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攻势迅猛,麦克阿瑟致电蒋介石,派国民党主力军参战

晓涛评历史 2024-11-07 12:39:04

志愿军攻势迅猛,麦克阿瑟致电蒋介石,派国民党主力军参战

世人皆知1950年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联合国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志愿军连续重创美军之际,曾发生过一段不为人知的插曲。1950年11月28日,在志愿军第二次战役打得如火如荼之时,远在东京的麦克阿瑟将军竟然给远在台北的蒋介石发去一封密电。这封电报的内容,不仅牵扯到了国民党的主力精锐部队,更与一批价值连城的美式武器装备有关。究竟是什么样的战场形势,让这位傲慢的美国五星上将不得不向昔日的盟友求援?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最终胎死腹中?

一、战局突变,麦克阿瑟的求援

1950年11月下旬的朝鲜战场,寒风凛冽。在长津湖地区,美军第10军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这支曾在仁川登陆中大放异彩的部队,如今却陷入了志愿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就在两个月前,麦克阿瑟还信心满满地向记者们宣称:"圣诞节前,我们的士兵就能回家。"然而此刻,他的预言却变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笑话。

志愿军的参战,彻底打乱了麦克阿瑟的所有部署。这位在太平洋战争中叱咤风云的五星上将,第一次尝到了在东亚战场上连连失利的苦果。

更让麦克阿瑟焦虑的是,他手中可以调动的预备队已经所剩无几。第8集团军在西线节节败退,第10军团在东线岌岌可危。他急需一支能够迅速投入战场的生力军。

就在这时,他想起了台湾的国民党军队。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蒋介石就曾主动请缨,愿意派遣精锐部队参战。当时,麦克阿瑟对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充满信心。他深知这些部队中有不少军官曾在美国受训,而且对共产党军队的作战方式也较为熟悉。

11月27日深夜,在东京总部的作战室里,麦克阿瑟召集了他的核心幕僚。他们围着朝鲜半岛的地图,反复推演各种战术方案。最终,麦克阿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次日清晨,一封加密电报从东京发往台北。电报中,麦克阿瑟请求蒋介石立即派出第52军增援朝鲜战场。这支部队是国民党军中的精锐,曾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屡建战功。

为了打消蒋介石的后顾之忧,麦克阿瑟在电报中承诺,美军将为第52军提供最新式的武器装备。他甚至已经调动了驻扎在冲绳和菲律宾的运输机群,准备随时将这些装备空运至台湾。

与此同时,麦克阿瑟还向华盛顿发出了紧急请示。他恳请杜鲁门政府授权他与台湾直接谈判,希望能够打破此前美国政府对国民党军队参战的限制。

在麦克阿瑟看来,第52军的加入将带来两个重要优势:一是可以迅速填补西线战场的兵力空缺;二是这支军队与志愿军作战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手的战术特点。

然而,就在这封电报发出的同时,志愿军的第二次战役已经全面展开。第8集团军和第10军团的处境比麦克阿瑟预想的还要糟糕。时间,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二、蒋介石的积极响应

当麦克阿瑟的电报送达台北时,蒋介石正在总统府召开每周例行的军事会议。接到电报后,他立即叫停了原定议程,将这份来自东京的紧急电文递给了在座的军事高层。

"立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蒋介石对侍从官说道。不到一个小时,台北总统府的会议室里就聚集了国防部、三军总部的主要将领,以及第52军的高级军官。

第52军为何会成为此次出兵的首选?这支部队有着特殊的背景。早在抗战时期,第52军就是中国远征军的主力之一,曾与美军在缅甸战场并肩作战。该部队不仅装备了美式武器,更重要的是,其指挥官和大部分军官都接受过美军的训练,能够熟练使用美式作战指挥系统。

会议开始后,蒋介石首先通报了朝鲜战场的最新战况。根据情报显示,志愿军已经在平壤以北地区形成了强大的攻势。美军第8集团军和第10军团面临被各个击破的危险。随后,他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限24小时内完成第52军的出发准备。

为了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蒋介石指派了一个高规格的联络小组。这个小组由"国防部"副部长侯腾担任组长,成员包括陆军总部作战署署长陈麓华、第52军副军长郭永和参谋长王楚英等重要军官。

与此同时,台湾各地的军事基地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在新竹机场,机械师们正在对C-47运输机进行紧急检修。在基隆港,码头工人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美军运输舰做准备工作。

第52军的军营里更是一片忙碌。士兵们开始清点装备,准备交接。按照计划,他们将换装美军最新式的武器。补给部门的军官们正在制定详细的装备更换计划,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换装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行动中还有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由于第52军此前使用的是国军制式装备,现在要改用美式装备,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培训。为此,联勤总部专门抽调了一批技术军官,准备对部队进行突击训练。

就在台湾军方紧张筹备之际,11月29日,从汉城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美军已经同意第52军保持团、师级建制使用。这意味着第52军可以保持原有的指挥体系,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蒋介石随即做出最后部署:由第2师随军指挥所率先空运平壤,其余部队从基隆港乘船北上。同时,他还特别强调,第52军交回的旧装备必须做好保养和存放工作。

然而,就在一切准备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变数正在华盛顿酝酿...

三、神秘的军事会谈

1950年11月28日中午,一架涂着联合国标志的C-47运输机降落在汉城金浦机场。从机舱里走出了十几位身着便装的军事人员,他们就是由侯腾率领的台湾军事联络小组。美军上校汉斯全程陪同,为这次秘密会谈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会谈地点被安排在汉城郊外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建筑里。为了确保会谈的隐秘性,美方甚至在周边部署了一个加强连的兵力,负责警戒和保卫工作。

下午两点,会谈正式开始。美方谈判代表是"联合国军"参谋长诺斯塔德和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双方围绕着一张标有最新战场态势的军事地图展开讨论。

首先引起激烈辩论的是第52军的部署问题。美方原本计划将这支部队打散,分别配属给不同的美军师使用。但侯腾坚决反对这一方案,他拿出了一份第52军在抗战时期与美军合作的详细战例,证明该部队整体作战效能更高。

经过三个小时的讨论,双方终于就五个关键问题达成了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作战区域的划分,美方同意将清川江地区划给第52军防守。这一地区不仅地形复杂,更是志愿军主要突破口之一。

装备问题是另一个焦点。美军承诺提供的不仅有最新式的M1步枪、勃朗宁机枪,还包括105毫米榴弹炮和M24坦克。这批装备的总价值超过500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整个国民党军队一年的军费开支。

会谈期间,一个插曲引起了美方的特别关注。在讨论战俘处理问题时,侯腾询问了志愿军中是否有原国民党军投诚的部队。这个问题让美方代表格外警觉,他们随即要求增加一项协议内容:第52军必须接受美军政治军官的监督。

当天晚上,双方签署了一份详细的军事合作协议。协议规定,第52军将以1个师的兵力率先空运至平壤,其余部队可从南浦、海州、仁川三个港口登陆。同时,美方将派遣联络官进驻第52军团级以上单位,负责协调作战行动。

会谈结束后,联络组留下了两名军官继续处理具体事务。陆军总部第三署上校郭民先和第52军少校张致祥被指定留在汉城,负责与美军的日常联络工作。

11月30日中午,侯腾一行返回台北,向蒋介石汇报谈判结果。在总统府的会议室里,陈诚、周至柔等高层也列席了这次汇报会。他们详细询问了志愿军的部署情况、美军的战斗力状况等关键信息。

就在各方都认为这次军事合作即将成行之际,一份来自华盛顿的电报却打破了这份难得的默契...

四、意外变数的出现

1950年12月1日,华盛顿国务院的一间会议室内,国务卿艾奇逊正在与英国驻美大使弗兰克斯进行一场紧急会谈。就在几小时前,英国外交部通过电报表达了对麦克阿瑟计划的强烈反对。

"让国民党军队参战将彻底改变这场战争的性质!"弗兰克斯大使用力拍着桌子说道。英国政府担心,一旦国民党军队介入朝鲜战争,势必会刺激中国派出更多的志愿军,甚至可能引发苏联的直接参战。

同一时间,美国中央情报局向白宫提交了一份最新的情报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在中苏同盟条约的框架下,如果国民党军队参战,苏联极有可能以此为由,派遣空军进入朝鲜战场。而这正是杜鲁门政府最不愿看到的情况。

更令华盛顿担忧的是,美国国内的政治氛围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的民主党议员们纷纷质疑麦克阿瑟的决定。他们认为,在朝鲜战场上引入国民党军队,将使美国在国际上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12月2日上午,杜鲁门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召开了一场关键的国家安全会议。与会的除了国务卿艾奇逊、国防部长马歇尔外,还有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全体成员。

会议首先听取了情报部门的汇报。根据最新情报,志愿军在鸭绿江以南地区已经部署了至少30万军队,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如果国民党军队参战,中国很可能会将这个数字翻倍。

马歇尔将军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苏联真的出动空军,美国空军是否有能力同时应对苏联空军和中国防空部队?空军参谋长范登伯格的回答并不乐观。

更为棘手的是英国的态度。英国首相艾德礼已经明确表示,如果美国坚持让国民党军队参战,英国将考虑撤出在朝鲜的英联邦军队。这对于美国维持联合国军的国际形象将是致命打击。

会议进行到下午,又收到一份来自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急电: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在一次非正式场合暗示,如果国民党军队参战,苏联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这个措辞耐人寻味。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大。《纽约时报》的社论严厉批评道:"让国民党军队参战,无异于给这场局部冲突火上浇油。"

在各方压力下,白宫开始重新评估麦克阿瑟的提议。国家安全委员会经过激烈讨论后,向总统提交了一份建议:立即叫停国民党军队参战计划,改为加强现有联合国军的防御态势。

就在华盛顿争论不休的时候,朝鲜战场的局势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五、计划的终结

1950年12月3日,一封由参谋长联席会议起草的电报发往东京。电报措辞谨慎但态度坚决:"保全现有力量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建议将部队集结在几个滩头堡内。"这是华盛顿方面对麦克阿瑟计划的最终答复。

接到这份电报后,麦克阿瑟立即召集了他的核心幕僚。显然,华盛顿已经否决了他请求国民党军队增援的计划。在东京总司令部的作战室里,麦克阿瑟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部署。

与此同时,在基隆港,第52军的官兵们正在紧张地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码头上停泊着7艘美军运输舰和3艘货船,装载着崭新的美式装备。新竹和松山机场的30架C-47运输机也已整装待发。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一切都将成为徒劳。

12月6日上午,蒋介石收到了来自麦克阿瑟的一份简短通知。电报中说,由于战略部署调整,第52军赴朝参战的计划取消。那些已经运抵台湾的美式装备,也将被运往日本。

这个消息对台北方面的打击不小。第52军不仅损失了获得新式装备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重返亚洲大陆战场的可能。对蒋介石来说,这意味着他重新影响亚洲局势的一次尝试就此落空。

与此同时,朝鲜战场的形势也在发生急剧变化。12月初,志愿军对美军发起了更大规模的进攻。第8集团军被迫放弃平壤,向南撤退。第10军团也在长津湖地区遭受重创,不得不从咸兴港撤离。

麦克阿瑟的预测最终成为现实,但不是以他期望的方式。1950年的圣诞节,美军确实踏上了返乡之路,只不过是以撤退的方式。原本计划部署在清川江地区的第52军阵地,此时已经被志愿军占领。

这次未能实现的军事合作,在此后的国际政治中也留下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暴露了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战略困境,也反映出美国政府与其盟友之间的分歧。英国对美国决策的影响力,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对于美国国内政治而言,这一事件加深了杜鲁门政府与麦克阿瑟之间的裂痕。四个月后,杜鲁门解除了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这位曾在太平洋战争中威名赫赫的五星上将黯然离场。

在台北总统府的档案室里,至今仍保存着当年那份详细的军事合作协议。这份从未付诸实施的文件,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插曲,也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历史假设。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