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四届“四方水土”青岛国际陶艺展已于11月8日在青岛市雕塑馆开幕。展览期间,我们将逐一为大家介绍参展的七所院校和两个艺术中心的参展作品、策展理念和教学研究重点。本期介绍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美术院校,湖北美术学院自武昌艺专时期便开设了实用陶瓷图案课程,迄今已有八十余年的陶瓷艺术教育经验。这一深厚积淀不仅塑造了我校陶瓷艺术教育的独特传统,也奠定了“构建国际视野,服务区域发展”这一核心教学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我校成为较早参与搭建国际陶瓷艺术教育与学术交流平台的美术院校之一,并通过国际合作拓展了陶瓷艺术教育的影响力。
“四方水土”象征着开放和多元,这十分符合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理念。从当今日益频繁的国际陶瓷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发现,对于美术院校来说,展览活动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它将艺术家、教师、学生与公众编织成艺术、社会与产业的互动网络,成为实现教育价值、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态链。
基于此,我们始终将教育实践与展览的有机结合视为推动陶瓷艺术教育及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此次展出的作品体现了形式的多样化、学科的交叉性、跨媒介的实验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深度关注,皆展示了我们对陶瓷艺术教育边界的拓展,体现了陶瓷艺术专业教师团队学术研究方向的开放、系统、当代的特点。
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
副院长、教授 陈君
2024年9月12日
参展艺术家及作品(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陈君、陈艺楠、黄鉴、李勤、魏传涛、杨向红、余芳、张春、张学龙、周斌
《工业·人》系列 陶 68×11×16cm(共五件)
作者:陈君(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
作品以立方体为基调并布以管状形态构成。抽象的几何形与现成物的机械管道、齿轮、钢筋、垫圈等工业符号的有机组合呈现出工业化的状态与进程。
《喃喃蜈语》 陶、釉下彩、金属、软管 150×150×120cm
作者:陈艺楠(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师)
作品灵感来自传统文化中有浓烈象征意味的五毒与寄托情怀的潍坊蜈蚣风筝,以工业建材装置起来,结合传统纹饰的神秘与庄重,和民间吉祥语的喜庆与和谐,形成了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解构的碗》 陶 40×40×30cm
作者:黄鉴(湖北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副教授)
作品彰显了解构主义的独特魅力。在造型上,它摒弃传统陶艺的规则形状,将各元素拆解、重组,似是完整形态被打破后的随机拼凑,没有固定的逻辑顺序。
《如果时间没有情感》 瓷 18×15×12cm
作者:李勤(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
作品用泥片成型和徒手捏塑的方式结合单纯的白釉装饰,创作出极简、朴素、自然风格。由于装饰极单纯就意味着要留意更多内容,呈现作品最真实的状态。比如泥片弯转起伏和粘接的痕迹,比如指尖在泥土上行走的印记,以及手工造型流露出的不规则形态与控制形态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作品生成了由内而外、“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
《心向NO·8》 陶瓷 54×9×54cm
作者:魏传涛(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教授)
作品由大小体量相同的造型,依次排列,围合成形。在注浆和拼接工艺上,力求做到瓷泥成型的极致,尊重泥性,体现手作,追求极致。塑造了个体的向心力,表达了整体的心向。
《悠然自得》 陶瓷 50×30×24cm
作者:杨向红(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师)
当今社会方方面面快节奏发展,有些人目标明确,奋力拼搏,有些人对人生一片迷茫,焦头烂额。无论是哪种状态下的人,都应该过好当下最为重要,心态决定心情,心情决定快乐幸福指数,做真实的自己,悠然自得!
《序 II》 瓷 尺寸可变
作者:余芳(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品以“序”为名,扮演着引领观赏者探索未知世界的序章角色。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引导观者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思考如何在混乱与秩序之间找到平衡。
《砥柱铭》 瓷、银 90×15×12cm
作者:张春(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作品总体形态游走于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砥柱铭》中的书法运笔与走势,其形态利落如刀片,其釉色则鲜红似血, 不禁让人感觉有凌厉气息。
《松林·滩涂26》 陶瓷 100×45×10cm
作者:张学龙(湖北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副教授)
作品表现了小兴安岭地区冬季的地理、地貌与自然风光,并截取了山边松林和湿地滩涂中的时间与视觉片段,借用陶瓷材料在窑炉中高温变形与色彩偶发的原理,以此定格作品的空间形态与弥散的蓝紫色。
《山花系列-白花》 陶瓷 40×38×14cm
作者:周斌(湖北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师)
时光的侵蚀是对作品表面痕迹的一种象征性诠释,时间在其上刻出的独特印记,表现了后现代主义中对于时间和空间主题的探索。
# 展览时间 #
11月8日至12月15日
9:30-16:00(周一闭馆)
# 展览地点 #
青岛市雕塑馆
(崂山区东海东路66号)
# 免费开放,敬请观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