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王在信的传奇人生

靖易谈文化 2024-06-14 00:24:05

在阅读本文之前,请先加关注,方便您阅读和持续收到信息,如果您给予点赞和评论,我们将携手头条平台,共创美好人生!

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册上,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为了国家生存、民族复兴和人类正义,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永往直前,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就有这样一位抗战老兵,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毙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96岁的抗战老兵王在信,我们身边的老英雄。

提起打仗,王老对我说,他先后参加过数十次对敌作战,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其中最难忘的是早年那一场陇海铁路阻击战。

1945年1月的一天,为策应友邻部队,王在信所在连队奉命前往陇海铁路负责狙击新安镇的日本鬼子和伪军。此时他在盐阜4团3连当通讯员。下午5点多钟,他们从沭阳的一个村庄出发,急行军近100里路程,到达目的地已是凌晨3点多钟。他们先切断敌人的电话线,然后破坏敌人的铁路路轨,并修筑战斗工事。当时天气极度寒冷,滴水成冰,地上冻得就像铁板一样,铁锹、十字镐抡下去动都不动。

第二天上午8点,战斗工事还没有修建完成,近六百名日本鬼子和汪伪军已经从新安镇猛扑过来。顿时,枪炮齐鸣,飞弹如雨。王在信敏捷地穿梭在战火中,将连长的指挥命令传达到各排各班,同时他担当着连队狙击手的角色,凝神屏气,一枪消灭一个敌人。3连只有一个机枪班,两挺轻机枪,手榴弹和子弹都非常少,而日本兵武器精良,火力凶猛。到上午10点多钟,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连续多次发起进攻,但一次次被3连战士打了下去。下午4点多钟,恼羞成怒的日军动用了两架轰炸机,在阵地上空狂轰滥炸,紧接着地面部队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妄图一口吃掉阵地上的新四军。关键时刻,新四军战士们的子弹打完了,手榴弹也快扔完了,全连战士都打红了眼,准备与敌人进行肉搏战。等敌人一扑上来,彭指导员和三排长带领全排战士大声高喊着冲向敌群,但三排长不幸被流弹击中,当场牺牲,彭指导员也在肉搏战中壮烈牺牲。杨连长身负重伤,流血过多,昏倒在战壕中,这时候,共产党员、一排长挺身而出,继续指挥全连战斗……

暮色降临,眼看着敌人又要发动新一轮冲锋,3连有几个负重伤的战士,手里拿着手榴弹,拉着导火线,时刻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完成攻打碉堡任务的胡营长、白教导员带领1连、2连及友邻部队赶来增援,在敌军的后侧面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打得敌人狼狈逃窜,丢下大批辎重。这场战斗,打死、打伤及俘虏敌人400多人。3连战士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全连10个班140多人最终只剩下了60人,连长和指导员都在战斗中壮烈殉国。讲到此处,王老忍不住泪雨纷飞,泣不成声。

小日本投降后,王老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在盐城解放战斗中,王在信是部队出色的狙击手,击毙敌军十多人,为顺利解放盐城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部队渡江时,王在信在苏北军区警卫营任通讯班长,没能参加渡江战役。部队渡江后,他调到华东新兵五团十四连任指导员,在丹阳负责接收、训练新兵增援朝鲜战场。1953年春天,他随部队开往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不久,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10月部队班师回国。

1954年,王在信从部队转业到南通启东供销合作社担任党支部书记,次年7月调到镇江丹阳工作。从此,他扎根丹阳,先后在手工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工作,一干就是30年,直到1985年12月光荣离休。

王在信从部队转业后,既没有回盐城,也没有留在南通,而是选择回到镇江丹阳,在参加相关活动时认识了美丽善良的赵锦魁,共同的使命,相同的盐城方言,很快使他们组成了美满的幸福家庭。

在工作上,王在信积极投身到火热的新中国建设之中。根据组织安排安排,他先后在手工作局、手表厂、县委驻化肥厂工作组和工商局工作,无论在那里,他都保持革命热情不减,扎根基层,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工作期间,因为岗位重要,他手上有一定的人事权和财权,但他从不占不贪,公私分明,甚至连私人寄信都不占用公家信封。他的一只普通手表用了数十年,脚上穿的黑皮鞋常常鞋头已经磨损发白,修修补补,一穿又是好多年,他始终保持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应有本色。

在生活上,王在信、赵锦魁婚后生养了四个子女,老大儿子叫王学先,老二女儿叫王学进,老三女儿叫王学群,老四儿子叫王学众,连起来就是“学先进群众”,不愧是老战士老干部,就连给子女起名字,都始终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革命宗旨,不忘初心。由于家风严谨,向先进群众学习也成为王在信四子女为人处世的左右铭。

王在信、赵锦魁结婚60多年,不仅夫妻相敬如宾、相濡以沫、而且建立了纯朴的家风、严格的家训,特别是王在信的戎马生涯和奉献精神,时时激励四个子女从小刻苦勤奋学习,茁壮成长,现在四子女分别在苏州、丹阳等地工作,事业有成,第三、四代子孙满堂,出类拔萃,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

1985年12月,经组织批准,王在信光荣离休。但他“离而不休”,连续担任了十多届单位离退休干部支部副书记,不仅主持开展各项支部活动,而且帮助组织上协调处理了很多老干部工作中的情况,在2003年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以及新冠疫情期间,带头并带领老干部交纳特殊党费。

除了继续工作外,王老还积极拓展个人兴趣爱好,把生活中的浓浓情趣发挥得淋漓尽致。

首先,王老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摄影班。为了学好摄影,他特意去买了部照相机,经常一个人背着相机外出采风,他的足迹遍布城区的大街小巷。摄影班学习结业,父亲的几幅作品参加了老年大学成果展。因为喜欢摄影,王老的儿子王学众受到感染和熏陶,也成了铁杆摄影爱好者。

其次,王老还在70岁那年喜欢上了钓鱼。有一次,王学众的一位好友邀请去乡下钓鱼,他请父亲一同前往去散散心。谁知,王老一下子迷恋上了钓鱼,且一发不可收。2012年已经84岁的王老还夺得了丹阳新闻网举办的第三届垂钓大赛冠军。

不仅如此,王老还接受邀请,经常深入到中小学校课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作为一名从战火纷飞年代走出来的老革命,老战士,王在信结合亲身经历,在“七七事变”抗战纪念日,在“了解历史,振兴中华”等活动中,给孩子们讲述战争年代革命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深受学生们欢迎。王在信虽已九十多岁高龄,但活动现场,王老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笑声朗朗,回顾往昔宛若昨日。他一直勉励青少年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好好学习,长大成为栋梁之才,报效祖国。

衷心祝愿王老健康长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