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坛龙虎榜——北洋总理黄郛外传

凡旋聊历史 2024-08-30 13:43:09

浙江绍兴兰亭

在云谲波诡的民国政坛,浙江绍兴的黄郛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曾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先生,是同盟会的早期会员,是蒋介石的盟兄弟。在北洋政府时期,曾任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代表团顾问,张绍曾内阁的外交总长,高凌尉、颜惠庆内阁的教育总长,后代理国务总理并摄行大总统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为上海特别市首任市长、外交总长、教育总长、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在短短的五十七年的生涯中,他参与了民国肇建、军阀纷争及"七七事变"前中日交涉的许多重大事件。黄郛一生尤其在对日交往中的所作所为,使其备受争议,成为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贬褒不一,毁誉参半的著名政客之一。

黄郛像

一、东京同盟,上海起义

黄郛(1880~1936年)原名绍麟,字膺白,清光绪六年正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上虞县百官镇。7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遭族人挤轧,被迫随母迁居杭州,在慈善团体开办的类似于私塾的同善堂读书。他天资聪慧,学业优异,于1896年补为钱塘县学生,在杭州开馆教书。黄郛的青年时代正是近代中国最屈辱的年代,同时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由兴至衰的时期,维新派首领梁启超的尚武言论给年轻的黄郛以深刻的影响。1904年,他报考浙江武备学堂,以名列榜首成绩被录取。1905年,黄郛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廷选派赴日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成为同年8000名留日学生的一员。是年8月,他参加了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并负责掌管会员名册,成为孙先生最早的追随者之一。

杭州西湖

他与黄兴一起,取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乃大丈夫"之义,发起组织"丈夫团",砥砺意志,排满抗清。“丈夫团”成员有李烈钧、阎锡山、张群等二十五人,主要人物后来都成了辛亥革命后各省的都督或军政首长。1907年,他结识浙江同乡蒋介石、陈其美,三人甚是投缘。次年,他转入日本军事测量学校继续学习。于1910年学成归国,在清廷军咨府二厅、军事官报局测量部任职。武昌起义爆发后,时任同盟会中部总会庶务部部长的陈其美联络光复会的李燮和及上海商团的李平书决定发动上海起义以响应。应陈其美之约,黄郛与蒋介石分别从北京和东京赶赴上海。三人在上海打铁浜结为盟兄弟,指天为誓“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以陈为长,黄为次,蒋为幼。10月底,陈其美派黄、蒋二人于前往杭州策划起义,以配合上海。

沪军都督——陈其美

11月3日,上海起义爆发。黄郛、蒋介石同浙江革命党人褚辅成、顾乃斌等,于4日午夜12时起义。蒋介石率领的一部分敢死队向抚署进攻。5日下午,起义队伍攻克浙江巡抚衙门。上海杭州先后光复后,黄郛意识到参加起义的队伍成分复杂,派系林立;而清廷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宁、江南提督张勋等人正集聚力量,准备镇压革命,他力主成立都督府,作为统一的指挥机构以应付形势。11月6日,上海各界举行商议大会,而都督人选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黄郛拔出手枪强力推荐陈其美,反对派也拔出枪来,一时剑拔弩张。众人经过再议,终于接受推举陈其美为沪军都督。沪军都督府成立,黄郛被任命为参谋部长。他全力协助陈其美招募军队,迅速编练了沪军第二师(后改为陆军第二十三师),自兼师长,蒋介石任第二师第五团的团长。

上海豫园

二、再婚沈氏,任职北洋

在黄郛的策划下,陈其美指挥江浙联军攻克沪浙,并光复南京,为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奠定了基础。上海起义的胜利和南京的光复对于革命形势的发展作用极大。辛亥革命爆发后,大江南北风起云涌。当时浙江绍兴女子沈性真组织各校有志女生成立了“上海女子军事团”并自任团长,投身革命洪流。她带领大家做制服、募钱物、印传单、学救护,奔赴南京和汉阳支援前线战事,成为了名震一时的女中豪杰。不久,沈性真在上海沪军都督府遇到时任沪军参谋长兼第二师师长的同乡黄郛。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尽管父亲沈秉钧认为黄郛才华外露,又无背景,极易招人嫉妒。妹妹沈性仁也直言,黄郛已娶妻并育女,抛妻弃女再娶实属薄情寡义之人,不可信赖和托付。无奈黄郛诚恳性真执意,两人于1912年10月结婚。

蝶恋花

这一年,黄郛三十二岁,沈性真十八岁。婚礼上,蒋介石尊称沈性真为“二嫂”,而“二嫂”却比蒋介石还小七岁。婚后,黄郛卸职离开军界,投身政界,沈性真为支持丈夫事业,主动放弃学业,一心在家服侍黄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郛被委以兵站总监。不久,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沪军都督府并入江苏都督府,黄郛改任江苏都督府参谋部长。民国元年(1912年),许多革命党人都认为:民国已经建立,应该激流勇退,尽情享受革命成功的红利。黄郛主动解散自己兼任师长的第二十三师,又在数月之内依次解散沪宁地区各路军队,辞去本兼各职,准备按照北京政府的指令出国考察游览。

孙中山与革命党人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血案发生后,黄郛出国考察未能成行。孙中山力主“武力讨袁”,黄兴、陈其美等人主张“法律倒袁”。从北京回到上海的黄郛附议于后者。他认为“共和缔造艰难”,国家不堪再有内战,革命党已将政权交给袁世凯,诸领袖相继退出要职,以实力而言,武力解决并无把握“。正当革命党人争论不休之时,早已准备就绪的袁世凯率先向革命党人进攻。革命党人被迫仓促应战,是为“二次革命”。在形势的逼迫下,黄郛参加了陈其美在上海组织的反袁斗争,失败后同黄兴、陈其美等人被通缉逃往日本。从此,黄郛灰心丧气,曾极力劝说陈其美不要从事反袁活动,并携着新婚妻子离开日本,转赴南洋。一年后又到美国,潜心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察。

美国国会山

1915年底,黄郛由美国回到上海后移家天津。他标榜自己不加入任何团体,不附和任何主义,不闻窗外之事而专心著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落幕,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已成为全世界共识。国内也出现了要求结束混战、实现和平的呼声。黄郛“以文会友”,与一些北洋政学系头目张绍曾、张耀曾等过往甚密,与他们组织全国和平联合会,打出和平的旗号以迎合国内舆论。他将在国外考察所得写成的《欧战之教训与中国之将来》和《战后之世界》二书,于1918至1919年间先后出版。在书中他提出,民国以来屡丧自强之机,其因皆在于内战,所以他“尤痛心疾首于内战”。该书曾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天津——津门故里

1921年,应时任总统徐世昌之请,黄郛为他起草了《战后中国》一书,后被北洋政府任命为中国经济调查委员会委员赴美考察。他又开始涉足北洋政坛了。到美国后,恰逢解决巴黎和会遗留问题的华盛顿会议正在美国召开。黄郛被聘为顾间,同中国代表团一起参加华盛顿会议,北洋政府成功地收回了山东的权益。1922年9月,内阁总理王宠惠任黄郛为督办全国财政会议议事。1923年,黄郛入密友张绍曾内阁,署理外交总长。上台后不久,他就照会日本大使,要求废除“二十一”条,颇受外界赞赏。后因秉承内阁意见,签署文件并照会法公使,同意法国以金法郎偿付庚子赔款的无理要求,遭到国人的痛斥和舆论的抨击,被迫辞去外交总长职务。随后又历任高凌霨、颜惠庆内阁教育总长。

徐世昌像

三、助冯倒戈,摄政内阁

1923年,经张绍曾介绍,黄郛与驻扎在北京南苑的陆军检阅使冯玉样相交并成为知己。冯玉祥对黄郛出版的《欧战之教训与中国之将来》等专著极为欣赏,曾买了数百本让部下阅读。这些部下中有人后来见到黄郛,竟然还能背得出书中的几段警句。冯玉祥邀请黄郛定期去南苑军营,为他本人及其营以上军官讲授军事学,以及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从北平到南苑,一个小时车程即可到达,但那段道路崎岖不平,黄郛向有胃病,来回两个小时颠簸下来,经常捂着肚子叫痛,并且许久都说不出话来。

国民军首领——冯玉祥

尽管家人多次劝他告假,然而黄郛仍坚持不懈,他说:“这个集团可能是为北方工作的唯一同志,彼此必须认识了解,且此中必有他日方面之才,能(让他们)多认识本国及世界形势,或者可以少误国事”。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黄、冯关系日益密切,两人到了无话不谈的程度。曹馄当上贿选总统后,全国一片反对之声,黄郛乘机鼓动受直系排挤的冯玉祥推翻曹、吴的统治。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认为时机成熟,便策划政变,黄郛坐镇京师,为冯联络各种力量,传递消息,直至亲自起草通电文稿,为参加军政会议出谋划策,从头至尾参与了这次政变的策划和组织。

贿选总统——曹锟

10月23日,冯率部进入北京,囚禁曹馄,控制了北京政府。黄郛因是冯发动政变的内幕人物,出力甚多,便在张绍曾的推荐和冯玉祥的支持下组成摄政内阁,代理内阁总理,兼任交通、教育两部总长,11月1日走马上任。11月3日,又以代理总理身份摄行总统职权。11月5日,他主持的国务会议,通过《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议案,国民军将领鹿钟麟据此将清废帝溥仪逐出紫禁城。摄政内阁下令组成清室善后委员会,对故宫保存的历代文物进行了清点、整理和保管。毫无疑间,此举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政治行动,完成了辛亥革命应做而未做的一件大事。

紫禁城午门

但黄郛的摄政内阁是一个过渡性质的政权,不仅为奉系军阀张作霖所不满,各省直系军阀通电反对;而且也不容于帝国主义列强。黄郛曾设宴招待列强外交官,竟遭他们集体拒绝。为时局所迫,冯玉祥于11月24日与张作霖一起迎段棋瑞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执行政府职权。黄郛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光竟是如此短暂,他不得不辞去所有职务,打道回津门了。北洋时期,黄郛在仕途中的上上下下、进进出出,都是在北洋各派系的争斗背景下进行的,他既没有强有力的军阀背景,又得不到西方列强支撑,只能忍气吞声,称其为政治应声虫并不为过。

奉系军阀——张作霖

四、投奔蒋氏,助力北伐

在天津闲居一段时间后,黄郛发现他的“盟弟”蒋介石正在崛起。1926年11月,蒋介石率领北伐军进入南昌后约黄郛南下。从此,他便义无反顾地投奔蒋介石,开始效犬马之劳了。他参与策划了蒋介石的"清党",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18日,蒋介石以武汉政府“容共”,是被中共“把持”的“非法”政府为由,又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与从广州国民政府迁来的武汉政府相对峙,形成宁汉分裂之局面。黄郛利用在上海、江浙一带的各种关系,拉拢江浙财团,为南京国民政府提供财政支撑。6月19日,在黄郛的牵线下,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见面,取得合作反共协议。蒋介石投桃报李,任命黄郛为上海特别市第一任市长,成为新政学系首领之一 。

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7月17日,武汉政府汪精卫下令组成东征讨蒋军,由唐生智指挥,顺长江而下。此时,冯玉祥掌握着陕甘宁三省的十几万兵力。他公开说如果武汉继续东进讨蒋,他将向武汉进军。冯玉祥的倒戈成为压倒汪精卫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决心背叛革命以换取更多的支持。7月15日,汪精卫主持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分共会议,正式宣布同中国共产党决裂。宁、汉双方的一致反共,相互关系趋于缓和。蒋介石本来就是打着清党反共的名义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如今汪精卫也开始反共,他原本的政治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蒋介石决定高举“北伐”这面旗帜,力图用军事胜利,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7月29日,他在徐州前线云龙山上设总指挥部,亲自督率三路兵马,猛攻中原战略要地徐州。

徐州黄楼

出发前,蒋介石在总理纪念周上立誓,不打下徐州,决不回南京。结果落入直鲁联军预设的圈套,被打得落花流水,成为北伐出师以来最大的一次溃败。徐州之败,被各方矛头对准的蒋介石被迫于8月下野。可惜黄郛在上海特别市市长这个职位上,前后只呆了短短的几个月,便和蒋介石"共进退"而辞职。9月11-13日,武汉、南京与上海西山会议派等三大派系代表在上海举行谈话会,经各方讨价还价,决定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代行中央职权。汪精卫、蒋介石、胡汉民等32人被推为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迫于奉系军事压力,也请蒋介石再度出山。1928年1月,蒋介石再任北伐军总司令,后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2月6日,蒋介石招回黄郭任南京政府外交部长,负责处理“南京惨案”。

汪精卫像

南京惨案发生于1927年3月23日。当时蒋介石率领北伐军兵临南京城下,北洋军渡江撤退。这时,南京城里的一些兵痞和流氓乘机进行抢劫。南京城内和下关的外国领事馆、教堂、学校、商社等均遭到侵犯和洗劫。下午3时40分,停泊在下关江面的英舰"良美拉尔特"号、美驱逐舰"诺亚343"号、"泼利司登344"号向南京城内进行猛烈炮击,时间长达一小时之久,炸死炸伤中国军民2000多人,毁坏房屋无数的南京惨案。黄郛秉承蒋介石对外妥协的原则,向美方表示“歉意”,并愿意“赔偿损失”。3月30日,他与美国公使马慕瑞签订解决南京惨案的协定,后又与英法等国达成同样的协定。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际,这确实是一次打破外交孤立的努力。黄郛通过妥协付出了大笔赔款,却换来了列强的承认,实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和欧美列强邦交的正常化。

南京总统府

1928年4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进攻奉系军阀张作霖。5月3日,日军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济南,进攻中国军队,杀害国民政府驻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等17名官员。重炮轰城,中国军民死伤达万计,制造济南惨案,妄图阻挠国民军北伐。当时黄郛与蒋介石都在济南城中,他建议“忍小愤以就大谋”,让蒋介石率部绕道北上,自己则回南京,将济南惨案提交国联解决。日军暴行和国民党妥协卖国的外交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黄郛为逃脱责任,不得不引咎辞职,偕夫人沈性仁到浙江莫干山隐居。

浙江莫干山风景区

五、隐居乡村,北上和日

黄郛夫妇从英国人琼司太太手中买下“春园别墅”,取名“白云山馆”,在此过起“精修佛典,修身养性”的生活。他一有空闲即到山下农村走访,与庾村农民结下深厚友谊。当他发现环山数十里的山民大多目不识丁、怠惰、贫穷、守旧;孩子们没有书读,于是在莫干山开办了莫干小学,聘请友人来主持校务。他认为,创办学校是改良农村、改变农民贫愚积弱面貌最根本的做法。黄郛夫妇夫唱妇随,以莫干小学为中心,兴办了一系列农村事业,办起农民夜校,改良农业技术,兴建蚕种场,建立农村信用合作,开展灾荒救济,发展卫生事业等等,造福一方百姓。黄郛还兴建了文治藏书楼,有各种典籍万余种,不仅向师生开放,也欢迎村民借阅。

莫干山黄郛故居——白云山馆

历经奉系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垮台,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蒋介石的裁军计划引起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及“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蒋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顾,正式将“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专心一志剿共”。黄郛多次向蒋介石密陈己见,对蒋之政策表示支持,并于1932年再出江湖,到上海创办“新中国建设学会”,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摇旗呐喊。1933年,日军已入侵山海关,占热河,逼平津,华北危机日益严重。蒋介石急召黄郛商量对日政策。5月初,设立“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派黄郛为委员长,令其北上“安定华北人心”。黄郛深知北上“不光是跳火坑,简直是拆火巷”,但他还是带领殷同、殷汝耕等一批亲日派,于5月14日兼程北上就职。

万里长城

黄郛抵达北平时,前线军事已彻底糜烂,无可挽救,日军所谓“瓦解华北中国军战斗力”的目的,已接近达成,正致力于收买华北失意政客,企图造成华北“自治”,脱离中央。黄郛接手谈判后,一面利用其与日本政界人士之私谊,探查双方和谈达成的底线;一面利用其在北洋政府时期所积累的与北方政界人士的交情,安抚华北,消除地方与中央隔阂,击破关东军运作“华北自治”的阴谋。其时南京政府的高层对处理华北政局的态度颇耐人寻味,一方面需要摆出高蹈的姿态,义正词严地要求黄郛对日本人绝不姑息,做样子给国人看。无论是最高领袖蒋介石还是行政院长汪精卫,在报纸上发表的官样文章和讲话,都是如此。而私下的他们与黄郛的电文往来,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颐和园——佛香阁

为了尽早安定华北,使得日本人不再进逼,蒋汪都最大限度地授权给黄氏,要求他"权宜行事"。除签字与承认伪(满洲)国,割让四省(即东三省)之条约外,其它条约皆可签应。由于积年受日本人的侵略,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沸腾已极,任何对日本让步的协议,都会被视为"卖国",因此官员在和议场中所受的内外压力,甚至大于在战场的指挥官。如此两相夹逼,黄氏直如火上被烤的猴子。到了后来,黄氏实在受不了蒋汪对外冠冕堂皇的讲话带来的窝囊气,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愤然云:"弟(蒋介石)如要兄(黄郛)依旧留平协赞时局者,希望今后彼此真实地遵守'共尝艰苦'之旧约,勿专为表面激励之词,使后世单阅电文者,疑爱国者为弟,误国者为兄也"。

吉林长春——伪(满洲)国皇宫

在黄氏殚精竭虑的斡旋下,1933年5月,屈辱的城下之盟"塘沽协定"终于签订,日本军队暂时撤出长城之外。紧接着,未公开而不为世人知晓的"北平谈判"协议、通邮通航协议,也先后签订。这些协议,屈辱地接受了日本人很多无理的要求,也使得华北的局面得以短暂的安定。虽然国民党方面有人认为黄郛的外交起到“稳华北,为国家争到数年充实国力的时间”的作用,故而誉其为“今日寇准”,但事实却是这位“寇准”在损国,黄郛在华北一系列的媚日投降外交,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骂,他只好于1935年春托病再度躲进莫干山。1936年8月,黄郛因肝癌住进上海宏思医院。蒋介石到医院探病。他面告黄郛:“抗战准备已过半程,再一二年可全就绪,以前种种委屈,未曾枉做”。蒋介石离开后,黄郛感慨地说:“果能如此,死且无憾”。同年12月6日,黄郛于上海寓所辞世,时年57岁。

杭州西湖南山路——黄郛楼

0 阅读: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