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经济60%、科教文卫30%、可发展潜力10%的比例来盘算,合肥可以与宁波、济南、长沙、郑州、无锡等城市一道,归为中流二线城市。
今年上半年的企业融资25强城市,合肥排在第6位,超过南京、无锡、成都和广州。今年上半年的半导体领域融资,合肥2家,与成都、无锡并列第五;在上半年的本外币贷款方面,合肥是20强城市守门员,远超其后的昆明。
历经多年发展,合肥的主城区规模、商业指数、地铁客流量、机场客运量等都有可观的数值,合肥的规工这两年来更是一直保持上升态势,但其三产确实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合肥三大主税已逐渐追上长沙、郑州,与长沙、郑州相比,产业结构方面合肥占优。
2019年时,济南、合肥与长沙、郑州的经济数据差距还比较大,到了2023年已经快速迎头追上,从2024年上半年的增势来看,这几座城市的排名或将有明显的变化。
相比长沙、郑州等城市,合肥有着更好的区位优势,可以持续享受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红利;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定位,则让合肥在具有区域优势的基础上,还可得到一定的政策性支持。
2023年,合肥科创成绩全国瞩目: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3家、增量居全国第2位,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总数居全国第4位,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9家、总数52家,新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超3000项,转化设立科技企业400余家;全市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
随着合肥国资投资控股的一批高科技企业相继开花结果,带来了显著的引流与集聚效应。2023年,合肥的上市公司数量超过武汉,独角兽企业数量进入全国前十,今年则有望在守稳的同时再进一步。合肥的目标是到2035年成为全球科创新枢纽,除了合肥以外,国内只有北京、上海、深圳3城提出类似目标。
民营力量发展合肥同样可圈可点,近三年的合肥、长沙、济南、郑州4城的民营企业公积金缴纳人数对比:
合肥2021年为94万人,2023年为114万人,净增20万;
长沙2021年为127万人,2023年为142万人,净增15万;
济南2021年为86万人,2023年为103万人,净增17万;
郑州2021年为78万人,2023年为82万人,净增4万;
从该项数据增幅,哪座城市的民营企业活力更足,显而易见。
不过,合肥虽然内驱力十足,但对标武汉、成都、青岛等城市,终究还是差了一线。
合肥先把双休保证了,大部分企业都是单休或则单双休!
人家合肥新一线,你非要拉到二线,就算是10线也跟你有鸡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