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十分担心:女儿这样下去,将来很难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
不得不承认,如今孩子的心理脆弱程度让家长和老师甚是担忧。
何为“玻璃心”?
顾名思义,就是心像玻璃一样易碎、很脆弱:
不能听重话,别人还没开始凶,自己就先难受起来;
不能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听完既生气又难过;
不能面对失败,遇到点困难就自暴自弃;
这样的孩子喜欢胡思乱想,敏感,太过在乎别人的情绪和评价,极易受到伤害。
很显然,太过玻璃心,并不是孩子应该拥有的适宜的心理基础。
今天我们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
01
玻璃心的孩子
常因结果被过度批评或表扬
在过去的文章中,我们经常强调夸奖孩子虽是好意,但也要谨慎使用。
很多父母和孩子互动中的频繁夸奖,是空洞的、不真诚的甚至是夸张的,不仅对孩子的行为起不到积极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很多夸奖不是在教孩子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是在引导孩子关注别人的正面评价。
有的孩子为了争取新的赞美,恐惧失败,故意回避困难。
当他没有得到夸奖,他就自动地认为自己是失败的。
玻璃心就爆发了。
孩子适应逆境的能力也没有锻炼起来,小小的挫折和拒绝就能让孩子溃不成军。孩子需要称赞,但也要让每一句夸奖来得真诚和实际,否则,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普通、平凡和无法避免的无能为力,痛苦是必然的。
批评也有同样的效果。
批评让孩子对失败的结果更加恐惧,在他们看来,做得好才会被爱被重视,做得不好就只能得到负面反馈。
有着这种念头得孩子,也会对不满意的结果产生过度反应。
02
玻璃心的孩子
常被赋予过高的期待
过高的期待让孩子充满压力,无法接受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曾经与一位初中班主任老师聊天时,他告诉我:
在他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接触过不少十分优秀的孩子,其中,有相当多的孩子比普通的学生更加脆、敏感。
他们班上有个孩子,品学兼优,在小学几年里,一直都是班长。
初二那年,孩子自信满满地参加了新学期的班长竞选,没想到以两票之差落选。
这件事对他打击特别大,在家哭了一宿,第二天甚至不想去学校上课。
有句名言是:“优秀,是一种习惯。”
习惯了“优秀”的孩子们,是家长心中的希望,是老师口中的榜样,然而在背后,孩子们内心的压力、痛苦和纠结,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他们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期待,对自己也产生了极高的自我要求,特别害怕辜负大人们的期待。因为害怕,所以也更加脆弱。这样的孩子,心里有着一条隐形的高压线,遇到一点波折,就有崩断的危险,比如成绩波动或者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很容易焦虑、无助和气馁。
还有的孩子为了避免失望,干脆放弃,拒绝挑战有难度的事情。输不起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孩子成功时,父母不断表扬和奖励孩子,又鲜少告诉孩子输了怎么办?失败了怎么办?父母对孩子成功的期待,导致孩子无法正确看待输赢,他们害怕父母失望,害怕失去他们的喜爱和认可,最后惧怕失败,习惯逃避。
03
玻璃心的孩子
可能源于孩子高敏感的性格
玻璃心也有可能和孩子的性格有关。
玻璃心最关键的特征,是敏感。
美国伊莱恩·阿伦博士在《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这本书中,提到一个词语叫“高敏感”:
高度敏感的个体天生比一般人更关注周围环境,做事习惯三思而后行。
敏感的人群无论儿童还是成人,更富有同情心,更聪明、敏锐和富有创造力,他们小心谨慎,因为能思量行为的后果,所以较少犯错。他们在遇到“高音量”或繁多资讯时会变得不知所措。
他们会尽量避免外来刺激,因此显得胆小羞怯,不太合群。当过度刺激不可避免时,他们很容易显得沮丧和“过于敏感”。
他们对别人的情绪反应也很敏感,共情能力强,常因一些小事引起情绪波动。
高敏感是孩子的一种性格特质,它不完全是坏事,有的孩子靠着敏感的观察,做事谨慎,同理心也比较强。
当然,这种特质伴随而来的痛苦就是对别人的一举一动格外在意,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的情绪也跟着起伏。
比如有的小孩会因为同伴不跟自己玩而无比难过,会因为朋友一句无心之语而痛苦,会因为妈妈一个警告眼神而怀疑妈妈的爱......
他们过于关注别人的情绪,并且将其与自己联系起来,不自觉将小事放大化、严重化,内心更容易受伤。
这样的小孩需要父母适当引导,及时安抚他的情绪,切忌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与此同时,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如何正确面对别人的眼光。
当孩子因为别人感到受伤时,我们可以帮他分析:别人的言行是否合理、你的感受是怎么样、接下来我们可以怎么做。
这种分析和复盘,有效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个人界限,他就知道什么样的评价是有益的、什么样的拒绝是合理的、什么样的眼光可以不用放在心上。
时间久了,他就有了自己的判断,人际关系中的小矛盾,他都能靠自己走出来。
总之,越敏感、越脆弱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保持一颗淡定而平和的心,并能接纳孩子的失败,我们的心态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