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艳阳,给绿叶平添了几许苍翠。这种颜色,仿佛太浓太重了,叶子不堪负荷,让它一滴滴地往桂川的流水淌落。而这淌下的翠绿,在细波上碎了、散了、静静地流下去。”
非常唯美而带点伤的一段文字,恰如人生流水自长东。我们的一生,就在那细波上曾经滚过,也曾碎过……最终是散了,静静的流下去。
在这一生中,我们经历了无数春夏秋冬,无数悲欢离合,无数的节气……
明天就是元宵佳节,元宵节在中国人的情感与情怀中占据的份位很重,“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每逢佳节,总有很多无法言的情绪会涌上心头眉间~~那里面有感慨、有回味、有相思。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骨梦,回首东风泪满衣。”每每元宵节华灯初上,在灯火通明的迷离里,有情人相依相偎;独思者对月长叹;异乡客遥望家乡,团圆者其乐融融……每个人都浸泡在满满的情感里或苦或甜。
传说“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被称为“元宵节”。以道教的“三元”开灯祈福,这是古俗;而到了汉魏却转换为燃灯。
燃灯习俗始于汉魏之后东汉汉明帝时期,当时佛教东传, 汉明帝非常崇敬佛法,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以表佛法大明,史称“燃灯表佛”。
元宵节祁望的是“三圆”,阖家团圆、一年圆满、衣食圆足。 这种圆就是福。
在古希腊的众多神祗中,并没有“福”神一说。但他们有光明神和太阳神,爱和美之神。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最早的有光明神。Hyperion就是第一代光明神,代表他的星辰是天上的“土位七”,远离土星的一颗卫星;希腊神话传说中,他娶了他的亲姐妹Theia为妻,古希腊神话大抵是最早的母系社会雏形,总有令人一头黑线的关系。
神王Zeus(宙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娶过自己姑姑,也娶过自己姊妹。。。不过在Hyperion这第一代神里,宙斯还没有出生呢。
这位光明神Hyperion和Theia结合后,生下了第一代太阳神Helios、月亮之神Selene以及黎明之神神Eos。
威廉·布格罗绘制的古典油画里Eos非常美,我放到文章最后,尽量把马赛克打的~~~那个那个一些,以便大家能欣赏到她的美。
《说文解字》中记载“福”是形声字,“畐”是象形字,以“腹”字为初文,腹中有“十”,“十”同“食”,对于中国人来说,第一福就是吃饱肚子。
但今天这篇我不会写元宵节吃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吃联系的太紧密了[捂脸]。虽然说古人为了求吃饱肚子,在很多节日创造了佳肴美味;但说真的,在这些节气之中,咱们的祖先,吃仅仅是一方面……就拿我们说的元宵节来说吧,它还有一个习俗,叫“走百病”。
这个习俗起源于南北朝,在唐宋开始盛行,明清更是重中之重,女子会在夜晚出门,进行一系列的祛病活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等等,期盼不好的统统去,好的都到来。
说到吃,现在吃简直成了传统节日的梦魇,但是甚至吃都做不到五彩缤纷。哪怕我一个吃货,都已怕了,一到一个节气就说,啊!今天要吃饺子了。欧,幸亏还有元宵和中秋,终于可以不吃饺子了[捂脸]。
中国的福文化里,从来不会单单祈福,“福”与“禄”总相依相伴。清代陈奂注曾说:“福禄义同,于禄言千,于福言百,互词也。”
求“禄”对于中国人和“福”一样重要,它比“寿”更当紧。其实中国人求“禄”,求的有点明明暗暗(个人观点[偷笑])。
一方面这是我们的志向,袁了凡《了凡四训》有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 这是男人的雄心与抱负,这是入世的热血与家国的捍卫,所以“三千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但另一方面,中国又讲究“隐”和“逊”,觉得求功名是一件很沾了铜臭的事,所以我们的祖先又谆谆教导:“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当年明月也曾写道:“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其实就我看来,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和“百年功名、千秋霸业”并不是对立面,我觉得当年明月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他更侧重想告诉大家:追心而动。
如果你喜欢的就是“百年功名、千秋霸业”,那么谋求“百年功名,千秋霸业”就是在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用这样的方式度过一生的中国人不少,过去现在,乃至未来。
曹操虽然喟叹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对他来说,一生所求不过是:百年功名,千秋霸业。这种功名和霸业就是曹操的人生福,远比元宵节的花灯醉更让他祈盼。
西方哲学认为的“福”却有所不同,他们中有人些认为“福”伴着“善”,如苏格拉底,他认为善就是美德,美德则会让人得到幸福;有些人则认为福是顺应自然,顺应自我,如塞涅卡,他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要顺应本性的活着,顺应自然而生活。
对比中西文化的不同,在西方文化中更讲究个体,所以他们没有一个具象化的祈福,无论是意愿还是形象,应该说从最古老的体系塑造时,他们就认为每个人的生活该由每个人自己创造;而不是祈求“福”自天而降。
他们的“祈”是祈祷,祈祷他们所信奉的能基于他们的行为和作为来给予。在西方油画中常常会看见一个手指指天的图形,这个并不是“指天”,而是一种虔诚,指向了他们的某种信仰。
对于“福”和“祈福”东西方文化不同,一个抽象,一个具体。就如同东西方最初的神的表达与表现也非常不同。东方的神是人,产生于人类的劳动,更为人类劳动服务,他们是为了具体的完成某件事,如伏羲女蜗,是造人;仓颉,是造字;最古老的盘古开了天地……
所以说东方的神是物化的,如同东方的祈福文化是求实实在在的具体。
西方的神则是抽象的,他们往往是为了阐释人类的某种情绪。第一代希腊神祗是乱糟糟的,可以说那时候他们并没有把这种人类情感摸索清楚;第二代希腊神话依旧比较乱,好与坏、黑与白就像中国的八卦一样相辅相成,在这次的争斗里,产生了一个大家都非常喜欢的神。
“so soon as he had cut off the members with flint and cast them fromthe land into the surgingsea,they were swept away over the main a long time: and a white foam spread around them from the immortal flesh, and in it there grewa maiden..."
通过这段英语的表述,猜猜她是谁?
大意是:“他用燧石砍下他们的肢体,把他们从陆地上扔进汹涌的大海,他们在大海上漂浮了很长一段时间。不朽的肉体在他们周围泛起白色的泡沫,里面有一个少女……”
是的,她是维纳斯,爱与美之神。
到了第三代古希腊神话中创造出来的神祗,对于情感的表达已经逐步清晰,这时候的希腊神祗有了生殖和繁育、有了爱与美、有了阳光与黑暗、也有了智慧与战争。这一代希腊神话中的神王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Zeus——宙斯。
然而不管多么混乱,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从第一代神祗起,一直有爱之神,有太阳神,不管名字是叫光明神还是叫太阳神。
这两类神,我觉得就是西方“福”的祈愿代名词。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我们都需要光明——身与心。
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社会中,我们都需要爱。不管是人类的大爱还是男女的爱,亦或是父母之爱子。
所以中国的元宵节是红色的、是斑斓的、是璀璨的,尽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不太谈这个“爱”字,中国的古神话里也没有爱之神。
一个嫦娥还生生的夫妻两分离。但人类是离不开爱的,它是另外一种衣食足。在我们的元宵节里因而才有了那么多除了:“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热闹闹欣欣然之外,更有了“去年元宵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爱是一门艺术,爱更是人类的本性与本能,中国的好多传统佳节,除了记录农时节气,更深藏着浓厚的情感,尽管我们没有自己的“爱神”。
“但是经历过 ,最温柔共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