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这座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都市中,地铁网络如同城市的血脉,穿梭于繁华与宁静之间,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当1号线的列车缓缓驶过陈家桥站,一段被时光轻抚的“旧时光”便在出站口不远处悄然铺展,等待着有心人的探寻与回味。
从陈家桥站1号出口迈出,沿着略显拥挤却充满生活气息的马路前行不过百米,一家驾校静静地守候在路旁,仿佛是通往过去的一扇不起眼的小门。穿过驾校旁狭窄的支马路,一片被时光遗忘的角落——虎溪电机厂,悄然映入眼帘。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挺拔,只有低矮的平房,在岁月的洗礼下更显沧桑。墙面上,绿油油的爬山虎肆意蔓延,仿佛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最温柔的拥抱;屋檐边,几片瓦片摇摇欲坠,讲述着风雨无阻的坚守;窗玻璃上,斑驳的痕迹是时间留下的印记,每一道裂痕都藏着一段故事。
在这片被丛林半掩的建筑群中,一栋三层高的旧楼尤为引人注目,那便是虎溪电机厂曾经的大礼堂。尽管窗户玻璃已破碎不堪,但建筑的独特外观和精致的木质窗框依旧透露出往昔的辉煌。过路的老大爷会停下脚步,指着它,用满是皱纹的脸庞上洋溢的温情,讲述着那些年在这里举行的会议、庆典和文艺演出。
大礼堂前,一排排黄桷兰树挺拔而立,它们见证了四季的更迭,也见证了电机厂从繁荣到沉寂的变迁。每当黄桷兰花盛开,那淡淡的香气便能飘散至几百米外,勾起人们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无限遐想。
走进这片被时光定格的厂区,仿佛穿越回了80年代。那时,这里不仅是生产的热土,更是职工们生活的乐园。那时候的厂区,有游泳池让孩子们尽情嬉戏,有冰糕房在夏日里带来一丝清凉,有理发店、小卖部、菜市场,满足了职工们日常生活的所有需求。
每到春节,厂区还会举办盛大的游园活动,灯笼高挂,彩旗飘扬,孩子们穿着新衣,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玩具,欢声笑语充满了每一个角落。那时的快乐,简单而纯粹,是今日难以复制的幸福时光。
除了大礼堂,厂区内的其他建筑也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带有八一五角星的宿舍楼,见证了无数军人的青春与梦想;尖顶园窗的专家楼,则是那个时代智慧与才华的象征。这些建筑虽已破旧,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让人不禁驻足,细细品味那份独特的韵味。
提到虎溪电机厂,不得不提及其前身——重庆炮校。这所位于沙坪坝区大学城北路的军校,是大学城区域最早的大学校园。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二野入驻重庆铜梁,西南炮兵学校应运而生,后更名为第二炮兵学校,最终定名为重庆炮校。在这里,不仅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炮兵军官和技术骨干,还汇聚了来自苏联的专家、各大军区的优秀人才以及投诚的国军将领,共同书写了军队教育现代化的辉煌篇章。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军队院校的调整,重庆炮校于1962年开始与郑州炮校合并,最终在1970年初被撤销。尽管办学时间不到20年,但重庆炮校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为国家的军事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校址并未因此而荒废,它迎来了新的主人——虎溪电机厂。这座承载着工业梦想的工厂,在这里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电机厂也未能逃脱被搬迁的命运。2003年,电机厂整体迁至璧山,而原址则逐渐沉寂,直至被征用,成为了一片待开发的土地。
2012年,随着大学城核心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加速,虎溪电机厂旧址迎来了拆迁的命运。昔日的厂房、宿舍、大礼堂,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更加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这一变化,虽令人惋惜,却也预示着这片土地将迎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生产厂区已不复存在,但那些保存下来的老建筑却意外地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年轻人们带着对旧时光的憧憬与好奇,纷纷前来探访这片被岁月雕刻的土地。他们在这里拍照留念,分享到社交媒体上,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到这段被遗忘的历史。
而对于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来说,这些老建筑不仅承载着他们的青春记忆,更是他们心中永远的家园。他们会在闲暇之余回到这里,漫步在熟悉的街道上,寻找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与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