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传承离不开他的历史,比如我们要搞懂“中国人从哪里来?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华夏民族的文化根源是什么”等等问题,《史记》无疑是一把关键的钥匙。
正如太史公自己所言: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从宏观角度系统地梳理了从轩辕黄帝到他所处时代的历史发展脉络,更巧妙地穿插了众多的人物传记、国家的兴衰历程和历史事件。他精心设计的“十表、十二本纪、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篇章结构,构建出了一个既宏大又细致的历史体系。这样的布局,使读者既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整体架构,又能深入到历史的每一个角落,去体会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和事件。
正如司马迁自己所言,他“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致力于“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以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样的追求,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关系的哲学巨著。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究竟是什么?
历史不仅仅是书页间的记载,它是现实的延伸,是过去的现实。历史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一个时代的面貌,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影。
一个忘记过去的人,就如同失忆者,他的内心是空虚的,他的精神是没有根柢的,面对现实时必然会无所适从、茫然无措。
历史,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理解世界的钥匙,是我们的记忆和经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记录历史、书写历史的优良传统。
在西汉时期,一个名叫司马迁的人,将书写历史视为终生的理想。他如同一个孤独的守夜人,肩负着巨大的使命,他要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永恒的印记。
司马迁为什么要书写一部大历史?首先,家族的传统是他的动力源泉。出生于史官家族的司马迁,从小就接触到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史官不仅负责记录历史大事,还要观天象、制定历法,这些工作要求博学和专业知识的储备。因此,史官的职业往往是家族内部世代相传。
其次,是父亲的嘱托。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有志于撰写一部大历史,来弥补战国时期混战所造成的资料损失,记录下汉代的辉煌成就。然而,在司马迁即将继承父亲遗愿时,命运却给了他一记沉重的打击。在父亲临终前,司马迁泪流满面地接过了父亲的遗愿,将完成大历史的梦想刻入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真正让《史记》成为“大历史”的,不仅是司马迁的家族传统和个人职责,更是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深知,历史不仅仅是记录和叙述,更是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启示。因此,在《史记》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动描绘,还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或履行自己的职责,更是出于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敬仰。他以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视野,将中国古代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这部巨著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更因为司马迁在写史过程中的精神追求和高尚情操。他的笔下,不仅有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更有平民百姓的生活图景;不仅有朝代更替的宏大叙事,更有文化思想的细腻描绘。《史记》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司马迁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2、史官是一件高危职业,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说的;二十四史有一个很普遍的特点:后世之人,修前朝之史。
不过说实话,修史这件事,在古代属实是一件高危的工作,有点废史官。
想必大家都听过“秉笔直书”这个词,这个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襄公二十五年夏五月,崔杼杀齐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翻译过来,大意是说襄公二十五年夏五月,有个叫崔杼的大佬,因为老婆被当时的齐庄公给睡了,他一气之下就把当时的国君齐庄公给做掉了。太史,也就是当时的史官,直接就在史册上记了一笔:“崔杼杀了他的老大。” 崔杼一看,这哪行啊,立马就把太史给干掉了。
可太史的弟弟不是吃素的,接了他哥的班,继续写:“崔杼杀老大。” 结果呢?又被崔杼给灭了。这家人也是硬气,又一个弟弟站出来,继续秉笔直书。这次崔杼可能觉得杀红眼了也不太好,就放过了这个小弟。
这期间,南史氏听说了太史家的遭遇,心想:“这不行啊,历史的真相不能被埋没!”于是拎着竹简就往太史家里冲。可当他赶到现场,一听说真相已经大白于天下了,就乐呵呵地打道回府了。
我们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也险些丧命。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这句话虽然看似普通,但却给司马迁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李广之孙被匈奴单于击败后投降了匈奴,当文武百官都在抢着骂李陵表忠诚的时候,司马迁却因为和李陵关系较好,说了一句:“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汉武帝闻言大怒,后来便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为名,判处了司马迁死刑。
汉代施行赎刑制度,所谓赎刑,就是只要不是叛国罪这是罪无可恕的,哪怕是死刑都可以允许以钱、谷等赎刑,汉律规定“赎死,金二斤八两。赎城旦舂、鬼薪白粲,金一斤八两。赎斩、府(腐),金一斤四两”。
司马迁的情况便属于可以赎刑的范围,然而,司马迁并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付这笔赎金。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接受腐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宫刑。
这种刑罚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身心的双重折磨,但他依然坚守着史官的职责与使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3、读史记,我们读的是什么;我们读的不仅仅是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更是人类文明的脉络,是智慧的传承,是世代的经验与教训。司马迁以其卓越的史识和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从远古掌握占卜、天文历法的“巫师”时代,一直到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他的祖辈们代代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是知识的火炬传递者。
到了司马迁这里,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传统,更将历史的记录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史记》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历史的进程,还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对于司马迁而言,太阳之下,真的是没有新鲜的事。
我一直觉得《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太史公对上古几千年人类发展史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过去,也照亮我们的未来。
在这里,我看到了尧舜禹的禅让之德,看到了夏桀商纣的暴虐之行,看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之乱,也看到了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
读《史记》,我读到的是人类的智慧与勇气。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英勇的人物用他们的行动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史诗。
读《史记》,我读到的还有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从远古时代的部落纷争到春秋战国的群雄逐鹿,再到秦汉的统一大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面貌和气息。在这些变迁中,我看到了社会的进步与倒退,也看到了人性的善恶与美丑。
但更重要的是,读《史记》让我在读我们自己——我们的根源、我们的成长以及我们的未来。在这部史书中,我看到了我们的先辈是如何一步步走来,如何面对困境与挑战,如何创造出灿烂的文明。这些历史经验不仅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更是我们前行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