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革命时期,他担任了永新县的中共县委书记,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勇猛地战斗在各个战场上。
他历经七次负伤,却依然坚韧不拔,成为了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之一。这位英雄就是“永新三贺”中的贺敏学,他不仅是毛泽东主席的亲戚,被称为“大舅子”,还是叶挺将军的亲家。
关于贺敏学是毛主席“大舅子”的由来,这是广为人知的事实,因为他的妹妹贺子珍是毛主席的夫人。而他与叶挺将军的亲家关系,则源于他的女儿贺小平与叶挺将军之子叶启光的婚姻。
然而,尽管贺敏学在革命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被分配到了上海的工地,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包工头,从事着与他的战功不相称的工作,职务也逐渐降低。
在1963年,毛主席在与贺敏学见面时,惊讶地发现贺敏学的行政级别仅为8级,这与他的贡献显然明显不相匹配。
毛主席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样的安排是“瞎胡闹”。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了什么,让贺敏学的职位越来越低呢?
“永新三贺”——贺敏学贺敏学,1904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其父名为贺焕文,母为温图秀。贺家昔日曾有过辉煌的岁月,然而,贺焕文先生秉持清廉之志,以诚待人,行事公正,不屑于官场上的谄媚与依附,终致其安福县县长之职被罢免。
回到永新后,他又因仗义执言,为弱势群体撰写讼状,触怒了权贵,不幸遭县衙囚禁。温图秀夫人不惜倾尽家财,几乎变卖所有家产,才将贺焕文从囹圄中救出,自此,贺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面对生活的重压,贺焕文夫妇决定将剩余的微薄积蓄汇聚,开设了一间茶馆以维持生计。但这对受过良好教育的夫妇,内心深处并不希望孩子们重蹈覆辙,沉溺于市井生活之中。
他们将希望寄予在几个孩子身上,而作为长子的贺敏学是备受厚望,父母希望他能踏上文人雅士之路,勤勉向学,不仅为了个人的前程,更是为了传承贺家世代的书香传统。
因此,他们先是请了私塾先生到家中教贺敏学经典,后来又送他到县城的学校接受教育。然而,贺敏学自小就有正义感,喜欢帮助弱小,不喜欢看到不公正的事情发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学校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1926年,18岁的贺敏学在吉安阳明中学读书时,加入了中共的共青团组织。
起初,贺敏学也曾考虑过加入国民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深入的观察与体验,他逐渐揭开了国民政府华丽外衣下的真实面目,对其本质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最终,贺敏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贺敏学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大革命的风暴暂时沉寂,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贺敏学在正式成为中共党员后的首次会议中,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两位妹妹——贺子珍与贺怡,竟然也坐在了会场之中。
这一发现让他既惊讶又欣慰,原来,两位妹妹早已先行一步,踏上了革命的征途。随着中共永新临时县委在县城左家祠的庄严成立,贺家三兄妹的名字更是响彻云霄。
贺敏学担任青年部部长,引领着青年一代投身革命;贺子珍则担任妇女部部长,为妇女解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贺怡,则担任妇女部副部长,与姐姐并肩作战,共同推动妇女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兄妹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不仅展现了贺家的家风传承,更成为了当时备受瞩目的“红色之家”,之后,贺敏学与其他革命者一起发起了"永新暴动",试图反抗国民党的统治。
而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的“暴动队始于永新”中的“永新”,就是指的贺敏学领导的这次暴动。
然而,不幸的是,这次暴动最终失败,贺敏学也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不仅坚持斗争,还秘密组织了党支部,并担任了支部书记。
随后,永新、安福等四县的农军联合起来,攻击永新县城,成功营救出了所有被捕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虽然说贺敏学逃了出来,但贺敏学那个年仅九岁的小妹贺仙园被敌人抓住杀害了,小妹的牺牲让贺敏学几人悲痛不已,同时也让他们闹革命的决心越来越坚定。
随后,贺敏学等人引领着剩余的农民武装力量撤离永新,为了巩固并推动根据地的早期斗争,深思熟虑后,带领着超过一千名永新农军战士,和中共永新县委的核心成员如刘真、王怀、刘作述等,紧随袁文才、王佐,上了井冈山。
或许很多人都认为,贺敏学和毛主席认识,是因为贺子珍的介绍,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是为了革命事业与毛主席相识的。
贺子珍曾深情地回忆道:“兄长之所以坚定不移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世间不公的深切痛恨——无论是富人欺凌穷人,还是外族侵凌中华。他坚信,唯有通过革命,方能从根本上铲除这些不公,实现社会的正义与平等。”
时间回溯至1927年,“秋收起义”遭遇挫折后,毛主席毅然带领工农革命军转战井冈山,在这里,毛主席第一次见到了贺敏学。在多次与贺敏学的交流中,毛主席深刻感受到其非凡的才能与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个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后来,贺敏学曾向妻子李立英提及,毛主席甚至用‘三个第一’来赞扬他:武装暴动第一,上井冈第一,渡长江第一。
武装暴动和上井冈山第一,我们前面已经提过了,至于毛主席为什么说他是“渡长江第一”,我们后面再说。
在贺敏学的鼎力相助下,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上稳固了脚跟,并成功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首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战略。
在井冈山的烽火岁月中,贺敏学凭借其对地形的熟悉与卓越的军事才能,屡建奇功,多次为红军的胜利铺设了关键的道路。
1929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贺敏学随红四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及更广阔的战场,参与了中央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尤其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他坚守赣南,领导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
此后,无论是在全民抗战的烽火中,还是在解放战争的硝烟里,贺敏学都始终冲锋在前,成为革命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抗战期间,他活跃于湘粤赣边区,积极参与游击战争,并在卢沟桥事变后,先后在新四军的重要岗位上发光发热。
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屡担重任,从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参谋长到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师长,再到第3野战军27军副军长,他亲自指挥了包括济南战役、渡江战役在内的多场重大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我们前面所说到的“渡长江第一”就发生在渡江战役中,当时,贺敏学任二十七军副军长兼参谋长,亲自挂帅,引领麾下的八十师二三八团,于1949年4月20日的晚上,在安徽无为县的泥汊与狄港两地,开始了渡江行动,从而有了毛主席那句“你们部队是全军最早过江的部队”的高度赞誉。
随后,在解放战争的胜利曙光中,贺敏学又迎来了新的使命。在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员的岗位上,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转业至地方,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洪流之中。
起初,他主持了繁华大上海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以卓越的领导力和前瞻的视野,为国际大都市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后,他又踏上了西行的征途,远赴西北,投身于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之中,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新篇章。
自愿降级按理说,这样一个对新中国的成立,有着巨大贡献的将领,职位待遇为什么会越来越低呢?其实这一切,都是贺敏学自愿的。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首次推行了干部级别的划定制度,这一制度将行政级别细致划分为二十三个等级,每一级都紧密对应着特定的职务范畴,如最低的23级对应正排或准连级,逐级上升至22级副连、21级正连……
而在这一序列中,高级别的如8级被赋予了准兵团长的身份,进一步往上,4级是副野战军级别,3级则是正野战军级别,而最顶端的1、2级,则是专为党和国家核心领导人所设。
在那个时期,上级组织经过慎重考虑,给贺敏学划定了行政7级的待遇,相当于正部长级,然而,对于贺敏学这样一位久经沙场、功勋卓著的老革命而言,这样的评定似乎并未完全体现其应有的地位与贡献。
但贺敏学非但没有丝毫怨言,反而主动提出要求降低自己的级别—— 8级(即副部长级)。
随后,贺敏学接到了前往新疆支援国家建设的重任,他带领着一支建筑队伍,在那里辛勤耕耘了三年之久,为新疆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时间转至1963年,当贺敏学以福建省副省长的身份重返北京参加重要会议时,毛主席偶然间得知了他的实际行政待遇仅为8级,不禁面露不悦之色。
看着毛主席的脸色,贺敏学知道主席想错了,连忙澄清,表示这是自己主动提出的要求,而非他人所为。
他进一步解释说,当时在评定级别时,他注意到许多同志的级别普遍偏低,为了平衡与激励团队,他主动下调一级,以便能够为更多同志争取到晋升的机会,从而激发整个队伍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听闻此言,毛主席深受感动,他轻轻叹了口气,随即拍了拍贺敏学的肩膀,感慨道:“若是我们国家能多一些像你这样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干部,那该多好啊!”
对于这些职位和待遇问题,贺敏学向来不在意,在抗战时期,因为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关系,很多人都喊贺敏学“国舅”。
而贺敏学却说道:“我只是一个普通战士,你可以叫我参谋长,也可以喊同志,但‘国舅’两个字以后别再提了。”
结语贺敏学的小女儿贺汪洋曾经回忆说,她的父亲一直教育他们,不允许他们利用家族的名声,总是强调要和普通群众的孩子平等相处,打成一片。
在1988年4月26日,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福建与世长辞,享年84岁。
贺敏学的一生,就是一部革命的史诗,是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英勇奋斗的生动写照。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参考资料:
无衔将军贺敏学留在党史上的三个“第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追忆革命家贺敏学:毛泽东曾称其武装暴动第一.新浪网
史海钩沉:贺子珍外甥女讲述贺氏家族传奇.中国新闻网
人民日报社:《全国政协委员贺敏学同志在福州逝世》,《人民日报》
无衔将军贺敏学留在党史上的三个“第一”--党史频道-人民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