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讲述唐叔虞祠的风云变幻

星之旅说 2023-03-11 05:23:04

晋祠是一处以儒、道、释文化为内涵的奉祀祠庙,同时也是一处融山光水色和文物古迹于一体的古建园林群。它不仅是山西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唐叔虞祠,位于祠区北侧,石级峻立,山门高耸。红墙折绕的唐叔虞祠,是经过元,明,清时期翻修扩建而成。唐叔虞祠院内两侧绕以曲形围廊,廊壁上嵌有四十二块明清时期文人雅士的题咏,内容涉及到晋祠建筑、山水风光等,有不少都是书法佳品。正面主殿为元代建筑,重檐殿宇很是恢弘。祠内碑文、刻字、彩绘更是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瑰丽。

本篇就让星说旅游讲述唐叔虞祠这些年的风云变幻,喜欢的朋友不要忘记点赞、转发、收藏!

公元前12世纪,周人的领袖姬发施行裕民政策,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战胜了商纣王,建立起周王朝,号称周武王。周武王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是为周成王。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成王给周室的子弟、族属、功臣、亲戚,分封一定的土地,去做诸侯。周成王的胞弟姬虞,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被封到唐国做了诸侯。因为姬虞是唐国的诸侯又是成王的胞弟,所以称唐叔虞。

根据西周初年的政治形势,周王室封叔虞为唐侯,目的在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把这一地区建成拱卫西周王室的军事重镇。因此周王室是极度重视的,为此还曾举行过盛大的册封典礼和隆重的授土授民仪式。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之甲)、沽洗(之钟),怀姓九宗,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周王室不仅赏赐叔虞稀世的战利品并授土授民,而且还规定了治国的方针,即“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唐国既在夏人的故墟,又在多山的戎狄地区,故治理唐国要因地制宜,“夏政”与“戎索”兼施并举,既发扬夏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尊重戎狄民族的习惯法规。周公为晋国制定的这一治国方针,与为卫国制定的“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鲁国的“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的治国方针相比较,体现了较大的灵活性。

换句话说,该政策本身允许晋国在一定程度上因地制宜,不要过分拘泥于周室礼制法规的约束。这一治国方针,对晋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规定了晋文化的发展格局,使其具有求同存异、宽厚包容、顺时应变的文化特色。

唐国本是西周初期叛乱之地,叔虞被封至唐国,开创了古唐兴盛的基业,奠定了晋国称霸的基础。叔虞封唐后,教化民众治理山川,兴修水利,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叔虞死后,其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缅怀叔虞的功绩,遂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奉祀。唐叔虞是晋国第一代诸侯,晋祠是奉祀叔虞的祠宇,所以直称唐叔虞祠,也称晋王祠,简称晋祠。

几千年兴衰演进,直至唐朝,晋祠已然盛极一时了。公元617年(隋大业十三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在起兵前就曾在晋祠誓师,祈祷于叔虞像前。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李世民在晋祠写下了《晋祠之铭并序》一文,其中这样写道,唐叔虞的风骨,至今仍在晋祠之地沿袭,这是唐朝帝王祈祷膜拜之地,这是唐王朝起兵誓师之地,这样一个地方,“金阙九层”、“玉楼千仞”,晋祠的建筑之繁盛、地位之显赫,以至晋阳古城的建筑之繁盛、地位之显赫,由此可见一斑。古唐国在此兴盛,唐王朝由此发家,唐文化以此为渊源之地,此所谓晋祠为唐朝之始,唐文化之源。

今天的晋祠,仍然以唐太宗这通“晋祠之铭并序碑”为镇馆之宝。在保存这通碑刻的“贞观宝翰”亭西侧,便是经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而来的唐叔虞祠。然而在今天的晋祠,这却并不是主殿的位置。

《水经注》中记载的“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之地,留存至今的,是公元984年(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创建的圣母殿。是什么原因让“晋祠”之主移居他阁?又是什么原因,让这座宗祠院落有了如此大的面貌改观?

今天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思考?“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的晋阳城,在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所谓“龙城”最辉煌的时期,当数唐朝。然而正是这个“龙城”的称谓,给晋阳城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丽历史篇章的同时,也给这座古城带来了毁灭性的深重灾难。

唐末五代,晋阳古城以其固若金汤的城池一度成为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割据称雄的堡垒,四个王朝在晋阳古城兴起,李存勖、石敬塘、刘知远和刘崇先后称帝,一时,晋阳城成为帝王建国兴邦之乡,晋阳“龙城”之名大兴。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之中,“龙”更是被看作帝王的象征,帝王的代表。中国的皇帝要“君天下”,故被称为“天子”,而龙则是天子的符号,帝王的符号。人以龙称则为君主,衣以龙称则为皇袍,这样一座以龙称的晋阳城,便被视为天下龙脉之所在。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自立为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时代,摆在这个王朝大一统路上的最后一个障碍,就是以晋阳为都城的北汉政权。

从公元960年到公元979年,十九载春秋寒暑中,赵氏兄弟“三下河东”,终于灭了北汉,除掉了王朝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五代十国长期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至此结束,实现了天下的统一,最终建立了大宋王朝。

可是,北汉的覆亡,天下的统一并没有让大宋王朝的帝王感到满足,或者说,并没有让他们感到高枕无忧。以宋太宗赵光义为首的统治者们真正所担忧的,并不是其时已然孤城无援、众叛亲离的北汉末帝刘继元和他风雨飘摇的北汉王朝,并不是那座矗立在北方的军事重镇,并不是关外虎视眈眈的辽兵铁骑。让宋帝赵光义担忧的,是大宋王朝的基业能否在中华大地稳稳扎根,能否历经千百年绵延不断传承,是赵氏这脉天之子、龙之身能否独冠中原、坐拥天下。百年分裂割据的战火刚刚熄灭,江山的统一刚刚实现,四个王朝在晋阳的先后兴起历历在目,李渊父子在晋阳的反隋自立是血的教训。

在这里的历史记忆中,由于朝廷不稳定却凭借着晋阳城易守难攻的独特条件,自拥兵马,立为帝王的现象数次发生。定都开封的赵氏皇帝绝不会允许这样的历史再度上演。

正如《十国春秋·北汉纪》中所述:“太原前临台骀泽,后倚悬瓮山,坚而难拔。太宗遂命毁旧城,以杜尾大之患。”几百年后,明朝洪武《太原志》中也说:“周世宗、宋太祖征之,皆不能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8年),继元始以城降,恶其负固后服,坠而废之,降为紧州军事,以榆次为州始。”清朝乾隆《太原府志》也记述到:“(晋阳)国家盛则后服,衰则先叛,不宜列为方镇。”宋太宗赵光义为“杜尾大之患”,“遂命毁旧城”。

于是,在北宋979(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十日,赵光义下诏焚毁晋阳城。《宋会要辑稿·方域六》一文中,对这份诏书有这样一段记载:“诏书曰:‘乃眷太原,本维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奸臣贼子,违天拒命,因其悖逆,诖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其太原旧城并从毁废。’”

不仅如此,次年四月,也就是公元980年(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宋太宗又命决汾、晋二水,漫灌晋阳城遗留下的火焚废墟,将其彻底毁灭。至此,这座公元前497年由晋国执政正卿赵简子创建的晋阳城,在历经了将近一千五百年的沧桑岁月之后,毁于一旦。

宋太宗灭北汉毁晋阳城的原因或许有很多,政治需要也罢,军事策略也罢,有一点并不曾冠冕堂皇载于史册,却是我们不得不考虑,也许,更是赵宋皇帝不得不考虑的一点:破晋阳龙脉。

赵光义害怕有人凭借城坚池深的晋阳城再进行叛乱或割据,而他更害怕的,是凝聚着王者之气的晋阳城出现与他争夺帝位的真龙天子。宋王朝在维护政权、巩固统治的过程中,更是不惜种种手段,在文化上大做文章,以树立宋王朝统一天下的至高权威。

对于晋阳城,宋朝在文化上的重塑,必然意味着对晋阳城龙文化、对晋祠唐晋之源的这一文化概念的破坏乃至否定。公元982年重建晋阳城后,重建重修晋祠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一点。

直至唐时,晋祠一直都是主祭唐叔虞的所在。可是今天晋祠主殿之中所祭祀的,却并非唐叔虞,而是“显灵昭济圣母”,晋祠主殿,也就成为了圣母殿。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猜测:宋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重建祠堂,供奉的却不再是唐晋之祖,晋祠至此徒有“晋王祠”这一简称,却已然失去“晋王祠”之实。于是晋阳古城,不再是唐晋祖源之邦,这对于晋阳龙城和晋祠唐晋之源文化属性的由古传承,必然是大打折扣的。

所以,唐叔虞祠在《水经注》、《魏书》、《史记·晋世家》等史籍中的记载,与现存的建筑,已不是同一位置,原建筑毁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祠内碑文记载,现在的唐叔虞祠为公元1267年(元至元四年)创建,公元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重建。虽经明、清屡次重修,但从建筑材料看,明显保留了元代建筑痕迹。

好了,听完这段历史,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去,看一下今天的“唐叔虞祠”,是什么样子的?

唐叔虞祠是一座独立的前后院庙宇建筑,高大宏伟,占地面积1275平方米,建筑面积813.85平万米。祠门上悬贴金篆书“唐叔虞祠”立匾,祠门外台阶高耸。

院中设享堂,将祠宇隔为前后两进。前院碑廊四绕,古木参天,幽雅清静。两廊内嵌有石碣40余块,为宋、金、元、明、清历代名人学者题咏有关晋祠历史、建筑、风光的珍贵史料,这些石碑无论真、草、隶、行,均为书法艺术的佳作。

其中宋代《晋祠谢雨文》碣。此碣史学价值很高,阎若璩据此断圣母为唐叔虞之母邑姜。元代的《重修汾东王庙记》碑,清代的《汾东王庙重修记》碑,《重修唐叔虞祠记》文碣,《太原县重修唐叔祠记》碑等都记录了唐叔虞祠屡次修缮的情况。

享堂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卷棚歇山顶,陈列一组元代乐伎塑像。14尊塑像手持不同的乐器组成一个完整的乐队,似乎正在歌颂这位治国施政有方的唐叔虞的功德。

后院正面为大殿,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大殿单檐歇山顶,前部插廊,正面望去,大有重檐殿宇之势。殿身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殿高12.4米。斗拱疏朗,前檐每间设补间一攒,并且明、次稍间补间斗拱昂形各不相同,补间斗拱后尾直挑下平榑。山面与后檐只设柱头斗拱,斗口平伸出粗大的昂头承挑檐榑,简洁古朴。殿内减去后槽明间金柱两条,扩大了人们观瞻祀奉的空间。平梁以上后人稍作修改外,基本保留了元代手法。

唐叔虞祠大殿神龛内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执玉圭,神采奕奕,相貌堂堂,虽为明、清后世重装,仍保留了元代塑像的特征。其神龛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蟠龙一条,活灵活现,张牙舞爪,形态生动,粗壮有力,气势凶猛,有腾云驾雾之势。在明清时期等级特别严格,只有皇宫里才能见到五爪龙,民间禁用,所以唐叔虞祠的这对龙为四爪金龙。神龛内左右各有一侍童待召,神台下文臣武将相对而立。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新冠疫情集中暴发,对旅游的冲击前所未有,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量流失,一批人走了,一批人还坚持着,对于干旅游的人来说,旅行社更像是人生中一个服役的战场!对工作,我一直不曾放弃,写点什么,也许只是证明我还在!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