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我军军兵种为什么不设政委?

清浩谈军事 2023-06-10 21:57:0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诸军兵种合成军队。从1949年10月起,陆续任命了各军兵种领导,建立了军兵种领导机构:

1949年10月,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肖华为空军政治委员(至1950年4月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11月11日,空军领导机关成立。

空军司令员刘亚楼

1950年1月,任命肖劲光为海军司令员,政治委员缺;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成立。

1950年4月,任命陈锡联为炮兵司令员,政治委员缺;1950年8月1日,炮兵领导机关成立。

1950年6月,任命许光达为装甲兵司令员,政治委员缺;1950年9月1日,装甲兵领导机关建立。

1950年12月,军委工兵领导机关建立;1951年3月,组成军委工兵司令部;1952年9月,任命陈士榘为军委工兵司令员,政治委员缺。1955年8月,军委工兵司令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

1954年2月,任命王震为铁道兵司令员,政治委员缺;1954年3月,铁道兵领导机关正式成立;1954年4月,王震兼任铁道兵政治委员。

195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罗瑞卿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7年9月,公安军番号及其领导机构撤销。

195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缺。1957年5月,防空军和空军合并,防空军番号撤销。

防空军司令员杨成武上将

可以看出,以上各军兵种领导机构,只有最早建立的空军领导机关设有政委,但半年后就取消了,其他军兵种都不设政委,只有副政委,或司令员兼政委,没有专职政委。这是怎么回事呢?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军为加快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开始向苏军学习,涉及到方方面面。当时,苏联军事顾问主张解放军应该学习苏军的“一长制”。所谓“一长制”,就是“按苏军的做法,取消政治委员,实行单一首长制。”尽管有不少军队高级干部赞成“一长制”,但由于“一长制”与我军长期形成的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有很大不同,对此军委非常慎重,既没有全盘照搬,也没有完全否定,而是采取有保留地试行。一是各级机关已有的政治委员继续保留;二是在新建立的军事领导机构暂不设政治委员。

从1950年起,新建立的军兵种领导机关,就成了“一长制”的第一批“试点”机构。并且,建国初期新成立的军事院校也不设专职政委,一般为院长兼政治委员,如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政治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后勤学院院长李聚奎,总高级步校校长陈赓、校长兼政委宋时轮(1954年3月),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陈赓。

陈赓在军事工程学院开学典礼上

当时确实准备逐步实行“一长制”,取消团以上各级的政委,甚至营、连级的教导员、指导员,或改为只设副职。《彭德怀传》提到,1953年上半年,由于苏联顾问的反复提议,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曾“一度设想和准备在军队中实行“一长制”。4月中旬,军委审查《内务条令》修改稿时,彭德怀把有关营教导员和连指导员的职责全部删去,也表现出他准备首先在营、连两级试行“一长制”的想法。到5月间,彭德怀在同苏联总顾问的一次谈话中,更直截了当地说:“准备十年之后实行‘一长制’。 ”

由于“一长制”与我军的传统相驳,从一开始就争议就比较大,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曾当面向彭德怀陈词:“现在有些同志认为政治工作制度过时了,政治委员作用不大了,要学习苏联,搞一长制。如果那样做,从井冈山时期就搞起来的政治工作传统不就丢掉了吗? ”(见《罗荣桓传》)

彭德怀接受了罗荣桓的意见,终于改变了原来准备实行“一长制”的主张。在同年10月准备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报告时,在报告中曾列为专题详细阐述的“一长制”,被军队必须实行“党委集体(统一)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取代。

苏共二十大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开始反思苏共的消极面,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号召在学习苏联经验上采取分析、鉴别、批判的态度。1956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重工业口各部门汇报时指出:“学习苏联不要迷信。对的就学,不对的就不学。苏联内务部不受党的领导,军队和企业实行一长制,我们就不学。” 此后,中央军委彻底放弃了实行“一长制”的想法。

1957年2月,国防部任命了一批高级将领担任军兵种政治委员,结束了我军没有军兵种政委的历史:

苏振华上将为海军政治委员;

吴法宪中将为空军政治委员;

邱创成中将为炮兵政治委员;

向仲华中将为装甲兵政治委员;

黄志勇中将为工程兵政治委员;

崔田民中将为铁道兵政治委员(1957年9月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离任后)。

海军政委苏振华上将

铁道兵政委崔田民中将

0 阅读: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