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社死”及应对
近年在网络上经常看到“社死”一词,例如昨天有一篇文章,讲现在不少985、211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国企,因为工作低、上升难等觉得自己会“社死”,并且这个词在该文中出现多次,那么,社死是什么意思呢?
社死,即“社会性死亡”,是近些年来在网络上流行的词汇之一,主要含义为在公众面前出丑,丢脸到没脸见人,甚至希望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的程度。社死也可以指个体遭遇网络暴力后,陷入社交往来被阻断、社会声誉被倾轧的困境。
它一共有两个含义:第一种含义指在公众面前出丑,已经丢脸到没脸见人,只想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的程度,被称之为“社会性死亡”,和另外一个网络语“公开处刑”的含义比较接近。另一个含义是个体遭遇网络暴力后,陷入社交往来被阻断、社会声誉被倾轧困境的一种代名词。它意味着个人在媒介社会中的形象被抹去,而“自我”开始从社会网络,尤其是媒介所构成的世界中退场。是一种平静而悲伤的社会性死亡: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记得你,而彻底的遗忘,也会带来彻底的消失。
社死一词最早出自美国作家托马斯·林奇的作品《殡葬人手记》,书中描述了死亡的三种意义:肌体死亡、代谢死亡和社会性死亡。网络上的社死最初是网友自嘲使用,形容在公众场合出丑后的尴尬心情。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渐演变为个体遭遇网络暴力后,声誉受损、社交受阻的状态。
例如走错地方 走错宿舍、走错教室、更甚者走错厕所;口误引发的尴尬等等,不少人都遇到过,还原当时的场面依然觉得很尴尬。然而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有时候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有些社死瞬间笑笑也就过了,比如当我们碰到那些让人尴尬的经历时,有很多当下觉得很尴尬,笑笑也就过了。
其实这样的“社死瞬间”也能促进大家的社交。当我们看到被人分享的尴尬经历时,往往能对他们那一瞬间的难堪心领神会。
心理学上,尴尬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具有自我防御意义的特殊情感。当我们经历某些会带来负面情绪的事件时(当我们感到社交焦虑和私人空间被打扰,尴尬情绪也会涌现),尴尬似乎是防御性的选择,很多人潜意识里是用尴尬来取代其他情绪,尴尬也可以被分解为焦虑、不安、害羞、愧疚等复杂的情绪。
有些社死却是网络暴力,例如去年“清华学姐”的热搜占据了各大社交平台。她发布了一条朋友圈,指责一个学弟在食堂侵犯了她,其中有一句话这样说: “我确实不能暴打你一顿,但我先让你在我朋友圈社死吧。”
这件事后来被监控录像证实为乌龙,让“清华学姐”从假设的性骚扰“受害者”变成了真实的网络暴力受害者,她很快在网络上经历了一场更大的“社死”,到最后自己的照片、学院甚至高考成绩都被公开了出来。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有人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在这里不需要考虑自己的言论对他人的伤害,也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所以肆意地造谣、发泄、攻击谩骂、以及随意传播未查证的信息,同时又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或指责事件的参与人,对其实行道德审判。
可以看到在网络暴力的语境下,“社死”所产生的影响无疑非常大,它所造成的伤害可能会持续很久,甚至有可能伴随着受害者的一生。
社死之后的心理反应可谓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但是普遍而言,那种痛苦、尴尬、羞耻,甚至恐惧的体验是无法避免的。社死之后的人往往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感觉自己仿佛被所有人注视着,且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被人评头论足。这种感觉就如同在漆黑的夜空中被悬空孤立,无人理解,无人安慰。
在心理层面上,社死后的恐惧还表现在对未来的担忧上。人们会担心再次出现类似的尴尬情况,害怕再次被众人嘲笑或批评。这种恐惧感会让人变得小心翼翼,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社死后的生理反应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过度的羞愧和尴尬而感到心跳加速、面色潮红、手心出汗等。这些生理反应都是因为人的大脑在面对极度压力和紧张情绪时所做出的自然反应。
此外,长期的社死体验还可能引发一些身体上的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疾病会让人长期处于一种压抑和痛苦的状态中,严重影响到社死后的人往往会在社交上遇到很大的困境。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再次出现尴尬的情况而避免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甚至会选择封闭自己,不再与外界接触。这种行为会导致他们与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可能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生活质量。
当一个人社死后,他可能会变得消极、沉闷,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氛围,让家庭成员感到担忧和不安。他们可能会因为社交能力的下降而无法承担起原有的家庭责任和义务,这会让家庭成员感到困惑和不满。此外,家庭成员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安慰和支持社死后的人,这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和负担。
社死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死现象的普遍存在会加剧社会的冷漠和疏离感,使人们变得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同时,它也会对社会道德风尚造成负面影响,使人们更加注重表面上的形象和虚荣心。这种社会氛围不利于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
此外,社死现象还可能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行为和事件。例如,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过度地追求网络关注和点赞而故意制造社死事件来吸引眼球;或者在某些网络暴力事件中,网友们盲目地跟风炒作,进一步加剧了社死现象的恶劣影响。这些行为都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一定的威胁。
我们应该正视社死现象带来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以帮助那些受其困扰的人重拾信心、重建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氛围,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创造一个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我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拾自信并逐渐恢复正常的社交能力。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社死发生时,最好的办法是以平常心对待,继续做真实的自己。
首先要冷静反思原因,如果是自己的过错,应考虑如何补救。例如,如果安静的公共场合睡觉、说梦话或打呼噜,影响别人学习、休息,导致感到尴尬,应立即道歉。这表明对别人的尊重,并有助于缓解尴尬局面。如果社死事件纯属意外,那么只需专注于自我,不必过分关注他人的目光。解释可能会被误解为辩解,反而成为他人嘲笑的理由。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以减少社死现象的发生。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他人的需求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比死亡更可怕的就是社死,虽然活着,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多少次。
其实,面对社死现象,大家需要保持理性和宽容,避免过度羞愧或随意指责他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暴力对人的伤害是无差别的,需要每个人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社会性死亡”的瞬间。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要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生活中,那种令人尴尬的瞬间,何惧社死?