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往事:罗斯福死后,杜鲁门如何以一己之力,改变中国的历史?

梨评历史 2024-09-20 16:31:16

1945年,注定是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虽然二战还在继续,但轴心国的颓势尽显,盟军在各个战场上不断反攻,再过一段时间,就要攻入德国和日本的本土,尽管他们还在拼死抵抗,做着最后的挣扎。

而在战场之外,美国、苏联和英国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开了一场关于战后问题的会议,明眼人都知道,二战胜利的日子不远了。

雅尔塔三巨头

就在大家掰着指头数着轴心国什么时候投降的时候,美国那边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因突发脑溢血,于4月12日中午不治身亡,时年63岁。

对于罗斯福的去世,盟军各个首脑们都表达了哀思,斯大林、丘吉尔和蒋介石等人,都纷纷发电悼念。

而在葬礼上,数万名美国人带着悲痛,自发的前去悼念这位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的总统,然而有人悲伤就有人开心,比如希特勒。

罗斯福去世当天,他就得到了消息,且异常地兴奋,认为这是自己等待许久的翻盘奇迹,只是战争胜利并不是靠一个人的生死决定的,希特勒翻盘的美梦还没做多久,苏联的坦克大军就逼近柏林了。

苏联坦克大军

18天后,绝望的希特勒在地堡中自杀身亡,和仇敌罗斯福一起作伴去了。

德国投降了,但日本还在负隅顽抗,只是对于美国来说,日本不过是秋后的蚂蚱罢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接好罗斯福去世后的班。

当然,这个班不是谁接替,而是如何依照罗斯福的想法带领美国走下去。

事实上,罗斯福刚死,副总统杜鲁门就顺理成章的扶正了。

在当总统前,杜鲁门的人生经历并不出彩,自幼家贫,中学没读完就辍学了,后来又是开鞋店又是开服装店的,但都不尽如人意。

为了生计,他参加了一战,只是退伍后又没啥经济来源,又头铁开了炼油厂,亏了个底朝天。

眼看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还不如走竞选,当过法官之类的公职,而后运气爆棚,冒险竞争联邦参议员,居然成功了。

联邦参议员一个州只有两个名额,难度极大,一般都是派系大佬内定的,没人去碰,菜鸟去竞选,一般都认为是陪跑的,也不会去打压。

只是杜鲁门运气爆棚,内定的人选居然放弃了,就这样杜鲁门成为了联邦参议员。

在当了一届联邦参议员后,杜鲁门还想竞选连任,但此时的罗斯福另有人选,让杜鲁门退出,杜鲁门不从,以微弱优势得以连任,这让罗斯福有些不爽。

本着打压不成就拉拢的原则,就邀请杜鲁门担任副总统,就这样,杜鲁门成为了副总统,本质上就是罗斯福拿一个虚职换杜鲁门的实职,顺便让他联合一下民主党,属于组合竞选。

杜鲁门

只是没想到,杜鲁门运气再度爆棚,当副总统三个月后,就顺利接任成为了总统。

换句话说,罗斯福从一开始就没把杜鲁门当做自己的接班人,杜鲁门也完全不知道罗斯福此前的战略构想,更要命的是,罗斯福现在的棋下了才一半,现在就交给他。

尽管杜鲁门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总统,但他压根不知道怎么治理这个强大的国家,更别说对于世界局势的把控了。

对于欧洲,战后的德国如何治理?他不知道,如何遏制老牌帝国英国?他也不知道,更别说法国等一帮欧洲国家了。

对于亚洲,如何对付现在还在抵抗的日本?如何安排还是盟友的中国?他也不知道。

对于苏联,这个在二战中崛起的红色大国,是当朋友还是当敌人防范?他也不知道?

还有即将成立的联合国如何运转,以及利益划分的《雅尔塔协议》,他也搞不明白,事实上,他当副总统后,只和罗斯福见了两次面,更别说斯大林和丘吉尔这些人了,见都没见过,都不知道如何打交道。

只是越是怕这个,麻烦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来。

罗斯福刚去世没几天,斯大林就急匆匆派人来找杜鲁门,想要看看这位新的棋手如何应付战后未来局势,尤其是如何看待已经签署的《雅尔塔协议》。

结果杜鲁门表示,苏联需要完全履行《雅尔塔协议》签订的内容,且必须执行,不然美国可不会惯着。

这让斯大林吃了苍蝇一样难受,为啥呢?因为《雅尔塔协议》纸上签订的内容和实际情况根本不是一回事。

比如决定中国未来上,《雅尔塔协议》是这么写的:

1、维持外蒙的现状;

2、大连港必须国际化,且保证苏联对大连港的优越权,此外,恢复苏联在旅顺港的租借权;

3、保证苏联在中东铁路的优越权,而满洲的主权将由中国继续保持。

苏军进入东北

如果从杜鲁门角度来看,其实就是苏联拿了中国的两个港口和一些铁路的权益罢了。

但实质内容,都是为了维系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霸权,相当于和美国划分的利益,以中国东北的利益来换取苏联对日本的出兵。

只是这些,必然不能公开写在协议上的,毕竟这是公然出卖其他国家的利益,怎么能堂而皇之的写出来?

更实质的内容,其实都是在会议上私下谈的,但这些,杜鲁门根本不知道,也不知道这些优越权都代表了什么,只能按照纸面协议履行。

所以,现在的他很头疼,但很快,他就找到了帮手,这个人就是五星上将马歇尔。

马歇尔不仅担任过陆军参谋长,参与二战的谋划,更和罗斯福一起参与了马耳他会议和雅尔塔会议,长期和罗斯福接触,是罗斯福的左膀右臂,必然知晓罗斯福的战后谋划。

事实上,马歇尔的确了解罗斯福,也清晰的知道罗斯福对战后世界的布局。

早在1942年的时候,罗斯福就提出建立一个类似联合国的组织,代替国联,只是这个联合国的主导权需要由两个国家领导,即美国和苏联。

其中美国掌握海权,苏联掌握世界岛陆权,保证两国的资源可以够自己吃饱,即两个国家不吃一个槽子的食物,这样两个国家才不会起根本的冲突,世界和平的第一重要基石就可以建立起来。

罗斯福

而在这个基础上,规划四个世界警察,一起承担维系世界和平的重任。

其中美国,将会拥有整个西太平洋、半个大西洋,只要世界海权,不要陆权,中欧、东欧也不要;

而英国,则拥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重要殖民地,且有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南非好望角等多数世界岛海权的咽喉。

当然,必须肢解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只要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就足够维系自我了,其他统统需要肢解掉,当然肢解的办法就是各个殖民地的民族觉醒,如果英国不肯,美国就会苏联联合让英国自己觉醒。

苏联,将会拥有世界岛的陆权,即太平洋一直到东欧、中欧,包括波罗的海、黑海,都是苏联的,这里有着无数的资源和黑土地,完全可以维系苏联内部的运转,也足够苏联内部吃得饱,毕竟啥都不缺,不会发动世界大战赌国运,这也是美国信任苏联的根源。

苏联啥都有,啥都不缺,他吃陆权,美国吃海权,注定双方只会有摩擦,而不会有根本上的利益冲突,自然也会避免生死对决。

说实话,在罗斯福眼里,苏联是美国最为宝贵的盟友,苏联和英国不一样,美国想要吃海权,但海权目前大部分都在英国手里,想要打击英国海权,就必须拉拢苏联,联手共同打击英国。

而中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在罗斯福的构想里,中国在战后维系亚洲的和平和安全,然后协助美国打击英、法、荷的殖民地,协助东南亚殖民地的解放。

而且,由于中共的存在,美国可以在国共之间左右逢源,以一个超然的姿态去面对中国发生的各种状况,顺便帮助美国遏制苏联的南下。

这也是开罗会议中,蒋介石、丘吉尔和罗斯福一起商量后的结果。

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也是按照这个构想进行的,先是划九段线,将中国势力划到大马,而后出兵三十万,前往越南接受日本投降,后接收南海中兴、永兴二岛,更是推荐李承晚给麦克阿瑟掌控韩国。

说回“四警察”的构想,罗斯福刚提出这个构想,苏联就立即表示了反对,斯大林不认为战后的中国能担任这个职责,强调以国力论资排辈,认为只要苏、美、英三国就够了。

当然,苏联的真实目的就是在远东有着巨大的利益,害怕中国日后强大起来,威胁其地位和利益。

斯大林

尽管理由充分,但在现实里,中国抵抗了日本十四年侵略,牺牲巨大,况且中国还是亚洲的代表,一个国际性的组织,怎么能没有亚洲代表呢?

所以,罗斯福力挺中国,当然,除了作为亚洲代表外,更多的还是遏制苏联的南下。

这边苏联还没协商好,英国又不乐意了。

毕竟自己荣光不在,美、苏在旁边,哪里轮到自己说话?所以,就拉上了法国,让法国帮自己搭腔。

正好美国需要英国的支持拉中国加入,就同意了英国的需求,就这样,法国也加了进来。

当然,虽然中、英、法加了进来,但都是陪太子读书的,在罗斯福眼里,真正决定话语权就是美国和苏联罢了,哥俩可以携手,薅世界的羊毛,反正世界这么大,自己闹什么劲儿?哪怕有什么问题,在亚欧拉非随便划拉划拉不都有了?

但这些杜鲁门不知道啊,他又不清楚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和罗斯福都聊了些什么,只能求助于马歇尔。

说实话,马歇尔虽然同意罗斯福的战后规划,但有几个地方,他不太同意。

首先就是欧洲的重建不能交给苏联,最起码西欧不能。

其次就是放弃中国。

在马歇尔眼里,美国、苏联和英国要资源有资源、要地盘有地盘,几乎包含了二次产业革命的所有资源。

但中国呢?目前来看,中国几乎没有石油、铁矿品质低、耕种条件不错但人口太多,已经陷入了复活节岛无树陷阱,当时整个华北,树木都被烧了,树皮都被吃了,连一根小树都找不到。

光秃秃的八达岭长城

1925年马歇尔来天津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现在看还是这个样子。

所以,在马歇尔心中,中国和其他三个国家不一样,其他国家可以自给自足,但中国是一个世界级的超级资源、财富洼地,想要发展,就需要全世界的资源来填平,偏偏目前中国还拿不出有价值的东西来和世界交换。

所以拉中国,现在必须有足够的美元,但美国的美元为何要给中国呢?毕竟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是5亿人,对于1.4亿的美国人口来说,这个就是巨大的包袱。

所以马歇尔劝杜鲁门和中国脱钩,离开中国。

而离开中国之后,就是遏制,不能让中国做大。

根据马歇尔的观察,南京国民政府里,有一半人员都是留日学生,在这帮人的带领下,将会走日本的道路,经济会复苏甚至强大。

因而马歇尔让蒋介石将日军和日侨全部遣返,前前后后有三百多万人。

这些可都是战犯,看看苏联怎么做的?扣下五十万日军和两百万德军去西伯利亚挖土豆建设,足足挖了十年赎罪。

日军战俘

但马歇尔却一股脑的让蒋介石全部遣返,为啥呢?就是削弱啊,这些人里,好多都是受到一定教育和一定技能的,战后中国80%都是文盲,留下他们绝对是工业发展的劳动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民国时期,大量华人前往东南亚,眼看东南亚就要被华人控制,万一蒋介石日后继续送人过去,美国根本没法竞争。

所以,马歇尔决定彻底封死,不能让战后的中国区却抢夺分食土著的利益。

说实话,这个计划相当毒辣,一旦按照马歇尔的计划进行实施,那么北边有虎视眈眈的苏联盯着,外部又有美国的刻意削弱和封锁,加上即将到来的内战,战后的中国发展的命脉一下子就被掐住了,属于九死一生的境地。

但杜鲁门却不同意,反而大力支持蒋介石。

这是为何呢?原来在杜鲁门眼里,中共就是苏联的代理人,就算今天不是,以后也会是。

毕竟现在延安非常穷,苏联手里有他们需要的武器、粮食、药品和资金,只要他们缺,苏联就可以利用这些扶持他们,基于这一点,杜鲁门认为,只要苏联存在,中共内部的亲苏派一定会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日后掌权的也必然是他们。

这么一来,中共就成为苏联和美国之间讨价还价的工具。

显然,只是一个联邦参议员的杜鲁门从未了解过中共,也对中国革命历程一无所知,也高估了王明这些人。

其次,杜鲁门认为,既然蒋介石坚持要打,那就支持他,放手让他干,如果打赢了,就可以将苏联的旅顺基地变为孤岛,从根本上解决了苏联南下的问题。

更何况,南京国民政府还和美国签订那么多卖国的条约,理论上对美国有好处的。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而且此前南京国民政府和苏联之间还有不少联络,如果支持蒋介石,那么他就不得不和苏联关系冷淡,是有利于美国的。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杜鲁门对蒋介石有信心,毕竟国军在装备和人数上,都是远远高于中共的,交通大城市都在南京国民政府手里,这是妥妥的战略优势。

所以,杜鲁门就选择去帮蒋介石打这一仗。

对比罗斯福利用国共之间左右逢源,然后以超然的姿态去面对中国发生的各种状况,杜鲁门这种一边倒的战略属实不怎么样。

眼看杜鲁门一条路要走到黑,马歇尔适时表示了反对。

但杜鲁门是总统,不可能直接反对,只能迂回,表示可以调停,即成立以国民党为首,中共参与其中的联合政府。

一方面,双方有分歧,可以对蒋介石进行监督和制衡,避免蒋介石全面掌权后,和苏联和美国之间摇摆。

另一方面,有了中共的加入,蒋介石必然投鼠忌器,只能选择全面倒向美国,实现遏制苏联南下的目标,而且还可以省下一大笔钱。

结果蒋介石不同意,和杜鲁门一样,蒋介石自认为优势在我,凭什么分权?因而在调停期间,摩擦不断,甚至将战火蔓延到华北地区。

蒋介石如此强硬,就是依赖美国的援助,援助越多,蒋介石调停的意愿就越低,也就越偏离马歇尔的计划。

对此,马歇尔向杜鲁门提议,对国民政府进行有条件的支持,杜鲁门表示了支持。

为啥呢?因为大英帝国趁这个机会出来搞事了。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铁幕演说,掀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这件事视为冷战的开端,但本质上就是英国的拱火。

铁幕演说

二战严重削弱了法国和英国的势力,建立的殖民体系摇摇欲坠,眼看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迅速崛起,威胁了自己霸权地位,索性搞了个“二虎竟食”之计。

这个演说其实和1945年准备联合美军偷袭苏军一个目的,就是让美国和苏联掐架,自己蹲岛上,即便真打起来,也是欧洲大陆最倒霉。

当然,即便没有丘吉尔的演讲,美苏的矛盾迟早要激化,现在不过是提前罢了。

这下子,杜鲁门的目光彻底放在欧洲,遏制苏联的扩张,尤其是遏制希腊共产党,也就同意了马歇尔的计划。

得到杜鲁门首肯后,马歇尔威胁蒋介石,接受调停,避免全面内战,不然会中断物资和借款在内的各种援助。

尽管马歇尔已经暗示了,但蒋介石却置若罔闻,反而在1946 年 6 月 26 日,全力进攻中原解放区。

眼看蒋介石不上道,马歇尔于1946年7月29日正式终止了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援助。

除了美国,马歇尔还联合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同时禁运,本来英国已经制定了武器出售计划,而且还是三折,但在美国逼迫下,也宣布禁运。

尽管马歇尔的计划相当完美,但别忘了,战略家不止他一个,延安那边战略家也不必他差。

毛主席说过,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慢不得。

为啥?就是很容易受到干扰,如今美国和苏联的目光都放在了欧洲,美国还断了蒋介石的援助,这就是九死一生里的生。

说实话,当时解放区的压力还是很大的,物资都不如国统区,因而毛主席提议,将战火烧到国统区,就这样,刘邓大军在1947年6月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敌人的腹心地带,改变了以往一直被动挨打的局面。

千里跃进大别山

而在禁运期间,国军很快就陷入子弹短缺的境地,一些部队都因弹药匮乏而被迫选择撤退。

这么一来,马歇尔的武器禁运,不经意间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局势。

等回过头来的时候,已经晚了,不得不又继续选择支援蒋介石,只是没想到蒋介石后来居然用支援的钱去支持老对手杜威,这是杜鲁门和马歇尔之流从未预料到的。

可以说1945年-1946年,是决定中国未来命运至关重要的两年,恰好,罗斯福突然病亡了,恰好,不是接班人的杜鲁门掌权了,恰好,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恰好,我们有毛主席这样的战略家,果断抓住机遇。

这大概就是国运吧!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