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上班,为什么有的人一身“班味”,有的人会抑郁?

鸵鸟心理 2025-01-02 00:02:28

在当代社会,尽管无数人嚷嚷着“躺平”,但上班仍然是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有些人下班后依然神采奕奕,甚至乐于谈论工作,这种人是变态;有的人一身“班味”,一看就是久经职场摧残,但却仍然强撑着不哭出来,这种人是牛马;而另一些人则是在职场中被压得喘不过气,最终发展成抑郁。

为什么同样是上班,有的人适应得轻松愉快,有的人却心理状态恶化呢?我们来简单聊一聊。

1.关于“班味”和抑郁

“一身班味”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那些看似无压力、乐在工作甚至完全融入职场氛围的人。

这样的人通常对工作适应良好,能用幽默、洒脱的态度化解压力,并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感,但实际上他们身上也有很多没有言说出来的痛苦。

而那些对工作感到巨大压力的人,可能被消极情绪困扰,甚至逐渐对生活失去兴趣,陷入抑郁。这种差异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和环境因素。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不讨论上文说的第一种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没必要,因为他们是变态。

2.为什么有的人能轻松应对工作压力?

性格特质的差异

乐观型人格:性格开朗、抗压力强的人往往对工作中的挑战持积极态度,善于化解矛盾、调节情绪。

高情绪稳定性:情绪波动小的人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压力反应,即使工作任务繁重也能保持冷静。

外倾型性格:外向的人更善于通过社交获得支持,职场中的人际互动对他们是一种能量补充。

职场中的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指的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那些在工作中能迅速找到自己定位,并获得积极反馈的人,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从而更有动力面对工作挑战。

良好的支持系统

家庭支持:来自家人或伴侣的理解和鼓励能显著减轻职场压力。

同事关系:与同事的良好互动能够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降低孤独感。

3.为什么有的人在职场中容易抑郁?

高压环境与个人能力的不匹配

当工作任务远超个人能力时,持续的失败感会导致无助和绝望。同时,对职场技能缺乏信心的人,常常陷入“被暴露”的焦虑中,害怕被同事或领导否定。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资源有限,没有足够的时间、工具或信息支持完成任务,会让人感到无能为力。

缺乏职场意义感

单调、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会让人感到生活空虚,甚至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如果同时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的话,就会让人感到迷茫和失落。

还有一个原因是,如果个人价值观与公司文化或工作内容严重不符,可能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

人际压力与孤立感

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可能出现竞争、排挤或冷漠等问题,这会让一些性格内向或敏感的人感到压力。缺乏归属感和信任感的环境,可能让人对职场更加排斥,甚至出现社交退缩的倾向。

职场文化的毒性

内卷化:当一个公司过于强调竞争、加班和“业绩至上”,员工可能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无法平衡生活与工作。

缺乏支持:如果公司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员工心理健康,可能加重个体的心理负担。

4.时代背景对职场抑郁的影响

现代职场与过去相比,节奏更快、要求更高,技术变革带来的学习压力,让许多人感到跟不上步伐。尤其是年轻人,可能在“35岁危机”等社会压力下,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无助。

同时,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模糊,也催生了抑郁症。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随时在线”的文化让人们很难真正放松下来。工作侵占了私人时间,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容易引发职业倦怠和抑郁。

此外,还有社会比较的压力。社交媒体的兴起放大了“别人家的工作”的光环效应。看到同龄人在职业上取得显著成就,会让人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甚至陷入抑郁情绪。

5.如何避免职场抑郁?

首先,是增强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一种应对压力、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

学会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设定适度的目标。

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学会从挫折中总结经验。

重视心理健康,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其次,是重塑职场意义感。重新找到工作的价值感可以缓解抑郁倾向,将工作视为学习与成长的平台,而非单纯的赚钱工具,同时设立短期和长期目标,让自己对未来有清晰规划。

第三,设立健康的工作边界,学会拒绝不合理的任务安排,避免被无尽的加班吞噬私人时间。要定期休假,培养与工作无关的兴趣爱好。

第四,善用支持系统,选择与志趣相投的人共事,减少孤立感。工作中主动与领导沟通自己的压力和需求,争取更多资源支持。

“一身班味”与“抑郁”的差别,不仅是性格和能力的不同,更受到职场环境、社会文化以及个人心理状态的综合影响。

对于那些感到工作让自己身心俱疲的人来说,不妨从调整心态、设立目标和寻求支持入手,逐步找到属于自己的职场平衡点。

职场并非一片乐土,但也不是无解的深渊。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的状态,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避免让职场成为压倒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