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甲必丹青云亭与三宝山
华人甲必丹(KapitanChina)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殖民马六甲时期被赋予职权治理华人事务的领袖。青云亭乃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华人庙宇。华人甲必丹以青云亭为行政中心,兼管华人社群和青云亭的事务。
华人甲必丹李为经
1685年,华人甲必丹李为经向荷兰殖民政府购买中国山(Bukit China)作为华人义冢,公称“三宝山”三宝山和山脚下的宝山亭,均为青云亭名下产业。根据历史文献记录,荷兰殖民时期共有13名华人领袖被赋予甲必丹职。1824年,英国人接管马六甲后,将甲必丹制废除。
三宝山、'你在这里”为宝山亭处
三宝山上的华人墓葬
郑和与三宝山
郑和(1371-1433)中国明朝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其中五次途经马六甲,即当时的“满剌加国”。本地华人社会普遍相信郑和曾驻军于山头,还曾在山脚掘井取水。驻军驻守的山头,马来官方名叫Bukit China,中译“中国山”。根据宝山亭的碑铭,华人社会却称此山为“三宝山”,山下的社区为“三宝井”。华社曾一度引用郑和的封号“三保太监”,将“三宝山”写作“三保山”。
宝山亭修葺一新,不看介绍真不知其有二百多年历史
宝山亭位于三宝山南超,由烦人甲必丹额士章借建于乾障大十年(1795)。宝山亭为蔡祀亡魂而建,中堂供率土地神大伯公(也称福正神)和虎爷,左侧供本海民的保护神天上圣母妈祖。1802年,程甲必丹逝,但前将自己的模位设于中堂右同,并以荷币一千在“把風街”购屋收租,长久供给庙亭开销。
大陆华人来此来去匆匆,很多人还未搞清楚他有多老即离去,
蔡士章奉獻市厝碑 嘉慶六年(1801)
寶山亭之建,所以奠幽冥而重祭祀者也。余故開擴丕基,締造頗備,以視向之冒歷風雨,寸誠難表者,較然殊矣。雖然,亭之興,由我首倡,亦賴諸商民努力捐資,共成其事。茲幸呷中耆老,及隶庶等歸功於余,立祿位於亭之右,此事誠篇美舉!第思創於始者,恐難繼於終,予是以長久之計,預備呷錢壹仟文,置厝壹座,於把虱街,配在塚亭。作祿位私業、將來我親屬及外人不得典賣變易,致負前功。全年該收厝稅,議定式拾伍文,付本亭和倘篇香資,式拾文交逐年爐主祭塚日另設壹席於祿位之前,其餘所剩錢額,仍然留存,以防修葺之費。庶幾百數載後,可以陳俎豆荐馨香,相承於勿替。因此勒石而罵之誌云爾。
嘉慶六年歲次辛西季春 圭海謝會蔡士章立
(这座有详细碑文的碑在庙内未曾寻得)
一处1795年即有的庙宇实在像座民房,无甚惊人之处,但实实在在延续了数百年
三宝山征土事件
三宝山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华人义冢,拥有一万二千五百多座华人坟墓,其中包括逾三百年的明清古墓、华人甲必丹(侨领)之墓,以及地缘性和血缘性组织的义塚。三宝山作为华人义冢之前,曾是军事攻防要地因此山上还遗留两处非华人的墓群。由此可知,三宝山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冢山。三宝山总面积103.60英亩,占据马六甲市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因此数百年来屡次成为征地发展的目标。两次影响面最大的征土事件分别发生在1866年和1984年。
1866英殖民政府削土修路
1866年,英殖民政府以修路为由打算削去三宝山山土。青云亭亭主陈明水募资助政府修葺道路,并購武吉答汝山(Bukit Baru)贈予政府,解除三宝山削土危机。
1984年9月13日的马六甲州政府商业与屋业发展计划蓝图
1984马六甲州政府商业与屋业发展计划
1984年4月,马六甲州政府在州议会表明有意在三宝山发展商业与屋业,并利用山土填海扩大甲州领土。具数百年历史与文化的三宝山再次面对被铲平的严峻挑战。这项计划遭青云亭理事会坚决反对。随后,青云亭接获州政府追讨二百万地税与罚款的通知。全国华社为之哗然。以余有邻律师为首的青云亭理事会在华社的支持之下透过法律途径与州政府以理抗争。最终,马六甲州政府于1992年10月宣布以每年象征性征收一百元税金抵消二百万积累的地税和罚款平息抗争。
见证马来西亚华人力量的法律行动的胜利
马六甲州青云亭旁的一座纪念马六甲华侨抗日殉难义士纪念碑,碑文由蒋介石题写,当地导游介绍此碑时很谨慎
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