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们看来,青春期与叛逆,就像是一对孪生姐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心相印,不可分割。
于是乎,每每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少家长就如临大敌,表现得战战兢兢,预测着母慈子孝的日子已到头,鸡飞狗跳的帷幕正在徐徐展开。
青春期就真的等于叛逆期吗?那倒未必!
其实,青春期孩子叛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家庭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亲子关系的质量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叛逆表现。
比如,家长过度保护或严厉批评的家庭环境,就很有可能激发孩子强烈的反抗。
如今正经历孩子青春期的家长,大多数是70后或者80后,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激情青春,很少有忤逆的时候。
即使偶有对父母一些做法不满,也会敢怒不敢言地不了了之。
而如今的孩子,叛逆的表达方式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只有父母想不到的,就没有孩子做不到的。
就比如沉迷电子产品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又典型的存在。
有些孩子在没有沉迷电子产品之前,明明听话、懂事、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学习自觉主动,成绩更是优秀。
可自从他们沉迷电子产品后,简直判若两人,有着天差地别的反差。家长一时难以接受,恨不得把孩子塞回肚子里回炉重造。
还有比较常见的叛逆一些行为:把自己反锁在房间与父母零沟通、逃课、逃学、休学,或者啥也不做就在床上躺着。
很多家长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自己的青春期没有这么叛逆过?其实底层逻辑很简单,就是自己没有想明白而已。
关于70后和80后的青春期为何不显得那么“叛逆”,这个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我们从以下这些方面来分析:
一、父母教养的权利和权威
能赋予父母教养权威的不是教养技巧,而是亲子间的依恋关系。父母获得教养权利的秘诀在于孩子的依恋。
孩子小时候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照料、指引、支持和认可,从而获得家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正是这份依恋,父母在孩子的心中也是权威的存在,父母所说所行,孩子很少会去反驳、忤逆。
而如今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有了很多代替品,比如:虚拟空间的情感,或者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或者同伴导向等。
因此,父母的教养权利和权威在不断削弱,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也在随之减弱。
故而,自我意识崛起的青春期孩子,敢于向父母发起挑战,对父母说的话做的事,不但不听不照做,甚至有些孩子对父母嗤之以鼻,一副很不屑的态度。
二、孩子的自由空间
70后80后的家庭,往往全力以赴地为生计而奋斗,为了全家人吃饱穿暖,父母几乎日出而作,月出而息,一家人齐心协力对抗物质匮乏。
孩子心里装的也是家庭生计,在完成学业之余,需要帮着干活,包括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青春期的孩子根本就没有过剩时间和精力为青春期的情绪波动任性撒野。
父母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细节,所以,孩子受到的管束少了,唠叨少了。
这种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可能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空间,从而减少了因过度干涉而产生的叛逆行为。
再说,按照马斯洛的从低到高的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人们都还停留在最低的生理需求层次上,只有这个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会追求更高需求。
也就是说,在吃饱穿暖勉强可以得到满足的时代,叛逆就难免显得太过奢侈、做作了。
三、社会环境
那时的社会风气淳朴,尊崇传统。学校教育也重视品德、纪律,“尊师重道”、“三好学生”等,是最高的荣誉和褒奖。
再说,邻里乡亲之间频繁走动,对孩子成长的监督也无处不在,哪家孩子稍有出格,消息便能瞬间传遍街巷。
在浓厚的集体观念裹挟下,个体言行被无形规范,孩子从小浸润在熟人社会,不想因叛逆辜负长辈期许,所以选择收敛锋芒。
还有,孩子的成长路径比较单一,升学竞争压力小,也是关键因素。
70、80后的成长路线比较中规中矩、按部就班,那种有方向的成长,想法简单,心里笃定,没被迷茫裹挟,叛逆情绪便没了滋生土壤。
生于70、80年代,多数家庭经济拮据。父母为满足孩子温饱已拼尽全力,无暇顾及孩子细腻的心理变化。
孩子早早懂事,目睹父母日夜操劳,放学就主动洗衣做饭、照顾弟妹,分担生活重压。
当然咯,说 70、80后完全不叛逆也不准确。毕竟青少年时期,每个人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激素水平的波动,特别是性腺激素的分泌增加,对情绪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雄激素的上升可能使青少年更具冒险精神,情绪容易激动。同时,大脑的发育也在这一阶段持续进行,但前额叶皮质尚未完全成熟,导致青少年在控制冲动和情绪调节方面面临挑战。
而70后80后在他们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叛逆是隐秘、克制的。
可能是藏在日记本上锁的小秘密里,或是熬夜偷听“靡靡之音”的收音机背后,或是偷偷地坐在路灯下看金庸的武打小说,或者抽屉里藏着琼瑶的言情小说。
这些林林总总的叛逆,是温柔的,是寂静的,也对一些青少年具有冲击性的,但是那些特殊时代独有的青春注脚。
虽然70后和80后的青春期可能看起来不那么叛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经历过困惑、挑战或冲突。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独特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不同代际之间的青春期体验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理解和评价不同代际的青春期行为时,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