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所葬的明孝陵,历经600多年无人盗墓,不能还是不敢?

小律是良人 2024-04-18 07:25:15

帝王陵寝,从古至今向来是盗墓贼们的头等目标,被他们糟蹋破坏的皇陵也不在少数。

然而,洪武大帝朱元璋的明孝陵却在历经了600多年的风雨后,仍旧保持着完好的状态,直到现在也被国家重点保护了起来。

那么为何明孝陵能够保存地如此完好?这群丧心病狂的盗墓贼们为何不敢对明孝陵动手呢?

明孝陵

在众多考古学家的眼中,明孝陵称得上是整个明清时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石刻技术最高的存在,所以它才会被称为“明清皇家第一陵”。

这座陵墓中不仅安葬着洪武大帝,同时还安葬着马皇后,这同样也是古今帝王陵寝中为数不多的合葬墓。

之所以被称为孝陵,这就要说到马皇后的谥号“孝慈高皇后”,以及朱元璋向来奉行“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孝字便因此而来。

当然,真正能让明孝陵扬名世界的原因,主要还是得凭借其主人朱元璋的功绩而言。

网友们向来喜欢用“开局一个碗”来形容朱元璋的出身,正是因为他的出身实在太过卑微,所以当他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时,其中的反差便衬托出了其功绩的伟大之处。

虽然大家对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却从来没有人敢否定他的功绩,而明朝也是当时全世界范围中较为发达富强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有种睥睨八方的感觉。

朱元璋的生前有多璀璨,那么他在死后就会遭到同等量的盗墓者们的窥视,就连随便一个王侯将相的陵墓都会被盗挖个精光,又何况是这位洪武大帝呢?

然而,明孝陵就这样完好地被保存到了现代,而盗墓贼们的窥视往往也被现实给击碎了...

天时地利

古今无数帝王在选择陵寝时,向来极其在意风水一说,换个方式来说这就算是一种“天时”。

即使盗墓贼们丧心病狂,可在那个思想相对封建的年代,没人敢跟去风水较真,只怕到时候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据传,明清时期的人们喜欢把紫金山比喻成一条蜿蜒的巨龙,而明孝陵所在的玩珠峰,就是这条巨龙的“龙头”所在。

一旦有人胆敢在这龙头上兴风作浪,那么轻则遭至天谴,重则就会引发天灾人祸。

在选址方面,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旁边还坐落着中山陵和梅花山,这不算是偏僻的地方,所以盗墓贼们也不敢在人多眼杂的地方进行盗挖,这就是一种“地利”。

当天时地利具备,就为明孝陵扫除了很多盗墓贼的窥视,但这仍不是明孝陵能安然保存的全部因素...

机关重重

早在明朝洪武十四年那会,朱元璋就开始着手明孝陵的建造,期间安排了10万军工参与建造,历时25年才几乎将明孝陵打造完成。

直到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先行被葬入明孝陵,朱元璋因此也是加强了明孝陵周边的防范力量,光是这护陵驻军就有5000余人。

别说是盗墓贼们想要铤而走险,就连一只苍蝇可能都躲不过驻军们的眼睛,尤其当时朱元璋还没死,谁也不愿担上掉脑袋的风险,只能尽心尽力地看护着明孝陵。

就算是有盗墓贼能够侥幸进入明孝陵,等待着他们的还有着更为凶险的境遇。

与其说明孝陵是一个陵墓,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个规模宏大的“城”,光是占地面积就达到了惊人的170余万平方千米。

其中还包括着宝城、宝顶、方城、明楼、下马坊、大金门、神道等建筑区域,而且这还只是存在于表面的建筑,地宫区域更是居于紫金山内部。

地宫内部设立机关无数,而且还有着疑冢的存在,但凡盗墓贼不能逃脱机关直达真正陵寝区域,那么等待他的就是死亡。

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是一个盗墓贼想要盗挖明孝陵,首先要携带工具躲过几千官兵的巡查,进入其中后还要翻越城墙、护城河找到地宫所在。

即使盗墓贼能够侥幸进入地宫,还要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机关,最后如何携带着金银珠宝再返程走上这么一遭更是困难重重。

盗墓贼虽然是个坏种,但他们绝对不傻,想要铤而走险发大财,也得看自己有没有命去花,所以这种情况再次杜绝了明孝陵被盗挖的隐患。

代代相护

明孝陵能够得以保存,绝对和其构造分不开联系,但是它能够尽可能完整地保存到现代,自然也少不了子孙后代们的看护。

洪武大帝威名远扬,而他的后代们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甭管是朱标还是朱棣,哪个不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

就算他们坐上了权柄滔天的龙椅,但在谈及洪武大帝的时候,仍旧会保留一颗敬畏之心,从而也会去安排重兵严加看管明孝陵。

不管是明朝哪位皇帝,每年都会固定地进行三大祭、五小祭,每逢国之大事,更是会派遣大臣去明孝陵向先祖祭告,所以这里从来都不缺少明朝皇帝们的关注。

即使到了明朝覆灭的时候,清朝的历代统治者们也会对明孝陵严加看管。

看到这里,可能就会有不少人心生疑问:明朝都没了,清朝君王何必要对前朝皇帝如此敬重?

这就不得不提到皇帝们的纵横捭阖之术,自从努尔哈赤建国起,满汉居民的纷争就从未断绝。

那么如果能对前朝皇帝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是不是就能得到汉族居民的好感?

放在现实中,那就是加强对明孝陵的看管,从而笼络更多汉民的内心,加强自身政权的巩固,与此同时也能保存好前人的陵寝,算得上是两全其美的方式。

正因如此,清朝的权贵们向来都不会吝啬自己的颜面,没事就会跑到重兵看守的明孝陵祭奠一番,就连赫赫有名的康熙皇帝也是如此。

早在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南巡就跑到了明孝陵,他带领着众臣先是一路步行入内,后又亲自进行了三跪九叩之礼。

这一举动虽然在外人看来有些过分恭敬,但却感动了当地不少百姓的心。

直到清朝摇摇欲坠那会,两江洋务总局也会派遣专门人员看管明孝陵,以防闲人在此地造次。

往后再到民国时期,孙中山也曾带领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进行祭拜,同时也加强了对明孝陵的看管。

随着人们对考古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明孝陵也总能幸免于难,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就被定为了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就在2003年,明孝陵还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

其实明孝陵能够完好地保存至今,更多的还是因为中国人对于先人的敬畏与尊重,就算现在国家拥有考古的能力,也不会去打扰先人的清净。

就像是前几天,总台主持人鲁健在对文物修复专家吴永琪的采访中所聊到的那样。

“为什么不能去挖掘秦始皇陵,大家实在是太好奇了。”

“我们不能去主动挖掘,特别是皇帝陵!”吴永琪这样回复道,同时也说明了不能挖掘的缘由。

首先是因为陵墓中的文物都很脆弱,我们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去保护文物。

另外就是人们需要对天地、对自然、对祖宗保持敬畏之心。

如果真是因为好奇心,那么就要等考古技术再一次进步的时候,等到能够在不挖掘的情况下去勘察其内部的时候,再去进行查看,这样既不会打扰先人,也能进行历史探索。

吴永琪老师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也不要动,没必要动!”

尽管他们的谈话是针对于秦始皇陵,但对于明孝陵其实也是相同的道理,人不能为了私欲去影响先人,这同样也是一种自我尊重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从考古初期到现在,每一次的挖掘都是在抢救性挖掘,是以保护为目的的发掘,从过有过一次主动地挖掘陵墓。

参考资料: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 明孝陵》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