自己属于“常州府”,那已经是明洪武二年的事了,即1369年。那只能说,靖江是泰兴嫁出去的女儿,她们娘家在泰兴。
我还想说一句,靖江菜出季市,季市曾是泰兴的一个乡镇。靖江菜确实不错,这必须承认,那么靖江菜的元祖在哪里?靖江人应该不会否认,自然在季家市,“季市小吃”是靖江的一张名片,靖江菜是在季市小吃的基础上传承并发扬光大的。如:老汁鸡、老汁肝、肉圆、大炉饼,甚至涨烧饼、萝卜丝馒头、馓子等。
上述所有菜在泰兴地区均家喻户晓,难不成一个泰兴县去剽窃一个乡镇的菜,泰兴的老百姓都去靖江偷菜了?事实上,季家市历史上是属于泰兴县的,曾是泰兴一个乡镇。因紧邻靖江,且当时靖江的占地面积少,于1949年把季市割让给了靖江。季市人一口浓浓的泰兴话,那是乡音;季市人生活习惯与泰兴人一致,那是乡情;季市人与泰兴人的饮食习惯相同,那是乡味。
你还有什么理由说泰兴人剽窃靖江的菜吗?难道不应该说靖江菜的母本是泰兴菜?包括曲霞的蟹黄汤包,不也是从季家市走进靖江的?
我再说一句,靖江的姑娘嫁到泰兴不是少数,九十年代靖江女人私奔泰兴男人历历在目。至于说靖江女人不嫁“河北人”的“高傲”言论,老朽本不想过多评价,恐伤靖江人的自尊,既然那位写手如此侮辱泰兴人,不得不说几句,但绝对不是针对靖江女同胞,因为我的女人也是靖江人。
历史上,一些靖江人确实认为自己血统高贵,争相把女儿跨江下嫁,嫁到苏州、无锡。但也确实有泰兴人不愿娶靖江女人的现象存在。其一、泰兴人称靖江人为“蛮子”,讲话听不懂;其二、大多数靖江女人娇小玲珑,块头不大,用泰兴的话来说叫做“个子没粪桶环高”,娶回来干不了活。
事实上,那个年代靖江女人嫁到黄桥街上的不是少数,父母都希望孩子嫁到街上,脱离穷苦的种田生涯。至于说九十年代靖江姑娘冲破家庭阻力,和泰兴男人私奔,那是后话。靖江女人确实不错,肤白甜美,柔情温顺,老朽曾在《翠苑》文学期刊发了篇题为《靖江女人》的散文,对靖江女人赞不绝口。
都是上辈积下的怨,又何必代代传承,现在靖江女人不仅嫁泰兴,甚至远嫁苏北,远嫁云贵川,难道靖江女人掉价了?我看不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还想说一句,泰兴的经济与靖江不相上下,何来泰兴“穷山恶水”?悄悄的问一下某个靖江人,六七十年代你们那里富裕吗?我看和全国各地差不多,也是住的低矮的房子。那时,我老丈人在靖江算是有钱人了,不知道鱼贩子老谢的人几乎不多,渔老大哇,生活条件又怎么样?照样住的矮房子,舍不得买点肉吃吃,我老婆出嫁之前还穿补丁衣服。
如果那时靖江富裕,为什么要攀高枝,绞尽脑汁将女儿下嫁苏州、无锡,留在本地不好吗?因为那个年代靖江也穷,总希望女儿嫁个富裕地方,过上好日子。
现在靖江人比泰兴人富裕?我看也不一定。泰兴的经济并不落后靖江多少,在全国100强县市排名中,靖江甚至略逊于泰兴。别说“河北”穷山恶水,如是,靖江又如何呢?
靖江、泰兴一河之隔,追㵐到宋朝时期都是泰兴人,同饮长江水。如果说江南是靖江人的娘家,那泰兴岂不是泰兴人的外婆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