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飞
北京利好不断。
最早的利好,还是来自9月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文件提出明确目标:
争取经过3到5年的努力,北交所市场规模、效率、功能、活跃度、稳定性等均有显著提升,契合市场特色定位的差异化制度安排更加完善,市场活力和韧性增强,形成北交所品牌、特色和比较优势,对新三板的撬动作用日益显现;北交所与新三板层层递进、上下联动、头部反哺、底层助推的格局初步构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效果更加明显。
紧接着这几天一份又一份利好砸向北交所。
11月17日,中证指数有限公司表示,决定将符合条件的北交所证券纳入中证全指指数样本空间,以进一步提升跨市场指数的表征性。
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在北交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市的中小企业发展,探索完善普惠金融政策业务考核体系,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11月23日,北京召开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完善北京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做大做强。
要牢牢把握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任务,找准首都金融工作定位,发展好大国首都金融,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这一系列利好之下,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北京要做强做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而且昨天的会议中,出现了一个新词“大国首都金融”。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金融强国。北京的大国首都金融,正好与此对应。
环顾全球,除了美国、德国等之外,多数国家的金融中心都在首都,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韩国首尔,无外如是。
在这一系列支持下,北京的经济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北京的第三产业(广义服务业)也将成为真正的王者。
事实上,从2021年北交所空降北京,就已经说明,北京要将服务业产业做到极致。
我们知道,四大一线城市中,北京是典型的服务型、消费型城市。上海虽然也是这种底色,但还兼顾着工业。深圳则主要是工业、科技支撑经济,广州则是工业、消费支撑。
这一点,从贸易进出口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深圳长年位居外贸出口第一城席位,且是外贸顺差最大的城市,或者是赚取外汇最多的城市。
而北京、上海则是外贸逆差最大的两座城市,也即进口比出口多得多。
再看各城市三大产业占比。
北京是全国第三产业占比全国最高,高达83.9%,其次是上海。而北京的第二产业(广义制造业)占比仅占15.9%。
这足以说明,北京是一座以服务业产业为主的城市。
这是各城市发展路线决定的,更是顶层设计决定的,北京与深圳的发展路线,本来就不同。
这些年,在纾解非首都功能下,北京的低端制造业企业不断外迁。
《财经》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0年,北京外迁了7009家企业,其中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
纾解非首都功能,一方面是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另一方面保护北京的空气,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清理低端产业,为高端产业和金融腾出空间。
作为首都,北京不与其他城市争夺制造业。
所以,我们看到,北京的工业增加值排名并不高。2022年北京的工业增加值为5036亿元,只有深圳、上海、苏州一半不到,位居全国第14位,甚至不如天津、成都这些城市。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但在金融服务业领域,北京牢牢抓住。
尽管在北交所成立之前,上海有上交所,深圳有深交所,但论真正的金融实力,北京依旧是老大哥,其资金总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
在北交所成立之后,北京的金融实力更加强悍。
到2023年年中,北京的资金总量高达23.95万亿元,是全国唯一一个突破20万亿的城市,比排在第二位的上海高出了将近4万亿。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之前在分析天津、青岛、厦门等城市经济发展受困的时候,我说过,他们有一个共同因素,就是脱实向虚过快。
工业的尽头虽然是服务业,但工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没有工业的服务业是镜花水月。
但这些规则都只是适用于非特别城市。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别城市,并不适用。
我之所以说,其他城市必须要牢牢抓住优质制造业,才能在城市角逐中获得好的位次,是因为在金融、科技这两个人人都想要的硕果面前,不是谁都能得到,它的归属,依赖顶层设计。
北京、上海是顶层设计上的宠儿。
科创与金融是城市发展的两大引擎,也是跻身世界级城市的敲门砖,这样的顶层设计红利,非北京、上海莫属。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两座城市的定位:
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在定位上北京虽然没有金融中心头衔,但却是金融中心事实上的无冕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