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舒隆焕
“鸭鼠之谜”尚未解开,涉事职校深陷舆论风波,公众、媒体仍在追问真相。
近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学生在学校食堂吃出异物,形似老鼠头。此后学校通报称,比对确认异物为鸭脖,当地监管部门也认定是鸭脖。
然而这并没有平息公众的质疑声,“鸭脖派”和“鼠头派”陷入一场罗生门般的争执,江西省教育厅也介入该事件。此后,涉事职校食堂意见反馈群也曝光,每月收到大量投诉,饭菜中出现虫子等异物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现象背后,亦是在校生及外界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与焦虑。
餐食里的异物(媒体报道截图)
“鸭鼠之争”令校方深陷舆论风波
6月1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学生在学校食堂吃饭,从餐盘里发现一块疑似老鼠头的异物,经询问食堂打饭阿姨,回复称是鸭脖。但该学生不相信,遂拍摄视频发布网络,引发网友热议。
异物上两根白刺极似鼠牙,旁边还有胡须,不少网友认为这是鼠头。6月3日,该校通报称,拍摄视频的学生本人和同学对异物进行了比对,确认异物为鸭脖,系正常食物。通报还称,这位学生已经现场作出说明,对视频内容进行澄清。
通报还提到,南昌市高新区市监局到学校开展调查,问询了学校工作人员、食堂负责人、当事学生及相关知情人,并对食品留样进行采样检测。后南昌市高新区市监局工作人员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确认异物是鸭脖。
4日,央广网报道称,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通过查看当事人拍摄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定系鸭脖,并对该校菜品的留样进行检测,将于3-5天专业比对后公布结果。后南昌市场监管局已经介入。
学校发通报澄清,加之监管部门背书,按说这个“案件”已结,异物就是鸭脖。然而,通报后“长牙的鸭脖令人如鲠在喉”话题又登上热搜。公众对校方单方面“结案”并不买账,“鸭鼠之争”也由此展开。
其实,公众对通报持疑不难理解。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称,毕竟从网上晒出的鸭脖与鼠头的图片来看,无论是形状、牙齿还是毛发,这个异物的特征都酷似鼠头。单从外观来看,的确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鸭脖。
6日,上游新闻曾采访了某高校一位从事啮齿类动物研究30多年的专家,专家称,“如果图片没有作假,那么80%的概率可以确定是小鼠头部。”
7日,江西省教育厅曾回应极目新闻记者称,相关处室已经介入该事件。
目前,涉事职校、当地监管部门尚未就“鸭鼠之争”作出最新回应,但涉事职校乃至监管部门已然深陷舆论风波和信任危机。
校方通报(学校官微截图)
学校食堂接连被曝“黑料”
“鸭鼠之争”到“鸭鼠之谜”,公众仍在追问真相。
为该校食堂提供餐食的是哪家公司?有网友把矛头指向南昌市菁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随后该公司声明称,该事件涉及的是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瑶湖校区,该校区的餐饮公司是中快餐厅,与南昌市菁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无关。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食堂经营权项目曾进行公开招标并公示结果,其中江西中快后勤服务有限公司作为第一中标候选人。该公司是否为上述声明中的“中快餐厅”?极目新闻记者多次致电江西中快后勤服务有限公司、南昌市菁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未获回复。
有媒体从涉事职校在读学生处了解到,上述事件发生后,学校食堂及涉事窗口依旧正常营业,“但是那个出事的窗口几乎没人去吃。”
更令人唏嘘的是,上述事件尚未平息,涉事职校又有多个“黑料”被曝出。
有学生表示,学校食堂几乎每个月都有大量投诉,“钢丝球、毛发、小虫子等异物都是很正常的事。”该学生出示的群聊记录显示,仅2023年4月,就有多达20张图片反映食堂菜品出现问题,5月则有近30张图片。
上述学生还表示,自从“鼠头鸭脖”事件发生以后,虽然碗筷都进行了更换,但是食堂的人流量还是少了约五分之二,“剩下的人基本都是抱着‘这段时间检查,食堂应该相对干净一点’的心态去就餐。”
8日,还有该校的学生称,在学校食堂的饭菜里吃出了青虫。
该校食堂承包商对极目新闻记者称,“鼠头鸭脖”事件致使食堂的其他承包商也受到牵连,“我们做得很好,没有发生过任何食品安全事故,也没有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但学生对学校食堂的卫生问题存疑了。”
学校资料图
事件撩拨公众食品安全敏感神经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早在2021年就曾有媒体报道,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学生反映,学校食堂后厨有很多老鼠横行。事后学校公布调查结果,是由于食堂工作人员未及时盖住下水道盖板所致,学校表示立即整改,做到“零疏忽”“零死角”。
学校食堂干净卫生本应常态化,“零疏忽”“零死角”的整改态度也应常态化。而如今“鼠头鸭脖”事件陷入罗生门争吵不休,更应该重视学生对学校食堂卫生存疑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
不仅是在校生,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与焦虑情绪也因此事被再次撩拨起来。有媒体评论文章称,其实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撩拨着大众的敏感神经。不管是骇人听闻的“地沟油”“三鹿奶粉”“瘦肉精”事件,还是影响稍小的“珍珠奶茶”等事件,都给民众的食品消费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基本的民生问题,食品安全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安全息息相关,处理时当格外小心,容不得半点马虎。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如此。
连日来,“古有指鹿为马,今有指鼠为鸭”之类的调侃、讽刺之声随之而来,一些漫画、段子充斥网络平台,被网友争相转发评论,这未必是一个良性的方向。这些皆因真相还在“路上”。
公布调查细节比一纸通报更有说服力
就事件而言,归根究底还得查清楚是鼠是鸭。
几轮通报和回应下来,公众依然不买账,关键在于涉事方未意识到追问不止、舆论不休的关键所在,即通报缺乏论据和细节。反之,从视频里可以看到,这个异物的胡须和牙齿拍得很清楚,这也成了大多数人判断是老鼠的依据。
此前也有高校专家呼吁,尽早公布事件细节。其实,对当地各有关部门来说,公布调查过程、细节以及相关的影像资料,比一纸通报更有说服力。
细节模糊的通报反而让校方陷入了不被信任的境地。例如异物的“胡须”和“牙齿”到底是什么,校方通报和有关部门的调查并未提到这些核心细节,只是单向输出结论,也没有完整的取样、封存、检测过程。正如网友评论,“我愿意相信这是鸭脖,但是你应该用更有力的证据来说服我。”
网传校方有意控评(媒体报道截图)
该事件处理过程中,还传出校方有工作人员在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控评。这个传言真假未知,但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众的质疑,“没问题为何要控评?”
多个媒体报道、评论中也提及,该事件衍生出来的争议也是个提醒,从科学的角度说,这个异物是鼠是鸭倒未见得有那么难查,关键是如何在舆论层面取信于人。一直以来,涉事方及相关部门在作舆论引导时,往往习惯了将结果直接单方面输出,让公众接受,认为公布了结果就是公布了事实。
因此,各方不妨冷静一些。作为公众,需要留时间给有关责任主体澄清事实,不要让谣言跑在真相前头;作为监管部门,也应该给出一个更为积极、科学、严谨、详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