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许光达接待儿子学校老师家访,老师疑惑:您是许延滨的父亲?

孔甲丙今说史 2024-10-01 04:46:30

虎父无犬子,古来有之。

开国将帅的后代,自然也不甘人后,穿上戎装,承父志,传薪火,续写革命篇章。

许光达之子许延滨,便是这其中一位装甲铁汉,继承父亲的钢铁意志,指挥千军。

许光达身为开国大将,既洁身自好,清廉正直,又严律家人,不给亲眷谋一丝半毫的私利。

特权,许家是见都不想见的,私欲,更是半点也不沾。

毛主席曾以“共产党人的明镜”之誉赞其风骨,这清正之气,已深植家风,代代相传。

大将许光达接待儿子学校老师家访,老师疑惑:您是许延滨的父亲?

几番让衔如明镜

许光达,年少时即踏上革命之路,注定不凡。

他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大将,首任装甲兵司令,被尊为“中国装甲兵之父”。

不仅身居国防部副部长,亦位列当代36位军事家之列。

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进入黄埔军校深造。

两年后,参与南昌起义,正式开启浴血征程。

1932年,任红三军第九师团长,竟无端被列入夏曦“肃反”黑名单。

若非在激战中负伤,早已被肃反人员处决。

重伤之下,他无麻药连开四刀,弹头却仍留体内,命悬一线。

贺龙得知,急派人将其护送至上海秘密医院。

正待手术时,一位气质不凡的中年女子突至,迅速将他带走,送往艾黎家中。

数分钟后,国民党特务闯入医院,三位红军将领当场殒命。

此后,经地下党安排,许光达远赴苏联治疗,终将距离心脏十公分的弹片取出,保住性命。

1937年,他康复归国,屡立战功。

解放后,为顺应现代化国防建设,中央军委任命他为装甲兵部队司令。

1955年,军衔制实行,毛主席亲提大将衔授予许光达。

得知此事,许光达深感愧不敢当,主动上书请求“降衔”,自言贡献微薄,盼将大将之位让给他人。

然而,中央并未同意此请求。

主席看后,评价道:“这是共产党人自身的一面明镜。”

最终,许光达虽被授予大将军衔,内心却始终难以安宁,主动申请降一级工资。

于是,十位大将中,唯有许光达领五级薪金,其余九位皆为四级。

促使许光达“让衔”的原因有很多。

许光达最先想到的,便是那些长眠黄土、未见新中国曙光的战友们。

他曾对妻子邹靖华深情而沉重地说:“多少和我并肩战斗过的战友,如段德昌、周逸群、柳克明(直荀)等以及那些更多叫不出姓名的战士,先我而去。我的这顶‘乌纱帽’就是建立在他们流血牺牲之上的,我这个幸存者今天已经得到很高的荣誉了!。”

他未曾忘记,“一将功成万骨枯”。

大将军衔在他眼中,不仅是荣誉,更是沉重的责任与牺牲。

他心中装满了那些牺牲者的名字,那些烈士的鲜血。

他的战友们,无论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还是在和平年代的建设中,都展现出无私的精神。

那些先逝的战友们,已成为他心中的丰碑,时时警醒着他:功勋的真正意义,在于人民的事业,而非个人的荣誉。

建国之后,他奉命组建装甲兵,担任首任司令。

年轻的装甲兵部队,迅速成长,亮相朝鲜战场,打出了国威军威。

这一切无疑证明,许光达大将之衔,名副其实。

在他看来,个人的荣誉并不应凌驾于集体的功劳之上,作为一名幸存者,他的贡献虽大,却未必当得起这份厚重的荣誉。

毛主席曾赞他为“共产党人的明镜”,正是因为他深知大局、顾全大局、心怀大局。

许光达的几番“让衔”,无疑是共产党人无私精神的写照,也是他内心那股“轻荣誉而重责任”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严父无情藏慈爱

许光达,戎马一生,战功显赫,却在亲情上显得格外“无情”。

他和许多开国将领一样,坚守清廉,拒绝将权力化为私器,严于律己,甚至对家人也毫不松懈。

作为父亲,他给独子许延滨的教育,堪称“冷酷”,但这种“冷酷”却浸透了理智与爱国的深情,最终塑造了一个家风清正的家庭。

回忆起父亲,许延滨常说,父亲那种“严苛”近乎冷漠。

幼年时,许延滨曾有一次天真地跑去问父亲:“爸爸,你的官大不大?”

那时的司令员许光达,刚刚结束一天的繁忙工作,在院中遇见孩子们玩耍,比谁的父亲官大。

许光达闻言,面无波澜,语气平静:“不大,爸爸只是个人民的勤务员。”

如此简单的一句,却透露出许光达一贯的谦逊与警觉,也让他对儿子的教育更加谨慎。

从那天起,他为许延滨立下三条规矩,严加管束。

其一,上学住校,务必习惯集体生活,锻炼独立性。

其二,零花钱严格控制,生活标准要向工农子弟看齐,绝不特殊化。

其三,不准司机接送,所有路程自己步行。

他警告儿子:“不许在外打我的旗号,若有人知道你是许司令员的儿子,就别再回这个家。”

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许延滨甚至从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父亲的身份。

从小学到高中,他在填写“家长”一栏时,总是填上母亲的名字,而父亲那一栏,却始终空白。

高中毕业时,学校准备推荐他出国深造,但审查表格时,政审人员发现,从小到大,他从未填过父亲的姓名。

政审人员心中难免生疑:这孩子的父亲是谁?是否有政治问题?为何要隐瞒不报?

于是,学校的老师登门拜访许延滨家,想一探究竟。

当他们推开许光达的家门,见到那位大名鼎鼎的司令员,顿时哑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原来这位从未张扬父亲身份的学生,竟是许光达的儿子。

当学校的同志细细讲述许延滨在校的优异表现后,许光达并未因儿子的成绩而有丝毫的骄傲之色。

沉吟片刻,他认真地说道:“生了孩子,便给社会增添了一份责任,父母自然要对社会多负一份心。延滨进步,归功于你们的栽培,作为父母,我们当然感到欣慰。然而,我不同意让他出国留学。”

听到这里,学校的同志不禁心生疑惑。

推荐许延滨出国学习,并无特殊照顾,更非滥竿充数,许光达为何坚决反对?

他们再三劝解,认为机会难得,希望许司令员慎重考虑。

许光达却始终不为所动,他语重心长地解释道:“高级干部的子女若在国外,难免会受到特殊对待。这样,对他们的成长反而不利。社会资源有限,还是把机会留给那些优秀的工农子弟吧,他们更需要这个平台。”

一席话,掷地有声,许光达的态度坚定不移。

最终,许延滨未能出国深造,而是继续在国内接受锤炼。

彼时,许延滨或许心中尚有不解,但多年后,当他亲身经历风雨,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长为人民解放军中一颗耀眼的将星时,才真正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许光达的“无情”,实则是一种深藏的慈爱。

他用这份严苛告诉儿子,唯有将国家与军队放在心头,一个将军才能真正做到无私无畏。

而这种冷静的引领,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许延滨未来的路,成为他前行的力量源泉。

这份“无情”,不但没有隔阂父子情感,反而成为一股温暖,贯穿许延滨的军旅人生,让他懂得了真正的责任与担当。

清正无私大义为公

许光达的家族庞大,兄弟众多,侄儿侄女也不在少数。

许家的亲属们,因出了这样一位开国大将,心中自是骄傲,然而,也不免有人心生侥幸,想借着许光达的名头谋得些许便利。

有一天,许光达收到一封侄女的来信,信中直言不讳,希望五叔能够利用职权,在北京给她安排一份工作。

面对这样的请求,许光达没有犹豫,立即提笔回信。

在信中,他并未以官威压人,而是以长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批评了侄女不愿安心扎根农村的心态,劝导她应当勤奋读书,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

信中,他坦率道,凭自己的权力,帮侄女在北京谋个差事并不难。

但许光达的侄女是许家第一个有幸念中学的女孩子,这本身已是极大的福气。

其他几个姑姑,当年连书都没读过,还得忍受童养媳的命运,那是旧社会的悲剧,社会不公的印记。

如今,新中国虽已建立,然而,农村仍旧落后贫困,尤其需要受过教育的青年,用知识和文化改变家乡的面貌。

许光达对侄女寄予厚望,他不希望她轻易放弃理想,而是希望她能以家乡的振兴为己任,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

他告诫她:你是新中国的青年,应当胸怀大志,安心学习。若生活上有困难,我自然会尽力帮你解决,但这份志气,你不能丢。

在这件事上,许光达的妻子邹靖华亦全力支持丈夫。

她理解亲属们的困难,却也坚持原则,对侄儿侄女们明言:“你们若想靠叔叔安排工作,这是不可能的。但只要你们肯努力读书,叔叔婶婶定会尽力资助你们。”

果然,许家的子侄们,后来有不少人考入大学,都是许光达夫妇共同资助。

而许光达看似“无情”,实则是以严厉的方式对家人寄托深情。

1963年,许光达因眼疾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

诊断结果是麦粒肿,院方决定由资深眼科专家张福星教授主刀。

张教授年逾花甲,医术精湛,早年曾在解放前开办过私人眼科诊所,声名远扬,因而被调入部队医院,专为高级将领治病。

然而,张教授的经历并非“根正苗红”,在那个年代,私人行医的背景成了他政治上的一块“污点”。

因此,尽管医术高超,他平日仍如履薄冰,谨慎行事。

不幸的是,手术中张教授因年迈视力不佳,不慎碰伤了许光达的角膜,导致眼睛红肿。

这一事件立刻惊动了中央保健局。

当时年代特殊,事情必须上纲上线。

保健局迅速下达三项指示:追查责任、立即转院、上报事故。凡事都要有个政治结论,错误更是不可轻描淡写。

但面对这种局势,许光达却出人意料地冷静应对,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三点回应。

一是不转院;二是继续由张福星教授治疗;三是无需追查责任,事情无需大惊小怪。

事故发生后,张教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担心旧有的“政治问题”会被翻出来,被整治的恐惧无时无刻不笼罩着他。

然而,许光达夫妇却没有丝毫责难,反而将张教授视为贵宾,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肯定他的医术,感谢他的尽心治疗,并诚恳地劝他放下思想包袱,继续大胆工作。

他们的宽容和信任,让张教授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张教授的悉心照料下,许光达的眼疾不久便痊愈了。

这件事在全院上下传为佳话,许光达夫妇的高风亮节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佩。

身处那个动辄上纲上线的年代,许光达的态度显得尤为珍贵。

他没有因政治偏见而苛责,也没有因一时失误而推卸责任,展现了极为难得的宽广胸怀和平等待人的精神。

许光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人民公仆”。

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无论在何种处境下,他都以平凡的姿态和不平凡的品格,成为人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正是在这种细微处,他的伟大得以彰显,成为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闪光人物,令人敬仰,令人难忘。

参考资料:

许光达大将“让衔”的故事与启示全建业“冷漠”背后的清白家风 开国大将许光达的家风故事辛湘宗

1 阅读:327
评论列表
  • 2024-10-06 21:09

    于是,十位大将中,唯有许光达领五级薪金,其余九位皆为四级…不对,张云逸大将可是拿元帅的薪资和待遇的!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